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肿引起癫痫脓肿引起癫痫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脓肿引起癫痫

脓肿引起癫痫()



透明隔是侧脑室前角之间的双层膜结构, 如果与脑室系统不相通, 双层膜之间存在一独立的潜在性腔隙, 无扩大者, 称为腔性透明隔, 有人称为“第五脑室”。实际上, 透明隔的胚胎起源及结构功能与脑室系统各不相同。因此, 即认为将透明隔腔称为第五脑室是不恰当的。如果腔性透明隔不断扩大, 并且发展为张力性, 则称为透明隔囊肿。透明隔的非肿瘤性囊肿可分为二类, 一种是无症状的腔性透明隔, 常在头颅的影像检查中偶然发现,它不是真性囊肿, 根据大宗尸检研究证实, 这种腔性透明隔发生率约20%, 无需治疗。另一种是真性透明隔囊肿, 表现为腔性透明隔异常扩张, 并压迫周围结构, 或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 引起临床症状, 需要外科治疗。手术减压后可使病情缓解。

透明隔是一厚约1.5-3.0 mm的双层半透膜,位于2个大脑半球之间,上起胼胝体的体部、膝部和嘴部,向下延伸至穹隆的表面;前后伸延从胼胝体的终板至胼胝体的压部。这个膜样结构将上方的胼胝体和下方的穹隆连接起来,将侧脑室一分为二。但在侧脑室体部室间孔处无透明隔,而是由海马伞所代替。胚胎学上,透明隔源于原始终板,始于妊娠10一12周,其发育与胼胝体、前联合的发育有着复杂的联系。随着胼胝体的纵向生长,位于胼胝体与前联合之间的联合板进行性地伸展、变薄,在2个侧脑室之间形成一个膜状物,即透明隔的功能。透明隔的骨架组织中含有一定数量的胶质细胞,一些散在的神经元和神经纤维。这些神经纤维构成了海马和下丘脑之间的重要联系。透明隔是中继下丘脑到海马、杏仁核、缰核和脑干网状结构的内脏信息的相关中心及边缘系统到脑干网状结构的重要环路。透明隔参与意识、睡眠以及环境作用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反应,例如饮食、性活动等,并且有助于精神活动的自我平衡。透明隔发育不全还往往伴随着精神迟钝和学习无能症。

一般透明隔腔横径>3MM即可诊断,在CT和MRI上表现为和脑脊液相同密度或信号的囊性病变,无增强。真性透明隔囊肿的症状以慢性高颅压、癫痫、精神异常最为常见,真性透明隔囊肿多见于青少年,女性略多于男性,皮层血管非血管畸形的迂曲增生为其特点之一。约有15% 的透明隔囊肿会导致癫痫,是透明隔囊肿就诊的首要原因。 囊肿大小和癫痫发作程度呈正相关 。透明隔囊肿伴发癫痫,主要考虑以下几点原因: ①慢性颅高压 扩张的囊肿可以向前挤压室间孔,引起室间孔狭窄或梗阻,而狭窄的室间孔进一步引起大脑深部静脉如大脑内静脉、丘脑上静脉受压,导致回流障碍、颅内压进一步增高,甚至梗阻性脑积水,从而使脑灌注减少、缺血缺氧。而脑缺血缺氧是众所周知的癫痫诱因。本组病例中有一例就出现了囊壁表面血管畸形样变。②中线脑结构受压 透明隔及脑室囊肿发生后,容易压迫间脑、胼胝体、隔- 下丘脑三角区、海马、杏仁核等周边结构。这些结构受压后可导致神经元异常放电,并通过弥漫性丘脑投射系统向双侧大脑皮质传播,引起癫痫发作。Heath 等的研究发现,在小脑、隔、海马存在一个负反馈环路,这一环路出现的癫痫放电可因环路内负反馈而受到抑制,而囊肿对这一环路中隔区、海马结构的破坏可能加重了癫痫的发作。此外Var sik 等的研究也表明隔、间脑等中线结构对癫痫起源有重要的作用。本组病例手术中证实,囊肿均有较高的张力,部分囊肿表面静脉扩张,且对周边组织有一定的压迫。

目前对于有症状的透明隔囊肿的治疗方式,开颅治疗:囊肿切除、癫痫病灶切除;立体定向手术:囊壁开窗、造口;分流术:囊肿-侧脑室分流、侧脑室腹腔分流;神经内镜治疗:造口,使囊肿和侧脑室连通。

透明隔囊肿伴癫痫应积极采用显微外科治疗,其手术方案应为多方案综合,其原因为:不仅透明隔囊肿是导致癫痫的主要原因,同时颞叶皮层血管异常也可能是导致癫痫发生的原因之一。癫痫的发作方式为全身复杂性发作,所以海马杏仁核在癫痫发作环路中起重要作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脓肿引起癫痫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