一个月大的婴儿会不会肠套叠(一个月婴儿会肠套叠吗)一个月大的婴儿会不会肠套叠(一个月婴儿会肠套叠吗)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一个月大的婴儿会不会肠套叠(一个月婴儿会肠套叠吗)

一个月大的婴儿会不会肠套叠(一个月婴儿会肠套叠吗)

什么是肠套叠?

肠套叠是婴儿期较常见的急腹症,主要发病人群是4~10月龄幼儿。而4月龄以下的小婴儿,肠套叠发病率虽然不高,但往往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容易发生肠坏死,复位时压力控制不当易致复位不成功或肠穿孔。

肠套叠一般为顺行下行与蠕动方向一致,近端肠管套入远端肠管内。通常套叠一旦形成,很少自动复位,套入部可因肠蠕动继续向前推进。在肠套叠瞬间,肠系膜随之嵌入套层中,肠壁血供受到严重影响。受阻时间越长,发生肠缺血、缺氧越严重。静脉回流受阻时,可出现水肿,动脉也因受压而发生痉挛。组织学上肠血管明显扩张,套叠的肠黏液细胞被挤出黏膜外,与血液相混,形成特征性的“果酱样”大便。如果静脉压不断增高,最终必然影响到动脉血供或发生血管栓塞性改变,造成套叠肠管完全坏死,最易在中层及鞘部转折处发生坏死,内层发生坏死较晚,外层很少发生坏死。以回结型最多,以回肠末端为出发点,阑尾不套入鞘内,约占70%~80%。

肠套叠诱发病因何在?

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近75%病例为原发性肠套叠,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其发病季节与胃肠道病毒感染流行相一致,以春季多发,约30%病例起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胃肠炎或流感样症状。细菌性肠炎也可能会引起肠套叠,如沙门菌、大肠杆菌、志贺菌或弯曲菌属等。

另外,约25%为继发性肠套叠,多见于5岁以上年长儿童或3个月以内婴儿,发生肠套叠的肠管多有明显器质性原因。麦克尔憩室是继发性肠套叠病因之一。另外,少见原因有肠息肉、肠肿瘤、肠重复畸形、腹型紫癜致肠壁肿胀增厚等。

肠套叠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1/特征的阵发性哭闹,当孩子无缘故的出现阵发性哭闹,哭闹10多分钟,安静几分钟,又出现一阵哭闹,反复持续;

2/除了阵发性哭闹,肠套叠最常见的表现还有呕吐和拉“果酱样”大便和腹部包块,这都是肠子被卡住后所致,这些是典型的症状。医生根据这些表现,再加上摸肚子,摸到一个长条的包包基本可以确定,但有些孩子哭闹得厉害,挺着肚子,或者孩子太胖了肚子胀得厉害了就不那么好摸。

肠套叠如何确诊?

目前在临床上一致认为超声影像中同心圆和套管征是小肠套叠的典型特征。肠套叠患儿一般年龄较小,肠壁较薄,因而高频超声探头探查能获取非常清晰的影像,对临床症状不典型的患儿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高频超声显像技术还能在灌肠复位治疗中发挥作用,在实时超声图像的监视引导下进行小肠套叠的复位。

肠套叠怎么治疗

一旦诊断明确,只要患儿一般情况良好,无脱水、休克症状,无腹膜刺激症状,腹部平片未见气腹征象,应尽快进行X线下空气灌肠复位或B超监护下水压灌肠复位。

以回结型为例,B超监护下复位过程中可见同心圆状块影逐渐向回盲部收缩,逐渐变小,在回盲部常规采用纵断面观察,由于水压增加,盲肠内无回声液性暗区逐渐增大,肿块影由大变小,套叠块影成“半岛征”。随着复位的进展,这个“半岛”由大变小,最后同归回盲瓣突然消失。在此瞬间,液体急速通过回盲瓣进入回肠。复位成功后可见盲肠和末端回肠肠壁影像清晰,水肿的回盲瓣呈“蟹爪样”运动,末端回肠水肿明显,其纵断面呈沟壑样、横断面呈铜钱样改变均可以证实肠套叠已复位。此种方法复位成功率在95%左右。复位常用压力为50~90 mm Hg。B超监护下水压灌肠复位的优点是避免了X线的影响,整个复位过程观察患儿病情及腹部体征变化较为方便。而新生儿肠套叠以小肠套叠为多,易发生绞窄,且新生儿肠管壁较薄,容易穿孔,造成严重后果。首选手术治疗,宜尽早施行。

肠套叠如何预防?

只要孩子得过一次肠套叠,家长的警惕性都很高,一发现孩子不对劲就送到医院,所以基本不会有耽误,拖到肠坏死、休克的往往是第一次发病的。医生其实也一样,漏诊过一次肠套叠,腹部超声的开单率也会迅速的上升,这就是警惕性提高后的反应。

孩子得过肠套叠的家长都觉得很恐惧,很想知道怎么去预防,遗憾的是,除了肠子长东西引起的继发性肠套叠,目前肠套叠的发病原因还不是很清楚。有的认为可能和饮食改变有关,有的认为和神经失调有关,但都没有很确切的证据。比较明确一点的是一些肠道病毒和呼吸道病毒感染可以诱发肠套叠,比如轮状病毒疫苗就可以增加肠套叠的风险,所以虽然很难预防,但还是要尽量做好孩子的个人卫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一个月大的婴儿会不会肠套叠(一个月婴儿会肠套叠吗)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