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十年代的婴儿虎头帽(80年代虎头帽)五六十年代的婴儿虎头帽(80年代虎头帽)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五六十年代的婴儿虎头帽(80年代虎头帽)

五六十年代的婴儿虎头帽(80年代虎头帽)

说起“虎”的装扮,爷爷奶奶们有说不完的故事,“虎头帽”“虎头靴”“虎头枕”“虎围嘴”“虎肚兜”“泥(布)老虎”……都极富特色,在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虎”文化和“龙”文化甚至同等重要。

“长啸一声风刮地,雄跳三励兽奔群。”2022年,大同市博物馆分馆——北朝博物馆迎来了“虎啸风生——中国虎文华百馆联展”。

虎是“兽中之王”,人们常以“猛”冠“虎”,以虎喻人,常有“虎臣”“虎子”“虎将”“虎侯”之说。虎作为百姓认为的动物保护神,有着驱邪避灾的意义,老人尤其认为虎饰衣鞋、被枕、香包等可以让儿孙平安、幸运成长。

河北内丘县邢窑博物馆藏唐代武士俑

河北内丘县邢窑博物馆藏唐代武士俑

河北内丘县邢窑博物馆藏唐代武士俑

泸州宋墓石刻武士

泸州宋墓石刻武士

泸州宋墓石刻武士

这种“中国化”的元素由来已久,殊不知,虎头帽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出现了,当时属于勇士们的装束。唐墓中镇墓武士的“虎头盔”形象在一定意义上借用了当时流行天龙八部中戴虎或狮头帽的乾达婆形象和戴鸟形冠饰的迦楼罗形象。狮头帽的真正文化根源在古希腊,之后在佛教造像艺术中得到运用和发展,在中国武士装饰中承袭并有所突破,也就有了“虎头帽”。唐墓出土的戴“虎头帽”的武士俑多在河北、洛阳、长安一代,而在宋代《枫窗小牍》中记载“靖康以前,汴中家户门神多番样戴虎头盔,而王公之门,至以浑金饰之”,也就证实了,流行的“虎头盔”是“番外”之物,逐渐走向了世俗化。

西安东郊韩森寨唐墓出土陶襁褓俑

西安东郊韩森寨唐墓出土陶襁褓俑

迄今所见婴幼儿头戴虎头帽的最早实物例证,就是西安东郊韩森寨唐墓出土的高10.7厘米的红陶襁褓俑。婴儿俑塑造细致,脸庞丰腴、小嘴合拢,尤其是对帽子、襁褓做了细部呈现,虎的神态既威严又可爱,两只圆润的耳朵憨态可掬,真实反映了唐代婴儿服饰中的虎头帽和襁褓。

始于唐代的儿童虎头帽又在清末民初兴盛。至今,咿呀学语的小孩子戴虎头帽的文化习俗一直被流传下来。它的基本功能就是保暖,充分表达了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期盼,虎头帽从佛教护法天神的武士虎头转延到对儿童的庇佑意义上,将虎的勇猛强悍和震慑力运用于衣帽,贮满了平安幸福的期盼。

戴上威武的虎头帽,远离邪魔病毒,健康成长。凶猛的虎用华丽的丝绸或朴素的棉布做出来,用鲜艳的颜色绣起来,少了一份凶悍,多了几分憨厚和可爱,虎和孩子已经融为一个整体,虎就是孩子,孩子就是虎,所以,儿童虎头帽的象征功能就是对孩子的祝福,保佑孩子健康成长,承载来自长辈殷切的祝福之意,也证明了服装服饰与中华民族深沉的象征功能。


文 字:文 慧

审 核:骆东峰 白 月

编 辑:王雅玲

责 编:王利霞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五六十年代的婴儿虎头帽(80年代虎头帽)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