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有问题会引起腹胀腹痛吗(神经会引起腹胀吗?)神经有问题会引起腹胀腹痛吗(神经会引起腹胀吗?)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神经有问题会引起腹胀腹痛吗(神经会引起腹胀吗?)

神经有问题会引起腹胀腹痛吗(神经会引起腹胀吗?)


消化不良是一组症状,这组症状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胀满、打嗝、嗳气、隐痛、甚至反酸、恶心等,还有口臭、口苦等,尤其发生在进食后,有的表现为早饱。

如果没有器质性疾病发现,也就是说目前的各种检查,如化验血、彩超腹部、CT检查等,未发现明确的器质性疾病,这种消化不良就是功能性( functional dyspepsia, FD)。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率挺高的,目前全球发病率升高为11.5%~14.5% ,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患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内心是非常苦恼的,一来上述各种症状总是如影相随,二来检查又没有发现什么具体问题,往往让自己心里没底,难以获得家人朋友的理解,生活质量是下降的。反复就医,多处就医,医疗费用也是不断增加的。

关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目前研究认为,可能与胃肠道动力异常、内脏敏感性异常、胃肠黏膜炎症、局部免疫功能异常及肠道菌群失调等因素有关。也有研究者关注到,人体内的脑肠轴异常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脑肠轴?什么是脑肠轴呢?很多人可能从来也没有听说过这个名词呢?

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好吗?


什么是脑肠轴?

在胃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之间,是有关联的。目前研究认为连接胃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神经干,包括迷走神经、内脏神经以及骶神经,发挥调节消化道功能的重要作用。也就是说脑、肠之间互相联系、彼此依存,例如肠道的菌群会通过肠脑轴影响脑和行为。这种脑-肠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是脑肠轴。

1966 年 PEARSA 研究发现产生肽类和肾上腺素类细胞具有共同的细胞化学特征,胃肠道的肽类分泌细胞和脑内的肽类神经元具有胚胎同源性, 推测中枢神经系统可能以胃肠道激素作为肽能神经递质来调控胃肠道功能。

1991 年MEARIN等发现,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存在传入感觉通路的缺陷, 首次提出了脑 - 肠轴异常可能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之一。

1996 年 WOOD 提出中枢神经系统可以通过神经及免疫等途径调控胃肠道功能,中枢神经系统

统和胃肠道可能存在双向调节。

过去认为脑肠轴对胃肠道功能的调控通过三个层次进行。

肠道神经系统的局部调控。自主神经系统, 它是中枢神经系统和肠神经系统的沟通桥梁。中枢神经系统, 由脑的各级中枢和脊髓接受内外环境变化时传入的各种信息,经过整合,再由植物神经系统和神经 - 内分泌系统将其调控信息传送到肠神经系统或直接作用于胃肠效应细胞,发挥作用。

现在的研究认为,肠道和大脑之间通过内分泌、脑肠肽、肠道菌群等体液途径实现双向调节,在维持正常的胃肠功能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有疾病的时候,脑肠相互作用的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改变,可能是导致慢性腹痛、腹胀、内脏敏感性增加、胃肠道功能障碍的发病基础。

总之,目前的研究认为,脑肠轴的异常,可能是导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脑肠轴的关系到底是如何的呢?

一、解剖因素



中枢神经系统:

PET-CT 检查研究发现,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大脑岛叶、前扣带回、中扣带回、中额皮质的高糖代谢水平与焦虑/ 抑郁分数呈正相关, 推测长期的消化不良引起了精神焦虑和抑郁,而焦虑抑郁又反过来加重了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胃肠道症状。两者形成了恶性循环。

KOLOSKI 等 对既往消化不良症状人群的长期随访研究结果显示,抑郁患者比焦虑患者更

易发生功能性消化不良,早期治疗抑郁/ 焦虑状态的患者,可以避免发生功能性消化不良,也能防止严重的精神心理疾病。 研究发现,功能性消化不良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之间存在双向调节的关系,可能与肥大细胞浸润、激活导致的肠道炎症使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进入血液循环,从而改变了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诱发了焦虑抑郁症状。至于双向调节的具体机制尚在研究之中。

2. 自主神经系统:

自主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者共同协调胃肠道的感觉和运动功能。如果自主神经的平衡失调将导致胃肠道运动失常和胃分泌异常,可出现反酸、饱胀不适、嗳气打嗝等症状。

研究发现,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交感神经活动度增加,引起胃肠活动减弱,消化腺体分泌减少。副交感神经在调节情绪、疼痛、饱腹感及免疫反应方面均发挥重要作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很多患者,副交感神经的活动度下降。

心率变异的波谱研究发现,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胃排空延迟,可能与进食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度降低有关。

部分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存在心理异常,可能与副交感神经活动度降低有关。

3. 肠神经系统:

肠神经系统由胃肠道、胆胰系统组成中所含的神经节及其间的网络组成,包括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 可以调节和同步所有基本的胃肠道功能(运动、分泌、血流)。

消化道动力调控的基础是肠神经系统、Cajal 间质细胞( interstitial cellsof Cajal,ICC)和平滑肌细胞组成。

生理情况下肠神经系统的抑制性神经元处于持续兴奋状态,使肠道肌肉不至于过度收缩。

病理学研究发现,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肠黏膜下神经丛存在神经元信号的损伤以及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标志物表达模式的改变, 可能是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释放的炎症介质,诱发神经胶质细胞释放一氧化氮和神经生长因子等细胞因子,最终影响神经元功能。

ICC 是胃肠道动力的起搏细胞,也是胃肠道平滑肌慢波电位传导者,同时受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NO、VIP、ATP、和 P 物质) 的影响。

ICC 数量减少及超微结构损伤、胃电起搏、胃神经传导异常,以及胃平滑肌超微结构的异常可能会引起胃排空延迟。

二、下丘脑 - 垂体 - 肾上腺( 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HPA) 轴对胃肠功能进行调节。

神经内分泌及脑 - 肠肽中枢神经系统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轴对胃肠道功能进行调节。

重度抑郁患者的胃肠道症状与 HPA 轴高度抑制相关。

精神因素可以通过 HPA 轴影响 FD 患者的内脏敏感性、胃肠道动力,引起胃排空。

女性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雌激素可上调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表达, 影响 HPA 轴功能, 增加内脏敏感性和心理压力,促使症状的发生。

应激可以诱导肾上腺皮质酮产生, 对胃黏膜起保护作用, 糖皮质激素和前列腺素在保护胃黏膜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提示中枢系统可以通过 HPA 轴对胃肠道黏膜起保护作用。

HPA 轴与对胃肠道的作用可能是双向的。

各种形式的应激可使大脑皮质兴奋性增高, 刺激HPA 轴释放多种激素, 引起体内多种脑 - 肠肽含量的变化。

脑 -肠肽具有神经递质和激素双重作用, 在脑 -肠轴与 功能性消化不良 各个环节的交互作用中起到了搭建连接桥梁和调控功能的作用。

目前发现,与功能性消化不良有关的激素很多,比如 5-HT、胃动素、促生长素、VIP、CCK、NO 及 CO 等。

患者血浆胃动素含量降低与胃排空能力下降、胃电节律紊乱、胃窦 - 幽门 - 十二指肠运动协调失常相关。

5-HT 生物合成、释放或再摄取的改变对中枢神经系统及胃肠道的控制有重要影响,参与了情绪、心理状态和胃肠道感觉运动功能的调节。

PET 研究结果发现,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脑及丘脑内的 5-HT 转运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其中丘脑 5-HT 转运蛋白高表达与 FD 患者的抑郁程度呈正相关。

促生长素是一种具有生长激素释放活性的脑肠肽,在调节胃动力与食欲过程有重要作用。 促生长素可能通过中枢途径及迷走 - 迷走反射途径来刺激下丘脑神经肽 Y 神经元的释放,从而诱发和影响胃肠道的空腹运动。

FD 患者空腹促生长素水平与上腹疼痛程度呈负相关。

三、肠道菌群 - 脑 - 肠轴

肠道菌群是脑 -肠轴重要成员,是肠道和大脑双向调节的的重要途径。

抑郁症患者的肠道菌群组成与健康志愿者存在明显差异,动物实验发现抗菌药物可以通过降低血浆皮质酮水平来避免焦虑症状的产生。

肠道菌群 -脑 - 肠轴与 IBS 的发生关系密切, 其机制可能是因为迷走神经通过其传入神经感知菌群代谢变化,并将该信息呈递给中枢神经系统。另外,菌群通过释放神经活性化合物及血循环中的炎症介质向大脑传递信息。

中枢神经系统通过刺激迷走神经导致肠道通透性增加以及肠道局部免疫激活,调控肠道菌群的组成的数量及种类。

临床研究发现,益生菌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具体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由此可见,脑-肠之间的关系,就是我们说的脑肠轴,它们通过神经、神经内分泌、脑肠肽及肠道菌群等多条途径,参与调节胃肠道动力、内脏敏感性及胃肠黏膜免疫反应等。如果脑肠轴结构或调节途径发生了异常,可能会导致相应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神经有问题会引起腹胀腹痛吗(神经会引起腹胀吗?)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