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越大越爱哭(婴儿越大越爱哭什么情况)婴儿越大越爱哭(婴儿越大越爱哭什么情况)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婴儿越大越爱哭(婴儿越大越爱哭什么情况)

婴儿越大越爱哭(婴儿越大越爱哭什么情况)


场景一:周末,你带孩子去超市,虽然已经提前告诉过孩子只能买1-2种零食,但是孩子却想要更多,为此不惜在地上撒泼打滚,哭闹不止,面对大庭广众之下众人异样的眼光,你会怎么做?


场景二:周末你正坐在电脑旁加班,3岁的孩子过来想要你去跟他玩,虽然你反复强调自己正在忙,等忙完才能再跟他玩,但是孩子怎么都听不进去,甚至说着说着就哭闹起来,这时你还能忍心继续工作吗?


场景三:你发现最近你的孩子经常会提很多的要求,一旦不满足就会开始哭闹,一旦满足孩子,立马就能恢复原样。你很疑惑为什么孩子越大反而越不懂事呢?

相信上面的三种情景,大部分的家长或多或少肯定都遇到过,那么你有认真想过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吗?

“孩子大点就好了”“孩子上学了就好了”。

有没有觉得很熟悉?我们习惯把一切问题都推到时间上,总认为“时间可以治愈一切”,如果此刻你也持有这种想法的话,那么就大错特错了!

如果孩子总是以哭闹来达到目的,根源就在于孩子掌握了家长的“脉门”、“控制”了家长的思想。此刻你做出的每一个决定都是“被迫接受的”。

孩子对事物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时的思维方式与表现,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生变化,有什么样的认知就会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了著名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他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

孩子的哭闹行为频繁发生,一方面来自孩子对父母态度的观察,一方面是由于孩子自身需求得不到满足,这才导致了有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反而愈加喜欢通过哭闹来达到目的。

1.父母面对孩子哭闹时的要求一再妥协。

父母为什么很容易就对孩子做出妥协?大致可以从2个层面来解释:

1)面子问题

人类作为一种群居动物,潜意识里都会有寻求他人认可的倾向,这是存在于群居生物基因里的联结与天性。对于父母群体而言,更希望的则是能在外界树立一个起“好父母”的形象,从而得到外界的认可,因而当孩子在公众场合哭闹时,有的父母往往会过度关心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害怕被贴人上“不近人情”“狠心的父母”的标签,往往会感觉到羞愧和丢脸,想要迫切的解决眼前的困境,摆脱掉被人围观评价的感觉,于是很容易就做出妥协,从而答应孩子的不合理的、计划外的要求。


2)补偿心理

补偿心理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个体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偏差,为求得到补偿。从心理学上看,这种补偿,其实就是一种“移位”,即父母会把自己幼时没有的东西给到自己的孩子。这类父母往往会有很深的内疚感,在面对孩子的哭闹时,一旦发现自己有可能会拒绝孩子,很容易就对自己产生怀疑,会把孩子哭闹的原因归结到自己身上,认为是自己不够好,这才导致了孩子的不满和哭闹,很容易就会尽可能满足孩子的要求。说直接点,补偿心理只不过是是父母的自我安慰而已。2.孩子尝到“甜头”后,哭闹形成了习惯。孩子自从呱呱坠地开始,便开始了不断的学习和探索,在不同的年龄段,孩子的认知、学习、心理、行为模式都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孩子的很多经验都是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获得,并且还会主动去探索新的经验。当孩子还没学会如何表达想法和情绪时, 只能通过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来跟父母提要求,对这类孩子来说,因为他说不清楚自己到底是怎么回事,哭闹是她能达到目的的唯一办法。而当孩子一旦意识到哭闹能让自己达到目的,便会不断的复制这种哭闹模式,并且还会随着环境和父母的态度而不断的进行“改进”和“升级”,从而使得哭闹成为一种固定的行为模式。3.孩子想要通过哭闹得到父母的关注和重视。阿德勒认为儿童的注意寻求行为背后是有一套逻辑的。一个注意寻求的儿童相信,他是没有价值的或者是不重要的,需要他人“成为重要人物”。因此,儿童诉诸行动,这样他将会被人注意,从而被重视或成为重要人物,哭闹便是其中的一种消极行为。父母如果对孩子过于严厉,对孩子经常责骂,或者对孩子关注过少,缺少互动和反馈,孩子常常会通过一种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需求。如果是多子女的家庭,有的孩子常会感觉受到父母不公平的待遇,觉得自己的权益受到了侵犯,期望得到父母更多的爱和关注。我国虽说现在已经开放了二胎政策,但是通过网上的调查,发现很多孩子都反对父母生二胎,前段时间网络上甚至还出现过孩子以死逼迫父母去打胎的新闻。在家庭活动中,再小的孩子都想被看见,都想要参与进来,以期获得家庭的归属感,但是父母通常会嫌麻烦,觉得孩子在添乱或者害怕孩子受伤而一味阻止孩子的行为。这对孩子而言会产生挫败感,特别是对处在敏感期的孩子更甚,孩子往往会由于被限制了活动而心生不满,通常就会以发脾气和哭闹方式来回应父母。


如果孩子为了达到某些目的,经常不分场合和地点的哭闹不休,不仅会让整个家庭氛围蒙上一层阴影,还会影响亲子关系的建立,长期下去还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容易形成自卑的性格,对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尺度把控不好,严重的还会形成社交障碍和暴力倾向。那么,父母在面对孩子的哭闹时,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处理方法呢?下面提供的3个方法能帮你在极短时间内解决孩子的哭闹问题。

方法1:第一时间,合理回应孩子的哭闹。

心理学上有一种效应称为“淬火效应”,原指金属工件加热到一定温度后,浸入冷却剂(油、水等)中,经过冷却处理,从而使得工件的性能更好、更稳定,因而又被称作“冷处理”。面对孩子的哭闹和愤怒情绪,父母只需要对孩子不予理睬、不做关注,让孩子自行反思。

1)当孩子在公共场所哭闹时,例如父母已经提前告知孩子,必须要尽快回家处理工作事宜,可就在从商场准备回去的时候,孩子闹着一定要去游乐场玩,这个时候父母什么都不用说,直接带孩子离开现场就可以。

2)当孩子在家哭闹时,直接去做自己的事情,不让孩子参与进来,暂时忽略掉孩子,让孩子主动意识到哭闹已经对父母没用了。

3)父母要跟孩子事先说明,任何哭闹都会被说“不”。一旦孩子开始哭闹,立马离开,最重要是当孩子的哭闹升级时,保持住中立的态度不动摇。

在最初执行“冷处理”方案时,很可能面临的是孩子长时间的哭闹,重点在于父母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表现出坚定而又友善的态度出来,不对孩子的行为发表任何评论,面对孩子不带任何情绪,不试图同孩子解释,另外再加上一副厚脸皮,用来隔绝外界的干扰。

当然,一次并不能解决问题,我们要多给孩子几次机会,让他们逐渐的意识到:只要哭闹,就什么都得不到,直接用后果来说话,从而促使孩子的行为发生改变。

方法2:以柔点的方式,果断对孩子说“不”。

面对孩子的哭闹,父母可创立一套崭新的,坚定而尊重彼此的沟通方式,并且父母要以身作则,建立起自己崭新的“人设”,让孩子逐渐的来接受新的沟通方式。

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名词叫做“南风效应”,是根据法国作家拉封丹写的一则寓言,即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最后南风靠徐徐吹着暖风获得了胜利。

父母与孩子沟通时,如果一味的咄咄逼人、得理不饶人,最后只能使孩子愈加反感,达不到沟通的目的;如果能长期用坚定、冷静且尊重的方式同孩子沟通,即使最难搞的孩子最后也能卸掉满身的“铠甲”,与父母形成良性的合作关系。

那么坚定而尊重的沟通公式究竟该怎么做呢?只需要掌握“当你、我感到、因为、我希望”这几个关键字就可以做到。

例如当你的孩子早上很晚才起床,但仍然哭闹着不肯穿好衣服去幼儿园上学的时候,你只需语调平静、用平等尊重的口吻这么说:小江,当你不愿意穿好衣服尽快去上学并因此哭闹时,我感到很烦躁,因为我不想让你太晚到学校,而且我上班也快迟到了。我希望你能尽快穿好衣服跟我一起出门,这样我们才能尽快到学校。多和孩子进行几次这样的沟通,就会得到孩子态度良好的回应,并能教会孩子如何学习去尊重他人。

方法3:消除哭闹的最佳方式:让孩子为家庭做贡献。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出处于某个人类群体中,都需要在家庭行第中找到他的位置。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形成个人人格的最重要因素。每个在家庭中拥有一个独特的位置,孩子会通过这个位置来观察和解释世界与生活,最终形成独特的世界观。

父母要给孩子充足的机会,让孩子参与到家庭活动中来,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被需要的,多对孩子说“我需要你的帮助”,鼓励孩子的行为,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对家人来说是重要的,是不可或缺的。德瑞克斯曾说“只有得不到鼓励的孩子,才会做出负面的行为”。

让孩子为家庭做贡献,并非 一定要做出什么大事件,最基础的扫地、浇花、扔垃圾等活动就会让年龄小的孩子乐此不彼,对于年龄稍大的孩子,可以鼓励和支持他们的一些新想法,并指出合理的建议和评价,给孩子鼓励和鼓舞。

举个我家的例子,我家宝宝马上3周,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只要我一擦地就会邀请宝宝同我一起擦地,每次宝宝都会很高兴的参与进来。虽然每次都只会把墩布弄得湿淋淋的就往地上擦,但是还是玩的都很高兴,每次擦完地之后,都会在爸爸下班之后屁颠屁颠的显摆,特别自豪的样子。


以下内容是我对本文主要内容做的总结:

第一部分讲的是孩子哭闹的真相其实是家长早已被孩子绑架了。

第二部分从三个方面讲了孩子为什么总是哭闹不止?

1.父母面对孩子哭闹时的要求一再妥协。2.孩子尝到“甜头”后,哭闹形成了习惯。3.孩子想要通过哭闹得到父母的关注和重视。

第三部分提供了三个方法帮助父母解决孩子的哭闹问题。

方法1:在第一时间用合理的后果回应孩子的哭闹。方法2:用尊重孩子的方式果断对孩子说“不”。方法3:消除哭闹的最佳方式:让孩子为家庭做贡献。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婴儿越大越爱哭(婴儿越大越爱哭什么情况)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