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氯噻嗪引起高血糖的原因(氢氯噻嗪会引起血糖升高吗)氢氯噻嗪引起高血糖的原因(氢氯噻嗪会引起血糖升高吗)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氢氯噻嗪引起高血糖的原因(氢氯噻嗪会引起血糖升高吗)

氢氯噻嗪引起高血糖的原因(氢氯噻嗪会引起血糖升高吗)

药物引起的血糖升高通常指药物如抗菌药物、抗结核药物、降压药物、降脂药物、抗病毒药物、平喘药物、激素类药物、化疗药物、抗精神病类药物、免疫抑制剂等,用于治疗非血糖相关性疾病时导致的高血糖。可表现为偶然致血糖明显升高,或仅引起血糖轻度升高,但可使糖尿病者的血糖恶化,或促使原来隐匿的糖尿病显现,与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胰岛素抵抗、个体对药物的敏感性与代谢差异、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有关。

分类

药物

对血糖的影响

抗菌药物

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

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加替沙星等均可致糖代谢紊乱,其中加替沙星对血糖升高的影响最显著,可引起严重的高血糖,莫西沙星在发生低血糖方面尤为显著。

②与口服降糖药物联用,可能会致严重的低血糖或高血糖,需联用时应加强血糖监测。此外,糖尿病者使用时应严密监测血糖。

抗结核药物

异烟肼

长期使用可影响糖代谢,使糖耐量降低。建议用药期间定期监测血糖。

降压药物

噻嗪类利尿剂:氢氯噻嗪、吲达帕胺等

①长期使用可降低糖耐量而引起高血糖,大多出现在用药2-3个月后,停药后可恢复。氢氯噻嗪12.5 mg/d 低剂量时对代谢无明显影响。

②升高血糖的机制与其致低血钾、对胰岛β细胞的直接毒性、对胰岛α细胞的直接刺激、抑制胰岛素分泌、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肝糖生成增加及促进胰高血糖素分泌、糖原分解和糖异生有关。噻嗪类利尿剂与其他降压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 )联用,可减少糖尿病的发生。此外,与β受体阻滞剂联用有对糖代谢潜在的不良影响,慎用于合并糖尿病或代谢综合征者。

β受体阻滞剂: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α1/β受体阻滞剂如卡维地洛、阿罗洛尔、拉贝洛尔

①可致血糖升高,对β受体选择性越低,对胰岛素分泌的抑制作用会越强,越易诱发高血糖。选择性较高的β1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对糖代谢影响不明显。

②机制与使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减少、抑制肝脏和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增加肌肉组织的糖原分解有关。需注意高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随剂量加大,其选择性将会降低,使其不良反应与非选择性药物相似。此外,α1/β受体阻滞剂能部分抵消彼此的不良反应,如减轻因α1受体阻断所致的反射性心动过速,减少或消除因β受体阻断而致的糖代谢异常。

降脂药物

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氟伐他汀等

①长期使用有增加新发糖尿病的风险,与大剂量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年龄、性别、空腹血糖升高、甘油三酯增高、肥胖及合并高血压密切相关。其中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发生糖尿病风险最高,普伐他汀、氟伐他汀、洛伐他汀发生糖尿病的风险较小。

②机制可能与长期使用致细胞内胆固醇的调节异常、引起胰岛素抵抗、阻碍胰岛素分泌、致糖耐量异常、影响骨骼肌线粒体功能、减少骨骼肌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有关。

③他汀类药物对心血管疾病的总体益处与新发糖尿病风险之比是9:1,即其对心血管疾病的保护作用远大于新增糖尿病的风险。在血脂达标的基础上,尽量选择中低强度剂量是减少他汀类药物引起糖代谢异常的最佳方法。若他汀类药物对血糖产生的不利效应相对较小(平均增加0.3%或更少),可调整其治疗方案;已有糖尿病风险如糖耐量异常、空腹血糖受损、糖化血红蛋白偏高等且还没确诊糖尿病者,尽量选择普伐他汀、氟伐他汀、洛伐他汀等,若血脂不达标可考虑加用依折麦布,不宜继续加大他汀类药物的剂量;若在他汀类药物治疗过程中确诊为糖尿病,应减轻体重、合理饮食,必要时服用降糖药物。

烟酸类药物

①可诱导高血糖,其剂量与血糖升高呈正相关,尤其是速效型烟酸制剂,更易引起血糖升高。

无糖尿病、绝经后不爱运动的妇女使用可能会致血糖升高,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者使用易使血糖升高。

②机制可能与肝脏中含有的脂肪酸致肝糖异生、胰腺β细胞的损伤致胰岛素抵抗(尤其是老年者)、骨骼肌摄取葡萄糖减少有关。临床使用中注意监测,及时调整药物以降低高血糖发生的风险性。

抗病毒药物

α-干扰素(IFNα)

① IFNα可诱导对胰岛β细胞的自身免疫性损伤而诱发糖尿病,约50%IFNα诱发的糖尿病者在治疗前可检测到胰腺自身抗体。

②建议用药期间定期监测血糖,有糖尿病家族史及肥胖者,即使空腹血糖正常也应监测;IFNα治疗前即发生糖尿病者,应在其治疗前控制血糖,后再使用;已诊断为糖尿病者应在饮食控制和适量运动基础上,根据血糖情况选用降糖药物,药物不能控制的血糖升高或出现急性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者需停用。

平喘药物

β2受体激动剂:特布他林、沙丁胺醇等

可诱发血糖升高,大剂量静脉注射沙丁胺醇时可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茶碱类药物:氨茶碱、二羟丙茶碱等

可诱导血糖升高,其抑制磷酸二脂酶而使细胞内的环磷酸腺苷cAMP 不易分解,致其升高,而cAMP 升高可抑制糖原合成、刺激糖原分解。

激素类药物

糖皮质激素:泼尼松、泼尼松龙等

①可诱发糖尿病即类固醇性糖尿病(SDM ),与糖皮质激素剂量、治疗时间、年龄、BMI、糖尿病家族史等密切相关。

②机制与增加葡萄糖异生、抑制葡萄糖摄取、降低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胰岛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等有关。糖皮质激素尤其是长期大剂量使用时,应密切监测血糖与及时调剂量,尽量避免SDM的发生。此外,糖皮质激素可使糖尿病者病情恶化或难以控制,因而更需密切监测血糖,需注意。糖尿病者慎用,尽量避免用于严重糖尿病者。

甲状腺激素

可促进葡萄糖吸收、加速糖原分解和异生,而使血糖增高。建议使用时严密监测血糖,特别是糖尿病者。

性激素:口服避孕药物

雌激素与黄体酮衍生物可降低糖耐量,长期使用可引起血糖升高。育龄妇女长期使用应定期监测血糖,若血糖升高建议改用其他避孕方法。有糖尿病的育龄妇女不宜使用。

生长激素

可引起血糖升高,其能诱导胰岛素抵抗、抑制骨骼肌吸收葡萄糖,甚至可致难以控制的高血糖。年龄较大和肥胖者更易致生长激素诱发性高血糖症。

化疗药物

依维莫司、链脲霉素、多西他赛、纳武利尤单抗等

可引起血糖升高,需注意。

抗精神病药物

第一代药物:氯丙嗪、氟哌啶醇、舒必利等;第二代药物:氯氮平、利培酮、奧氮平、喹硫平、阿立哌唑等

①第二代药物致2 型糖尿病的风险较第一代药物高,其中氯氮平尤为明显,甚至可引起酮症酸中毒,长期使用使血糖数值大约是正常人的4-5倍。

②机制可能与抑制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诱发糖代谢异常、增加瘦素而抑制胰岛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等有关。建议用药期间定期监测血糖,尤其是第二代药物,避免酮症酸中毒的发生。

免疫抑制剂

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环孢素、他克莫司、西罗莫司等

通过减少胰岛素分泌,而引起血糖升高及诱发糖尿病。较大剂量的他克莫司比环孢素及小剂量的他克莫司更易诱发糖尿病。

其他

吩噻嗪类药物、去甲基麻黄碱、双香豆素等

有升高血糖的作用,需注意。

参考文献

1王彦苏等.非内分泌激素类药物相关高血糖的研究进展[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0,12(2):117-120

2史玲等.继发性血糖升高的原因(三):药物导致的血糖水平升高[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0,19(6):558-560

3

合理应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治疗下呼吸道感染专家共识[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9,32(9):646-653

4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2017,9(7):55

5中国中青年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J].中华高血压杂志,2020,28(4):316-321

6

中国糖尿病患者血压管理的专家共识[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2,28(8):614-617

7

α/β受体阻滞剂在高血压治疗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6,24(6):522-525

8他汀类药物安全性评价专家共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4,42(11):890-893

9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15,54(5):467-474

10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干扰素α治疗不良反应临床处理专家共识[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4,30(11):1106-1109

11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2,28:增录2a-1-32

药物引起的血糖升高通常指药物如抗菌药物、抗结核药物、降压药物、降脂药物、抗病毒药物、平喘药物、激素类药物、化疗药物、抗精神病类药物、免疫抑制剂等,用于治疗非血糖相关性疾病时导致的高血糖。可表现为偶然致血糖明显升高,或仅引起血糖轻度升高,但可使糖尿病者的血糖恶化,或促使原来隐匿的糖尿病显现,与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胰岛素抵抗、个体对药物的敏感性与代谢差异、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有关。


分类

药物

对血糖的影响

抗菌药物

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

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加替沙星等均可致糖代谢紊乱,其中加替沙星对血糖升高的影响最显著,可引起严重的高血糖,莫西沙星在发生低血糖方面尤为显著。

②与口服降糖药物联用,可能会致严重的低血糖或高血糖,需联用时应加强血糖监测。此外,糖尿病者使用时应严密监测血糖。

抗结核药物

异烟肼

长期使用可影响糖代谢,使糖耐量降低。建议用药期间定期监测血糖。

降压药物

噻嗪类利尿剂:氢氯噻嗪、吲达帕胺等

①长期使用可降低糖耐量而引起高血糖,大多出现在用药2-3个月后,停药后可恢复。氢氯噻嗪12.5 mg/d 低剂量时对代谢无明显影响。

②升高血糖的机制与其致低血钾、对胰岛β细胞的直接毒性、对胰岛α细胞的直接刺激、抑制胰岛素分泌、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肝糖生成增加及促进胰高血糖素分泌、糖原分解和糖异生有关。噻嗪类利尿剂与其他降压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 )联用,可减少糖尿病的发生。此外,与β受体阻滞剂联用有对糖代谢潜在的不良影响,慎用于合并糖尿病或代谢综合征者。

β受体阻滞剂: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α1/β受体阻滞剂如卡维地洛、阿罗洛尔、拉贝洛尔

①可致血糖升高,对β受体选择性越低,对胰岛素分泌的抑制作用会越强,越易诱发高血糖。选择性较高的β1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对糖代谢影响不明显。

②机制与使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减少、抑制肝脏和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增加肌肉组织的糖原分解有关。需注意高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随剂量加大,其选择性将会降低,使其不良反应与非选择性药物相似。此外,α1/β受体阻滞剂能部分抵消彼此的不良反应,如减轻因α1受体阻断所致的反射性心动过速,减少或消除因β受体阻断而致的糖代谢异常。

降脂药物

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氟伐他汀等

①长期使用有增加新发糖尿病的风险,与大剂量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年龄、性别、空腹血糖升高、甘油三酯增高、肥胖及合并高血压密切相关。其中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发生糖尿病风险最高,普伐他汀、氟伐他汀、洛伐他汀发生糖尿病的风险较小。

②机制可能与长期使用致细胞内胆固醇的调节异常、引起胰岛素抵抗、阻碍胰岛素分泌、致糖耐量异常、影响骨骼肌线粒体功能、减少骨骼肌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有关。

③他汀类药物对心血管疾病的总体益处与新发糖尿病风险之比是9:1,即其对心血管疾病的保护作用远大于新增糖尿病的风险。在血脂达标的基础上,尽量选择中低强度剂量是减少他汀类药物引起糖代谢异常的最佳方法。若他汀类药物对血糖产生的不利效应相对较小(平均增加0.3%或更少),可调整其治疗方案;已有糖尿病风险如糖耐量异常、空腹血糖受损、糖化血红蛋白偏高等且还没确诊糖尿病者,尽量选择普伐他汀、氟伐他汀、洛伐他汀等,若血脂不达标可考虑加用依折麦布,不宜继续加大他汀类药物的剂量;若在他汀类药物治疗过程中确诊为糖尿病,应减轻体重、合理饮食,必要时服用降糖药物。

烟酸类药物

①可诱导高血糖,其剂量与血糖升高呈正相关,尤其是速效型烟酸制剂,更易引起血糖升高。

无糖尿病、绝经后不爱运动的妇女使用可能会致血糖升高,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者使用易使血糖升高。

②机制可能与肝脏中含有的脂肪酸致肝糖异生、胰腺β细胞的损伤致胰岛素抵抗(尤其是老年者)、骨骼肌摄取葡萄糖减少有关。临床使用中注意监测,及时调整药物以降低高血糖发生的风险性。

抗病毒药物

α-干扰素(IFNα)

① IFNα可诱导对胰岛β细胞的自身免疫性损伤而诱发糖尿病,约50%IFNα诱发的糖尿病者在治疗前可检测到胰腺自身抗体。

②建议用药期间定期监测血糖,有糖尿病家族史及肥胖者,即使空腹血糖正常也应监测;IFNα治疗前即发生糖尿病者,应在其治疗前控制血糖,后再使用;已诊断为糖尿病者应在饮食控制和适量运动基础上,根据血糖情况选用降糖药物,药物不能控制的血糖升高或出现急性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者需停用。

平喘药物

β2受体激动剂:特布他林、沙丁胺醇等

可诱发血糖升高,大剂量静脉注射沙丁胺醇时可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茶碱类药物:氨茶碱、二羟丙茶碱等

可诱导血糖升高,其抑制磷酸二脂酶而使细胞内的环磷酸腺苷cAMP 不易分解,致其升高,而cAMP 升高可抑制糖原合成、刺激糖原分解。

激素类药物

糖皮质激素:泼尼松、泼尼松龙等

①可诱发糖尿病即类固醇性糖尿病(SDM ),与糖皮质激素剂量、治疗时间、年龄、BMI、糖尿病家族史等密切相关。

②机制与增加葡萄糖异生、抑制葡萄糖摄取、降低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胰岛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等有关。糖皮质激素尤其是长期大剂量使用时,应密切监测血糖与及时调剂量,尽量避免SDM的发生。此外,糖皮质激素可使糖尿病者病情恶化或难以控制,因而更需密切监测血糖,需注意。糖尿病者慎用,尽量避免用于严重糖尿病者。

甲状腺激素

可促进葡萄糖吸收、加速糖原分解和异生,而使血糖增高。建议使用时严密监测血糖,特别是糖尿病者。

性激素:口服避孕药物

雌激素与黄体酮衍生物可降低糖耐量,长期使用可引起血糖升高。育龄妇女长期使用应定期监测血糖,若血糖升高建议改用其他避孕方法。有糖尿病的育龄妇女不宜使用。

生长激素

可引起血糖升高,其能诱导胰岛素抵抗、抑制骨骼肌吸收葡萄糖,甚至可致难以控制的高血糖。年龄较大和肥胖者更易致生长激素诱发性高血糖症。

化疗药物

依维莫司、链脲霉素、多西他赛、纳武利尤单抗等

可引起血糖升高,需注意。

抗精神病药物

第一代药物:氯丙嗪、氟哌啶醇、舒必利等;第二代药物:氯氮平、利培酮、奧氮平、喹硫平、阿立哌唑等

①第二代药物致2 型糖尿病的风险较第一代药物高,其中氯氮平尤为明显,甚至可引起酮症酸中毒,长期使用使血糖数值大约是正常人的4-5倍。

②机制可能与抑制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诱发糖代谢异常、增加瘦素而抑制胰岛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等有关。建议用药期间定期监测血糖,尤其是第二代药物,避免酮症酸中毒的发生。

免疫抑制剂

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环孢素、他克莫司、西罗莫司等

通过减少胰岛素分泌,而引起血糖升高及诱发糖尿病。较大剂量的他克莫司比环孢素及小剂量的他克莫司更易诱发糖尿病。

其他

吩噻嗪类药物、去甲基麻黄碱、双香豆素等

有升高血糖的作用,需注意。


参考文献

1王彦苏等.非内分泌激素类药物相关高血糖的研究进展[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0,12(2):117-120

2史玲等.继发性血糖升高的原因(三):药物导致的血糖水平升高[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0,19(6):558-560

3合理应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治疗下呼吸道感染专家共识[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9,32(9):646-653

4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2017,9(7):55

5中国中青年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J].中华高血压杂志,2020,28(4):316-321

6中国糖尿病患者血压管理的专家共识[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2,28(8):614-617

7 α/β受体阻滞剂在高血压治疗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6,24(6):522-525

8他汀类药物安全性评价专家共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4,42(11):890-893

9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15,54(5):467-474

10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干扰素α治疗不良反应临床处理专家共识[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4,30(11):1106-1109

11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2,28:增录2a-1-32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氢氯噻嗪引起高血糖的原因(氢氯噻嗪会引起血糖升高吗)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