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肚受凉会引起手镯小肚受凉会引起手镯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小肚受凉会引起手镯

小肚受凉会引起手镯()

客家传统服饰


客家传统服饰与众不同,这一特色的形成,与客家族群的形成历史背景相关。客家人是因为历史上北方战乱、灾荒等原因,历次南迁至赣闽粤三省交界区定居,与当地原住民通婚杂居相处,而后衍播四海的族群。中原汉服即是随着多次大规模的北方移民带到南方的。由于迁徙途经地和南方定居地的气候、山形水势和民俗文化等的变化,而逐渐适应当地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演变成独具特色的客家传统服饰。


客家服饰的主要特点

客家服饰既有古汉、唐宋的时代特色,又有山地农耕特色,且汉、畲兼容,表现出一种独特的特点:色彩单一、造型简洁、朴实无华,以方便、实用、耐穿为原则。

客家妇女以勤劳、俭朴、吃苦耐劳著称于世,她们不崇尚时髦,朴实无华,对衣服十分爱惜,平日穿打补丁的衣服,新衣服除过年或走亲戚偶尔穿一两回外,总舍不得穿。"在家唔怕旧,出屋唔怕新",这些俗语很能说明她们的穿戴观。

客家人常用服饰因城乡贫富而有不同,乡村居民大都穿着朴素,但求耐穿、舒适、大方,而城里人穿着较讲究,注意时尚和整洁,一般都讲求身份和环境。旧时有句俗谚"不怕衫烂,最怕人烂。"衣服虽破,只要补得好,洗得干净, 穿得整齐,就不会被人见笑。客家人对于破旧衣服不会随便抛弃,有句俗话说:"烂衫烂裤不要丢,留待年老好遮羞。"更典型的是,大裆裤(约6寸宽)的裤头,多用质地较差的白布接成,驳接部分被上衣遮住,无伤大雅。有的妇女的嫁衣,一辈子都舍不得穿,压在箱底柜角,一年又一年。


客家服饰的分类


衣服


客家人为适应南方,便于做事,而改变中原宽博款式,溶入当地少数民族以短窄为上的衣服特点。是一种南北兼容,族群融合的选择。这一特点,就宁化而言,多在男人上衣体现,而女服却有不同。


1

大襟衫


因左右两襟大小不一,大襟将小襟掩盖而得名。一般是左襟大,右襟小,穿着时,左襟把右襟盖住,沿脖子和右肩下至右腋下,用布扣或铜扣扣住。犹似女人旗袍的上半截。大襟衫,男女都穿,区别之处主要是男人无风领,颜色主要是白、黑、兰,女装有风领,有的加滚边。布料除富户用绸缎之外,都用棉布。热天,也用夏布,或染成灰兰色,或漂白的。青壮年妇女多用漂白的夏布,老年妇女多用染色夏布。

大襟衫可分单衣、夹衣、棉衣。夹衣是加“里布”变双层。棉衣,亦称棉袄,实际就是夹衣中间加棉。

大襟衫加长,便变成长袍,也可做成夹、棉长袍。

老妇女穿的大襟衫比较宽大且长,宽大到手可以从袖口里缩进衣内,老年妇女在冬天习惯烤火笼(手提)为了更好取暖,将手从袖口收缩到衣内,提火笼在衣内的肚子前。衣的长度一般都要能盖住屁股。这是中原“宽博”款式的承传。

宁化女式大襟衫和男式对襟衫

2

对襟衫


除了大襟衫之外,客家人也穿对襟衫。对襟衫与唐装相似,在前面中间开襟,把前襟平均分为左右相对的两襟,所以称为“对襟”。对襟衫与大襟衫的区别在于,大襟衫是在颌下至腋下斜开,前部是为大面襟,而对襟衫则把前襟于中间对开,分为左右两襟。对襟衫多为短装,多为客家汉子劳作时穿着,女子则多用作睡衣或内衣。无论大襟衫,还是对襟衫,都分为夏、冬装,夏装为了凉爽、透气,则是单衫;冬装则为了御寒,则用双层,是为夹衫,有的还在中间铺以棉絮,成为棉袄。


3

裤子

传统的是“大裤裆”,宁化人叫“安腰裤”,其裤裆、裤脚、裤腰都十分肥大,长度一般到脚腕部。下田时,裤管可卷到腿根部。穿时,把裤腰折叠起来,用带子系住。这种款式不分男女老少都是如此。老年妇女的裤脚加滚边。


4

掩腹


即是围裙,宁化人叫“掩腹”,比较形象。一般用黑、兰布做,上端呈梯形,直接绣上花鸟,或做好“掩腹”脑子缝上,就是另外用多层的布贴成掩腹顶端的形状,绣花,再缝上。简单的是用花布锈上。掩腹的上端,就是梯形部分用花布或不同底色的布滚边。掩腹上挂脖子,中系腰部,都是用银链子,也是一种嫁妆。一般下田劳动或丧事,则用白棉带代替银链。



头饰


1

髻子



宁化妇女梳的是“船形髻”,是一种犹似独木舟的发髻。宁化妇女的发髻,既有中原汉妇的遗风,又有畲族妇女的影响,“椎髻跣足”,是畲族妇女的一大特点。宁化女子在五、六岁前剪短发,然后开始梳一大根辫子,扎上红头绳。临出嫁时,梳髻子,标志着要成婚了。发髻上,髻的中间稍下横插一根两头大中间小,两头犹如玉兰花瓣的发簪,发髻上头,三根发簪分左中右插入髻腰。这种发簪上头如玉兰花瓣,下端尖小。左右两根成倒八字斜插。发簪是娘家送的,银质,出嫁后再加上一二付。如果办丧事、守丧,要用竹片做的发簪,形状一样。


2

额子


老妇冷天也戴“额子”,就是围前额一圈的帽子。


儿童饰品


1

虎头帽


是周岁至五岁左右小孩戴的,外形似虎头,故名。此帽前盖至额头,有两个耳朵,后达脖子,有的更长一些,叫燕尾,谓尾巴帽子。一般用黑色布做面,贴上几层,滚边,绣上简单的花草,前额别上一排银质小神像,寿星和八仙过海共九尊,也有的只绣花不制神像的,主要是平日所戴。后面别上一块锁形的银牌,银牌上有“长命百岁”几字,银牌挂着几个小铃铛,动起来叮当作响。有的前额绣上“王”字,耳沿缝上白兔毛和小铃铛,孩子戴上,有些虎虎生威的感觉,是为了孩子附身平安之意。


2

针衫子


为了保平安,针衣(音似)是手工用苧麻线织成鱼肉状,下面边沿系上许多铜钱,无袖,穿时只需披在身上,走动起来叮当作响,因为铜钱和网都是驱邪之物。此衣是在外出时才披上。还有的是佩带“长命锁”。


3

围兜


也叫兜肚,是给孩子围住肚子以免受凉之用。兜肚上截梯形,像女人围裙的上截,下端半圆形,犹如腹部形状,围时更为紧贴肚子。是用多层棉布叠在一起,面多黑色,上下都绣花,中间一个口袋,以便给孩子装吃的东西。兜肚都围贴肚上,睡觉也不拿下,怕小孩不盖被子受凉,天气太热时,衣服可以不穿,兜肚一定得穿。


其它饰品


客家人衣着打扮的饰品很多,发簪、手镯、戒指、耳环、头巾、手帕、荷包等等,均是客家人常戴的饰品。饰品多为女子所挂佩,客家男子一般极少穿戴饰品,即使偶有富裕男子镶嵌金牙,佩戴戒指,也被认为是在显摆炫富。



客家饰品中的头巾、手帕和荷包等,多为布料做成,上面一般会绣上精美鲜艳的图案,金属饰品则多为银质,金质饰品仅为富裕之家所佩戴。客家人对银质饰品的重视,在女子出嫁的嫁妆中即可窥知。一般的家庭在女儿出嫁时,需置备一套银质饰品,这套饰品至少含有发簪、手镯、戒指、腰链等10余件,甚至连围裙、鞋帽上也饰以银坠、银扣,帐钩、发梳、脸盆等也有用银制的。金银乃贵重之金属,这样丰厚的嫁妆,非一般家庭所能承受得起。父母为了得个脸面,当然更主要是为了女儿嫁入婆家后不受歧视,往往节衣缩食,倾囊而置。


水茜张坊三巷村的农村妇女(张家彪摄)


身着掩腹的客家绣娘


进入21世纪的今天,草鞋、布鞋、手工布袜子已是昨日黄花,但是,客家妇女的美丽发髻、银簪玉钿、罗帕围裙;孩童的肚兜、狮帽,却还未被聚居在乡间的客家人丢掉。



来源:宁化县客家工作办公室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小肚受凉会引起手镯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