琳琳编织婴儿毛裤(织宝宝毛裤)琳琳编织婴儿毛裤(织宝宝毛裤)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琳琳编织婴儿毛裤(织宝宝毛裤)

琳琳编织婴儿毛裤(织宝宝毛裤)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许多家庭的格局都有所改变。对于已经习惯了“独占”父母之爱的独生子女而言,面对弟弟妹妹的“夺爱”,心理难免不快,甚至生出怨恨。那么,作为父母,该如何安抚“头胎”孩子,让他们愉快接受自己成为哥哥姐姐的事实呢?我们不妨看看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儿童精神科医生林红博士有哪些分析和建议。

案例 1

在“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后,小月的父母立马着手再要个宝宝,并且很快就要上了。 7岁的小月还是偶然中得知这个“令人生气”的消息的。爸爸妈妈似乎对那个还没有出生的小宝宝格外喜欢。

看着妈妈的肚子一天天大起来,小月开始变得有些乖戾。妈妈给肚里宝宝织的毛衣,才织了一半,就被小月给偷偷拆了。妈妈知道是她,问她为什么要拆?小月也不抵赖,还理直气壮地说:就是要拆,我不高兴!妈妈没有指责她,而是好言相劝。但是没有用,小月就是跟妈妈犟上了。妈妈继续织毛衣,她继续拆。有时妈妈把织着的毛衣藏起来,她都能翻找到,拆得七零八落。妈妈很无奈,最后干脆不织了。爸爸对小月的行为非常恼火,同时对妈妈的态度表示不满,担心这样下去会把孩子惯坏了。

案例 2

尽管琳琳才两岁,但自从弟弟出生后,她就被妈妈送到了幼儿园的托班。每次上幼儿园时,琳琳都哭闹着,不肯去;回到家,也经常发脾气。但是,妈妈没有太多功夫理会她,因为要照顾刚出生的小弟弟。

尤其让琳琳难以接受的是,以前晚上睡觉她都是跟妈妈睡一张床,现在,因为有了弟弟,她只能跟姥姥睡。妈妈跟她解释:“弟弟还小,要吃奶,妈妈晚上要带弟弟睡。”但琳琳不听,每次睡觉前,都要哭闹一番,直到哭得累了,才迷迷糊糊地被抱到姥姥床上,半夜醒来时,还哭着要跟妈妈睡。

尽管爸爸、妈妈还是像以前一样给琳琳买好吃、好玩的,但看到这些,琳琳不像以前那样高兴了,有时还把玩具扔到一边。妈妈知道琳琳是担心自己被冷落了,所以跟她说:“琳琳有了弟弟,就是姐姐了,也是爸爸妈妈疼爱的宝宝。现在弟弟还小,什么都还不会,所以爸爸妈妈要多花时间照顾弟弟。”

琳琳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有时也会逗弟弟玩。但有一次,玩着玩着,她突然拿起弟弟的胳膊就咬了一口,弟弟疼得哇哇大哭。

分析与建议

孩子为何会变乖戾

在“二孩”出生前,“头胎”孩子享受着父母全部的爱和关注。父母准备再要孩子,或者有了第二个孩子之后,往往会在一定时间内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个“二孩”身上,“头胎”孩子就可能感到自己被冷落,从而产生被边缘化的不安全感,甚至会怀疑父母是否还爱自己。孩子会思量着父母的一举一动,在日常生活的蛛丝马迹中,努力寻找着爱或者不爱的证据。还会把这种失衡怪罪于弟弟或者妹妹,从而对弟弟或妹妹讨厌,甚至怨恨。

小月和琳琳之所以会变得乖戾,是因为他们伤心地发现,自己好像不怎么受待见了,父母爱的要么是在妈妈肚子里的宝宝,要么是出生后的小弟弟。当小月“理直气壮地说:就是要拆,我不高兴”时,她其实是在用破坏性的行为和挑衅性的语言表达她的不满情绪。而对于琳琳而言,父母选择弟弟出生之后这样的时机送才两岁的她上幼儿园,显然不妥。父母这样的安排无形中加重了琳琳适应新环境的难度,也让琳琳原本正常可能出现的“忌妒”雪上加霜,难怪琳琳的行为变得越来越乖戾。

父母如何化解难题

面对另一个孩子的“夺爱”,“头胎”孩子表现出不高兴,甚至想办法对抗,其实很正常。对于父母而言,不必太过紧张和焦虑,但也要学会一些应对之道,来化解“头胎”孩子的不良情绪反应。

首先,父母要学会识别孩子以“躯体”或“行为”所表达的情绪。孩子有失落、忌妒等情绪反应原本是正常的,而当孩子无法表达、甚至压制他们这些原本正常的情绪时,就会产生一些伪装的症状和不端行为。有些孩子用咳嗽、皮疹、哮喘等躯体表现来表达妒忌;也有的孩子用尿床或者打碗碟、摔玩具、咬指甲、拔头发等破坏性的行为来表达愤怒的情绪。小月用反复拆妈妈织的毛衣并与妈妈对抗来发泄,琳琳用哭闹、发脾气、咬弟弟,来表达妒忌或愤怒的情绪。和这些方式相比,用言语表达出妒忌和愤怒情绪对孩子会相对更好。

其次,父母要关注并接纳“头胎”孩子对弟弟妹妹所产生的嫉妒情绪。尽管同胞间往往产生亲近的情感,也较容易形成联盟共同对外(包括父母),可是,他们彼此也很容易嫉妒、计较,出现手足相争。这是很自然的现象,父母不必大惊小怪。父母要避免将子女互相比较,尝试理解和接纳子女的感受,让每一个子女都能感受到父母对他们无条件的爱和接纳。

但是,对于“头胎”孩子所表达的妒忌或愤怒的情绪,父母不能置之不理,或听之任之,而要进行适当的疏导和引导,帮“头胎”孩子做好迎接弟弟妹妹的心理准备。在“二胎”来临前,要给“头胎”孩子做好情感、思想与物质上的铺垫,使他感受到即便有了弟弟或妹妹,不仅父母仍然爱他,而且还多了一个爱他的人,使其对弟弟或妹妹的出生产生期待。有的父母专门买了小兔波力的绘本《我要当哥哥了》 ,跟孩子谈论爸爸与伯伯、妈妈与小姨的故事,让孩子了解兄弟姐妹的亲情与快乐。当然了,如果爸爸与伯伯、妈妈与小姨之间的手足关系充满纠结的话,也就很难让孩子相信同胞之情了。可见,父母自身的示范作用至关重要。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应注意给“头胎”孩子足够的关爱,多与孩子交流,帮助孩子释放情绪。父母在帮助孩子释放他们情绪的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父亲更要参与到孩子的养育中,多与孩子玩耍,创造快乐的家庭环境。如果能得到足够的爱,孩子就容易接纳弟弟妹妹。尽管“二孩”小,需要更多的时间去照料,但是,在这样的“多事之秋”,要从整个家庭的视角看待问题,尽量平衡好两个孩子各自的需要,特别要注意让“头胎”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足够的关爱。这样做,父母会发现,孩子其实蛮懂事的。

此外,父母要善于利用养育两个孩子的资源。许多独生子女存在蛮横任性、以自我为中心、孤僻冷漠等问题。“二孩”的出生,有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双子女家庭为“头胎”提供了关怀和照顾弟弟、妹妹的机会,使其更具责任感;“二孩”也可以从哥哥、姐姐身上学会尊重、服从和关怀。孩子们之间的交流、 互动,不仅可培养孩子间深厚的感情,而且对其成长具有比成人教育更大的价值。何况,孩子间有了玩伴,就不会长时间缠着家长。这样,父母也可以从亲力亲为的教育中解放自己。

延申阅读

龙应台的“平衡术”

在《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中,台湾作家龙应台生动描述了自己如何引导大儿子安安迎接老二的历程:

当大儿子安安对妈妈提出“你比较爱弟弟”之后,妈妈龙应台坐在楼梯的一阶,面对着他,一手支着下巴。“你说说看,我怎么比较爱弟弟。”

“他可以不刷牙,他可以不吃饭,他可以不洗脸……他什么都可以,我什么都不可以!”

“安安,”妈妈尽量温柔地说,“他才两岁,你两岁的时候也是什么都可以的。”

老大不可置信地望着妈妈:“我两岁的时候也那么坏吗?”

“更坏。”妈妈把稍微有点松动的老大拉过来,让他坐在自己膝上,“你两岁的时候,家里只有你一个小孩,爸爸妈妈和全部的世界就属于你一个人,现在弟弟什么都得和你分。”

“哦——”老大似乎是理解了,又似乎是在缅怀过去那美好的时光。

“妈妈问你,现在新衣服都是买给谁的?”

“我。”

“对呀!弟弟穿的全是你穿过的旧衣服对不对?”

老大点点头。他已经没有气了,但他享受着坐在妈妈膝上暂时独占她的快乐。

“好,每个星期五下午妈妈带谁去看戏?”

“带我。”

“好,晚上讲《西游记》、《水浒传》、小野的绿树懒人——是给谁讲的?”

“给我。”……

“安安,”妈妈把儿子扳过来,四目相对,“有些事是6岁的人可以做的,有些是两岁的人可以做的。对不对?”

“对,”儿子点头,“可是,我有时候好羡慕弟弟,好想跟他一样……”

“这么说——”妈妈认真地想了想,问道,“你要不要也穿纸尿裤呢?”

“啊——”安安惊跳起来,两只手指捏着鼻子,觉得很可笑地说,“不要不要不要——”

文/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儿童精神科医生 林红

编辑/ 管仲瑶

原创声明: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

点击下方图标,您的赞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琳琳编织婴儿毛裤(织宝宝毛裤)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