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引起回忆400字(一本书引起的回忆400字)一本书引起回忆400字(一本书引起的回忆400字)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一本书引起回忆400字(一本书引起的回忆400字)

一本书引起回忆400字(一本书引起的回忆400字)

内容简介

前言大脑中的两个系统和思考机制非理性的心理学效应和直觉缺陷运用和应对技巧结语

前言

召吾全民共享,从共享知识开始!大家好,我是召吾大叔,我们今天要讲的这本书叫作《思考,快与慢》。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人善于总结发生过的事,很多大道理都可以被浓缩成一个成语、谚语或者典故。国外要么历史没我们这么悠久,要么文化出现断层,所以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总体来说不如中国这么丰富。但是国外学者善于通过实验来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在心理学方面的成就尤为显著。

这本书的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是一位犹太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非常著名的心理学家,在200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贝尔奖没有设立心理学奖,他是第一个以心理学家的身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人,因为他把心理学研究和经济学研究结合在一起,重点研究不确定状况下的决策制定。

这本书是丹尼尔·卡尼曼的代表作,被誉为“不确定状况下的决策”这个研究领域的圣经。书里面有些内容是作者自己的研究成果,像“峰终定律”,“框架效应”,“前景理论”,还有很多其他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书里面有35篇经典论文,汇集了大量有关判断和推理研究的经典作品,基本上包含了目前所有关于判断研究领域最权威的文献,具有极大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这本书从字面意思看,就是思考有快、有慢,指的是我们的大脑中有两个系统,一个系统思考快一点,一个系统思考慢一点。这两个系统的运作模式,导致我们经常跟着感觉走,做出很多非理性的决策,但是我们自己没意识到,所以这本书就是讲我们在不确定状况下的非理性决策。

如果你看过这本书,你就会发现有很多商家都在运用里面的一些心理学效应设置消费套路,你以前一定为自己的非理性买过单,为经济发展做过贡献,这也是作者为什么获得经济学奖的根本原因。如果你没看过这本书,你就会继续为自己的非理性买单。

书里面的内容比较多,我们这次就简化分三个部分来解读:首先搞清楚我们大脑中的两个系统和大脑的思考机制,思考快的系统1和思考慢的系统2的特点和相互协助的运行机制;然后我们介绍一些由大脑思考机制产生的非理性的心理学效应和直觉缺陷;最后讲一下运用或应对这些心理学效应和直觉缺陷的技巧。如果您对这本书感兴趣,可以自行购买本书进行深度阅读。

01

大脑中的两个系统和思考机制

作者通过大量研究指出:在我们的大脑中,存在着两个思维系统,思考比较快的系统1,和思考比较慢的系统2。

· 系统1

系统1 为什么可以思考快呢,它就像大脑的自动反应模式,会根据生活经验总结出无数下意识反应的套路,让我们的生活更简化。

比方说,你穿裤子的时候不需要思考先穿左腿还是右腿;你刷牙的时候不用思考是用左手拿牙刷还是右手拿牙刷;你看到符合你审美观的女孩子,不需要思考就知道她是个美女;看到一个人大吼大叫你就知道她情绪失控了。

系统1的特点就是快,快到你可能都没感觉。

系统1还是打头阵的,简单的问题它直接就解决了。比如别人问你“床前明月光”的下一句,你可以脱口而出“疑是地上霜”,但如果是反过来说“光月明前床”的下一句,如果你之前没有背熟,你的系统1是说不出“霜上地是疑”的,这时候系统1就退居二线了,把问题扔给系统2。

·系统2

系统2思考慢,但是运作的时候需要集中精力处理,一旦注意力分散,运作也会随之中断。

举两个简单的例子。

一个就是你在数钱的时候,如果有人打断你,你很容易就忘记刚才数到哪儿了,还得从头再来。

另一个就是你散步的时候,如果想些简单的问题,可以不影响正常的步伐,那就是在用系统1,如果你散步的时候突然需要思考一个复杂的问题,那你通常会停下来,用系统2思考。如果你既要用系统2,还要继续往前走,就两个结果:要么这个问题想不清楚,要么就掉沟里了。

系统2不仅思考慢,还十分谨慎,具有推理能力,它也可以处理多重任务,这就决定了通过系统2运作得出的结论往往更靠谱。注意,这个是对你个人来讲的,不是和别人的比较,你的系统2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比别人的系统1得出的结论更准确,我们在最后会探讨这个问题。

· 大脑思考机制

系统1思考快,一直喜欢打头阵,自己搞不定的才会转到系统2。系统1善于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它在熟悉的情境中采用的套路是精确的,所作出的短期预测是准确的,遇到挑战时做出的第一反应也是迅速且基本恰当的。但是它也因经验而存在成见,因此经常犯错。

系统2思考慢,也比较懒,系统1不找它,它不会主动干预系统1的工作,也不会越过系统1去思考。所以当系统1认为自己可以处理问题并给出答案的时候,就没有系统2什么事了。

系统2有时候也负责抑制系统1因直觉反应产生的冲动,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每个人应该都有过强忍着不发飙的经历,但它更多的做法是不加验证地同意系统1的解决方案。并且,根据心理学家的多项实验证明,当系统2在忙着处理某些难题时,系统1更容易把控人的行为。

我们先了解一个词,叫做认知放松,就是我们在一个不需要调动系统2的环境里,就更容易达到一个放松的状态。我们用脑需要消耗能量,系统1和系统2的协作非常高效,尽量花最少的力气解决问题,怎么简单就怎么来,这就导致我们做出的很多决策其实都是依赖系统1的直觉反应,而不是经过系统2的理性分析与计算的。

02

非理性的心理学效应

和直觉缺陷

系统1和系统2的这种运作模式,导致我们仅仅依靠系统1作出很多非理性决策,但是我们自己都没意识到。

心理学家们发现了这个秘密,经过了大量的研究之后,总结出来很多经典的非理性的心理学效应和直觉缺陷。

我们这次先简单地把这些知识点解释一下,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会在召吾一点通详细展开来讲。

· 峰终定律

我们先讲峰终定律,这个是丹尼尔·卡尼曼在通过深入研究后提出来的,可以说是他的代表作。

峰终定律是指我们对体验的记忆由两个因素决定:高峰时(无论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与结束时的感觉。

如果你要写一本书来回忆自己的一生,你记得的事大概就是两类:一类是以前发生的特殊事件,让你印象深刻、终生难忘;一类是最近发生的事,时间还不是很长,你还没忘,这就是峰终定律。

我们在召吾一点通已经讲过峰终定律,大家有兴趣可以点击链接查看。

· 曝光效应

系统1对出现过的人、事、物会产生熟悉感,然后根据这种熟悉感作出判断。

当某个人、某句话、某个事物反复在我们面前出现,就会引发我们的认知放松,进而更容易被判定为可信的。这种只要经常出现就能增加喜欢程度的现象就被叫做曝光效应,或者纯粹接触效应。

所以你要找女朋友,就经常在她面前出现,她看你看多了,就会有亲切感。不要抱怨很多好白菜都被猪拱了,人家猪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

· 启动效应

行为和情感被某些因素启动的现象,就是启动效应。

大家应该都能理解“开心就会笑”,但是你知不知道“笑了才开心”呢?你做“笑”的动作,也会启动你“高兴”的感觉。

你看周星驰很多电影里面,用手把嘴角往上拉,做出笑的动作。大家可以试着做一下,真的可以让人感到开心,相反,如果你做出生气的动作,你可能真的会生气。

启动效应十分常见,很多时候你会不知不觉地就被启动了。

· 常态理论

常态理论指的就是当我们已遇到过某种小概率事件,类似的事情再发生时我们就会不以为意。而这就可能引起面对危险或骗局缺乏防备、无所警觉等问题。

比如自己第一次遭遇抢劫毫发无损,就会在下一次看到抢劫犯的时候降低防备,认为自己全身而退的可能性很大;第一次给骗子100块,骗子还你200块,第二次给骗子1000块,骗子还你2000块,第三次你给骗子1万块,骗子不见了。

· 因果关系错觉

我们很容易对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产生一种错觉,类似的情况有很多种。

例如:我们习惯地把连续发生的事件联想为因果关系,把前一件事解释为后一件事发生的原因。

你今天去相亲,路上发现轮胎没气了,最后相亲失败,你可能觉得是因为轮胎泄气了导致自己运气不好。

还有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如果你事先听说过某种错误因果关系的说法,在你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就更容易相信。

召吾大叔的老家湖北随州有一种说法,就是吃糊掉的锅巴容易捡钱,结果召吾大叔小时候有一次吃过糊掉的锅巴后,真的捡到10块钱,召吾大叔后来就一直吃糊掉的锅巴,但是再也没捡到钱。

· 证实性偏差

证实偏差是指当人确立了某一个信念或观念时,在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寻找支持这个信念的证据的倾向。也就是说他们会很容易接受支持这个信念的信息,而忽略否定这个信念的信息,甚至还会花费更多的精力贬低与他们看法相反的观点。

你喜欢一个人,总是在找他的优点,忽视他的缺点;你讨厌一个人,就一直拿着放大镜找他的错误,忽视他的优点。

· 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又名晕轮效应,就是你本来只是认可他的某一方面,但是会以偏概全地认为他什么都好。

明星的粉丝原本只是崇拜明星的某些特征,比如长相、歌声或演技,然后就会扩展到明星的衣食住行,模仿明星的行为,搜集他们用过的物品等,你只要说这个明星某方面有问题,粉丝要跟你拼命。

所以有些明星被爆出丑闻以后,粉丝都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因为粉丝认为他们喜欢的明星完美得无懈可击。

· 框架效应

框架效应是指同一个问题,通过变换框架,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这个概念是丹尼尔·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在1981提出来的。

他们当时做了一个调查,假设美国正准备对付一种罕见的亚洲疾病,预计该疾病的发作将导致600人死亡,现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

告诉第一组的人,如果采用方案1,可以救200个人,如果采用方案2,有1/3的机会救600个人,但是有2/3的机会600个人全部死掉。这就是一个生存框架,有72%的人会选择方案1。

然后他们把生存框架变成死亡框架,告诉第二组的人,如果采用方案1,有400个人会死掉,如果采用方案2,有1/3的机会没有人死,但是有2/3的机会600人全部死掉。

你看这两个方案的内容实质上是一样的,只是把可以救200个人改成有400个人救不了,结果有78%的人选择了第二个方案。

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描述可以导致了不同的决策,怎么说比说什更重要。

框架效应可以用前景理论来解释。前景理论个概念是丹尼尔·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在1979年提出来的,比框架效应早了两年。前景理论包含的内容很多(确定效应、反射效应、参考依赖,损失效应),我们简单了解一下。

· 确定效应

大多数人在面临确定性受益的时候是风险规避的。

就如同前面生存框架的例子,我确定能救200个人,就不愿意冒险,保住既得利益。

· 反射效应

大多数人在面临确定性损失的时候是风险喜好的。

就如同前面死亡框架的例子,确定有400个人会死掉,那就冒险赌一把,万一成功了,一个人也不用死。

· 参考依赖

大多数人对得失的判断往往根据参考点决定的。在经济学和博弈论的课程中,我们会假设行为人是理性的、自利的,就是说你在做决策的时候只要关注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就行了。

但事实上很多人都是非理性的,特别是竞争的时候,过分关注他人的利益,有一种攀比心理。

比如说原来我们卖同样一件东西,我能挣500块,你能挣600块,现在我有个提议,可以让我挣900块,你挣800块。按照理性人的假设,你应该会同意我的提议,因为你可以多挣200块,但事实上,你可能宁愿我们都少挣,也不让我挣得比你多。

生活中随处可见这样的例子,这也是很多人喜欢窝里斗、很多国家喜欢单边主义的原因,缺乏共赢思维。

我们国家一直提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行多边主义,其实就是提倡大家做决策的时候要保持理性,相互协作,共同进步,不要因为中国发展得快就羡慕嫉妒恨,非得搞些骚操作,伤我一千,损你八百。

这个前景理论是美国人提出来的,估计现在的美国政府高层都没读过这本书,所以才这么不理性。

我们在这本书的开头讲过,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人善于总结发生过的事,很多大道理都可以被浓缩成一个成语、谚语或者典故,所以中国人骨子里面都有很深的文化底蕴,稍微点拨一下就能学得会,老外虽然会做实验,但是不懂的人要学习这些理论就很费劲,他们缺少文化底蕴。

关于参考依赖,我们再举一个职场上的例子。你所在的部门,其他人一年挣30万元,你一年挣40万,你就很开心,有优越感,第二年大家都加工资了,你一年挣50万,你应该更开心,但是当你知道另一个同事一年挣60万的时候,你就很不爽。

· 损失效应(厌恶损失)

损失效应是说大多数人对损失比对收益更敏感,你捡到100元所带来的快乐,远远比不上丢掉100元所带来的痛苦。

杭州有一家公司为了鼓励员工锻炼身体,每周六早上在西湖边上的山顶给爬山的员工发500元的奖金。

一开始参加的人还挺多,但是慢慢地就只有负责发钱的几个人能坚持每周爬一次山。

后来公司就运用了人们厌恶损失的特点,先把500块发给你,如果你不爬到山顶,就要交回来,结果就有大量的人舍不得已经到手的这500块,就坚持每周爬一次山。

· 禀赋效应

禀赋效应是指当一个人一旦拥有一个东西以后,那么他对这个东西的价值的评价要比拥有它之前要大大提高,就感觉这个东西被他开过光。

我们古代有一个成语叫做敝帚自珍,其实就有禀赋效应的意思。

在经济学上这也是一种非理性,你觉得这个东西更有价值,就无法客观判断交换这个东西可获得的利益,从而损失好机会。

这个效应是理查德·塞勒 在1980提出来的,他在2017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后来有很多经济学家通过不同的实验论证了这一现象。

禀赋效应普遍存在,你想想你自己拥有的东西,是不是比其他人拥有的同样的东西价值更高?

角色转变也会改变你对同一个东西的价值评估。

比如说,你不小心剐蹭到别人的车,私了的时候你想赔200块,人家不干,非得要500块,你就很不情愿,你会觉得就剐到那么一点,不仔细看都看不出来。

但是某一天你的车被别人剐蹭到了,也是不显眼的一点刮痕,别人想赔你200块,你肯定想要得更多。前提是大家车子都差不多,你要是剐到劳斯莱斯,估计这本书也救不了你。

· 典型性启发

典型性启发的概念有些烧脑。典型性指的是我们对一类事物的归纳总结,典型性启发是说我们很容易根据典型性做出判断。

比如说,你看到个子很高的奥运会运动员,个子高就是他的典型性,你受到启发,觉得他是来参加篮球比赛的;你看到一个身体很壮的人,觉得他是来参加举重比赛的。

通常情况下我们用典型性来做判断,准确度还比较高。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典型性的启发也会造成误导,你会容易预测不太可能发生的事件,用典型性判断代替概率评估,忽视低基础概率。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说广东话,我们会认为他是广东人,一般都不会错。

我有个好朋友小郭,我们第一次见面是在广东一起参加一个会议。当时他西装革履,广东话说得很流利,聊天的时候我还问他是不是广东人,结果旁边一个真的广东人就说小郭肯定不是广东人。因为广东人不喜欢穿正装,所以广东人在广东西装革履的基础概率就小,后来一问,小郭是上海人。

后来我就发现,我们去广东出差,自己西装领带,广东公司的老板穿人字拖、短袖短裤。

· 合取谬误

合取谬误是指通过直接比较,人们总会认为两个事件的联合出现的可能性比只出现其中一件事的可能性要大。

这其实也是典型性启发的一种表现。接着上面“典型性启发”的例子,小郭穿着西装,说着流利的广东话,问:他是个什么样的人?穿西装,我们会认为他是公司白领,说流利广东话,我们会认为他是广东人,但是合在一起,如果我们认为他是一位广东白领,这就是合取谬误。他既是广东人又是白领的概率一定小于他要么是广东人,要么是白领的概率。

其实数学老师最理解合取谬误,两个因素加在一起的概率属于交集,要相乘的,我们常常会误以为是并集,把它们加起来。

· 忽视回归均值现象

回归均值指的是某项指标的表现偶尔过高或过低后,会自然回归到平均水平,在生活中很常见。这个平均水平一般是指个体的平均水平,有时候也可以是整体的平均水平。

召吾大叔小时候成绩不错,数学基本上是满分,平均份数98分,但是有一次只考了10分,因为把题目都理解错了。后来的考试,我又可以拿满分,这就是回归我自己的平均水平。

召吾大叔上高中以后就成绩一落千丈,当时大概排名一直在50-60名,这就是我的平均水平。偶尔一次考试我考到前20名,因为一个好兄弟阿菜给我抄答案了,后来的考试我又回到50-60名。

我们常说虎父无犬子,但是古今中外那么多的名人,很少被自己的后代超越,相反地,越来越多的贵子出于寒门,都是在向社会的整体平均水平回归。

我们如果不用系统2去思考,很可能会忽视回归均值现象,偶尔一次过高或过低的表现导致我们归因错误。

· 锚定效应

锚定效应,通俗地讲,就是如果参考物与目标之间有一定的相似性,且能够引起决策者的足够注意,决策者在做决策的时候就容易受到参考物的影响,而且在决策者对目标不够了解的情况下,受参考物的影响尤为明显。

锚定效应具有诱导性而非强迫性,往往都是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你有没有关注到星巴克22元一瓶的矿泉水?基本上没人买那么贵的水,但是为什么要摆在那里?就是告诉你,一瓶矿泉水都要22元,你买一杯咖啡才30元,多划算!

· 效用层叠

所谓效用层叠,是指集体信念形成的自我增强过程。群体中一小部分人的恐惧焦虑,很容易引发整体的混乱,导致对小威胁的夸大。字面意思不是很容理解,书中举了两个例子,我们讲其中一个。

艾拉是一种化学品,喷洒到苹果上用以调节生长周期和改善外观。

有一则报道说艾拉用量大,可导致老鼠患癌。报道引发了小范围的民众恐慌,老鼠患癌,那人吃了苹果不是也要患癌了么。

媒体一看,这些民众反应很强烈,就抓住热点进一步跟进报道,结果大量的报道使得恐慌逐步升级,大咖也参与发表看法,带头向政府施压。

最后生产商召回产品,美国食药局发布禁止使用令。

研究表明该化学品致癌的可能性极小,艾拉事件显然是民众对一个小问题做出的过激反应,这个就是效用层叠,经常会引起群体性事件,西方有些国家就比较擅长用这一招。

· 结果偏见

结果偏见就是后见之明,事后诸葛亮,在一件事真相大白之前,态度很模糊,但是结果发生之后思路极其清晰,分析得头头是道,还要努力找到自己以前说过的只字片语来证明自己早就预测到了。

一件事的结果越离谱,人们的结果偏见就越厉害。

比如说,这次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军事冲突,很多专家之前的态度就很模糊,好想要打,好像也打不起来,等到真的打起来以后,就找出以前分析会打起来的证据,来证明自己早就看出来这场仗要打。

· 有效性错觉

有效性错觉,是说我们常常会过度依赖历史经验对未来进行预测,并认为这种预测是有效的。

很多时候我们已经验证了这样的预测准确度很低,但是下次遇到类似的场景,还是会按照原来的经验进行预测,似乎忘记了上一次的预测不准的问题。

特别是那些推荐股票的大师们,感觉就是在瞎蒙,没几个蒙对的,但还是每天在推荐股票,这些大师有些是犯了有效性错觉,有的就完全是在骗钱。

· 过度信赖直觉

每个人都有直觉,但是直觉准不准很难判断。就像前面讲的证实性偏差一样,你觉得自己的直觉很准,就专门找那些能证明你凭直觉做出准确判断的例子,忽视那些直觉出错的例子,你就很有可能会过度信赖直觉。

如果你直觉的准确度低,你还过度信赖直觉,那就是盲目自信,是达克效应的体现。

直觉的准确度和我们的认知水平和社会阅历高度相关,认知水平高,可以从理论层面了解TA传播的信息是否真实可靠,社会阅历丰富,可以从经验层面看出TA的表现是否值得信赖。

很多非理性的心理学效应都是因为过度信赖直觉才发生的。

我们经常听到女同胞们说自己的直觉很准,特别是老公干坏事以后,逃不过老婆的法眼。但是你要注意,如果过度信赖直觉,有可能你老公本来没问题,被你胡搅蛮缠地逼出问题来了,这就是自证预言。

专家在他擅长邻域的直觉就比我们普通人要好,因为他们长期练习,经验丰富,遇到类似的情况就比较容易凭直觉作出准确判断。

· 规划谬误

规划谬误本意是说人们在估计未来任务的完成时间的时候,常常倾向于过度乐观,低估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

可能是你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低估了任务的困难程度,或者还有一些小的细节没有考虑进去,这些小细节合起来需要花费大量时间。

给大家举个例子,在我女儿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暑假做了每天的任务表,后来发现大量的任务不能按时完成,原因就是这个计划太完美。比如说每天弹琵琶2小时,从拿出琵琶、绑指甲、调音,到真正开始弹,20分钟过去了,有时候还要出去喝水,上厕所,最后2个小时弹完,总时间花了3个小时。

规划谬误的概念还可以做进一步的引申,有时候太乐观,目标定太高,最后发现达不到。

作者说避免规划谬误最好的方法就是引入外部建议,就是说你不要闭门造车,要通过更多的外部信息来调整你的计划,看看同类项目是什么标准,花了多少时间。

· 乐观偏差

人们通常认为积极的事件更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而消极的事件更不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这一现象被称为乐观偏差。

一方面,人们会高估自己的能力,尤其是事情朝着自己期待的方向发展的时候,更容易产生乐观偏差,另一方面,人们无法承担消极后果,所以后果越严重的消极事件,乐观偏差就越强。

乐观偏差会让我们承担高于自身抗风险能力的风险,一旦坏事真的发生了,后果很严重。

我们很多人有一个通病,就是对安全不够重视。

你看很多高空作业,国家三令五申,工人就是不想系安全带,哪怕就是看到工友摔下去,他自己还是不系,你问他为啥不系啊,他说我很注意安全的,不会摔下去的。

很多粉尘作业场所,工人不愿意戴口罩,他们也很清楚粉尘环境容易得尘肺病,但是总觉得自己运气没那么差。

还有很多人坐车不系安全带,总觉得自己不会遇到车祸。

这些都是乐观偏差,通俗地说,我们总觉得那些出事的人都是笨蛋,倒霉的事不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

· 沉没成本悖论

沉没成本,在经济学上是指已经发生的,但与当前决策无关的费用,引申为我们在一件事上已经付出的时间、金钱、精力等。

沉没成本悖论是说我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将来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如果有过投入,我们通常会认为已经投入了那么多,一定要加大投入,把沉没的成本打捞起来,结果就会越投越多,没有及时止损。

还有一种情况,是我们担心即将投入的费用会成为沉没成本,所以不敢投入。

举个例子,打麻将的时候,输钱的人总是想晚点结束,因为已经输了那么多,要把已经输的钱赢回来。但事实上如果今天火气不好,你越打就输得越多,不如趁早结束战斗。输钱的人说不打了,大家没意见,赢钱的人说不打了就不行,赢了还想跑?

有很多企业把拖后腿的业务剥离出去,就是要放弃沉没成本,再投下去成为无底洞了,所以要断臂求生。

这里要注意一个点,已经发生的成本是与当前决策无关的,才叫沉没成本,如果已经发生的成本影响到当前决策,就不是沉没成本。

03

运用和应对技巧

这本书里面给出了很多运用或应对非理性的心理学效应和直觉缺陷的方法,但是我们不一定会用,解决好两个问题是用好这些应对方法的前提。

· 认识你自己

第一个问题,我们仅仅依靠系统1作出很多非理性决策,但是我们自己都没意识到,没有意识到的时候我们自然不会想到如何去叫停我们的非理性。

所以,我们首先要解决如何意识到自己非理性的问题,这个就是要提高自我认知的能力,知道自己什么行,什么不行。

苏格拉底说“我知我无知”,我们普通人达不到那个境界,所以对自己的无知并不太清楚,因此要学习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从外省开始加强练习,逐渐将反省内化,让反省成为一种习惯,尽量缩小自我认知的盲点象限,从而对自己有相对准确的认知,在自己非理性的时候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非理性。

· 深刻领会

第二个问题,欧阳锋拿到九阴真经以后,他自己不会练,因为看不懂。

这本书的学术性很强,列出了作者和其他心理学家数十年的研究成果,这些心理学家会不会陷入知识的诅咒呢?很有可能!我们能不能够通过文字理解书里面所有的内容呢?很难!

这既然是一本心理学的著作,就需要我们用心去领会。自己经历过的,要进行复盘,没有经历过的,要进行思想实验。把我们感兴趣的知识点理解透彻,以后在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才能运用自如。

你真正理解这些心理学的知识以后,你甚至都不需要照着书上说的方法去运用或者应对这些心理学效应和直觉缺陷,你可以有自己的方法。

但是要注意,我们不需要遇到什么事都怀疑自己是非理性,时时刻刻都小心翼翼,那样就太累了,过犹不及。

我们应该明白,在我们的一生中要完全避免非理性是不可能的,偶尔有些非理性,生活才更有意思。

那么,如何运用或应对非理性的心理学效应和直觉缺陷呢,我们选几个讲一下。

在因果关系错觉和有效性错觉下得到的结论往往无法自圆其说,可以用5why分析法检验我们得出的结论,多问为什么,发现逻辑上的错误,然后调动系统2,用科学的方法得出相对准确的结论。我们很容易被锚定,所以谈判的时候如果对方报出一个数字,假设这个数字和你的预期偏差太大,那么就很有可能被锚定,这个时候你要有意识地调动系统2来分析得出合适的数字。或者谈判的时候你先报数字,把对方锚定。我有个瑞士朋友,每次来上海都会去科技馆地铁站买衣服。一件衬衣,老板叫价800块,1000块,我这个朋友基本上都可以60块一件。老板就是用锚定效应,这个瑞士朋友就没有被锚定,但是我们真的就看到有人花好几百块买同样的衣服。这就是知识的价值,知道锚定效应和不知道锚定效应的人,为经济发展做的贡献是不一样的。在职场上,不要因为偶尔的超常发挥就认为自己或他人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也不要因为偶尔的发挥失常就认为自己或他人有了明显退步,不要忽视回归均值的现象。善用框架效应,怎么说比说什么更重要。框架效应的例子很多,多看,多理解,在你自己构造框架的时候可以借鉴前景理论中的几个心理学效应。在试图说服他人的时候营造更容易获得对方肯定的情境。还有一个方法叫做“事前验尸”,就是做一件事之前,先设想这个事做失败了,分析一下什么原因导致失败的。事前验尸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工具,可以预防很多非理性的决策。例如,有人因为乐观偏差,高空作业不系安全带,事前验尸就是假设他真的摔死了,就很容易理解是因为没有系安全带;假设有人得了新冠,原因可能是他平时不戴口罩,这些都可以避免乐观偏差。现在有不少明星爆出丑闻,人设崩塌,假设你喜欢的明星也人设崩塌了,问你为什么以前认为这个明星是那么完美,原因可能是你受到光环效应的影响,以偏概全,以为他什么都好。

· 全民共享 取长补短

最后我们再分享一个观点供大家参考。

我们前面一直在讲,依靠系统1作出快速判断很容易导致非理性,所以要主动调动系统2来分析、思考。

但是,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觉得丹尼尔·卡尼曼平时是用系统1思考还是用系统2思考?

我相信他应该是用系统1思考,因为人的大脑就是这个运行机制,可能一开始需要用系统2来避免非理性,但最终还是要达到认知放松,还得回到系统1。

丹尼尔·卡尼曼的非理性会比我们少得多,因为他够专业,对这些非理性的心理学效应和直觉缺陷够熟悉,他的系统1可以作出相对理性的决策。

给大家举个例子。我儿子今年4岁,还不会算数,我问他1+1等于几,他不懂,我就给他一个苹果,然后妈妈再给他一个苹果,问他一共有几个苹果,他数一数知道是2个苹果,那就是在用系统2思考,因为1+1的问题超出了他系统1的能力。但是我女儿今年11岁,问她1+1等于几,那绝对是用系统1思考。

为什么同一个问题,有人用系统1,有人用系统2呢,就是大家的认知水平、经验、能力有差别。

所以丹尼尔·卡尼曼用系统1就能解决的问题,我们一般人需要调用系统2来思考,甚至我们的系统2拼尽全力也比不过别人的系统1。

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一定有一些问题是你系统1就能轻松应对的,但是其他人系统2都难以解决的,也一定有些问题是你的系统2都难以应对的,但是有其他人的系统1就能轻松解决的。

每个人都有可以帮到别人的长处,每个人也都会有需要别人帮助的短处,你的长处就是你的资源,你的短处就是你的需求,人人都有冗余资源,人人都有资源需求,人人都能参与共享。

结语

虽然丹尼尔·卡尼曼获得的是诺贝尔经济学奖,但是他毕竟是一个心理学家,这些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上到国家治理,下到个人决策,都可以从这本书里找到有用的知识点。

这本书的学术性很强,看起来比较费劲,一遍看下来,能理解并掌握的内容比较少,每看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

我们这次讲的内容只是这本书里的冰山一角,如果您对这些内容感兴趣,还有大量的精彩内容等着你去挖掘。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需要我们自己去理会、去感悟。

这本书号称“将完全改变你对思考的看法”,召吾大叔可以负责任地讲:如果你认真看一下这本书,你的人生都会变得不一样,认识到自己以前的非理性决策,在今后做决策的时候可以更加理性、睿智。

这本书就分享到这里,如果您对这本书感兴趣,请转发给您关心的人,您的举手之劳,可能改变TA的一生!

一本好书往往浓缩了作者一生的心血,读书是通往成功的捷径。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内容,可以自行购买本书进行深度阅读。谢谢大家收看!

召吾全民共享,从共享知识开始!

召吾讲书

Call Me, Make Your Life Better

“召吾” 让生活更美好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一本书引起回忆400字(一本书引起的回忆400字)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