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抑制引起的痤疮(痤疮免疫反应)免疫抑制引起的痤疮(痤疮免疫反应)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免疫抑制引起的痤疮(痤疮免疫反应)

免疫抑制引起的痤疮(痤疮免疫反应)

导语:玫瑰痤疮是面部皮肤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影响脸颊、鼻子、下巴、前额和眼睛等部位。其皮肤特征包括持续性的红斑、丘疹、脓疱、毛细血管扩张和潮红等,常反复发作。据当前国外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各地患病率不一。国内目前尚缺乏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但有些城市的小样本调查结果显示患病率达3.3%,且近年来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一、玫瑰痤疮患者的诊断方式有很多,深入了解该病的诊断与分型是关键

早在2002年,美国国家玫瑰痤疮协会专家委员会即对玫瑰痤疮制定了诊断标准及分型方法。NRS认为在大于或等于一项主要特征(一过性潮红、持久性红斑、丘疹脓疱和毛细血管扩张)及一项次要特征(灼热或刺痛、斑块、干燥、水肿、眼部表现、外周区域分布和肥大增生改变)的情况下即可确诊为玫瑰痤疮。

并根据具体的临床症状差异而分为毛细血管扩张型、丘疹脓疱型、鼻赘型和眼型4个亚型。这一分型方法也在后续几年中一直被广泛应用于玫瑰痤疮的临床诊断治疗和相关基础及临床研究中。但随着近几年国内外对玫瑰痤疮诊断与治疗理念明显的改变和提升。

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原先宽松的诊断及分型方法可能会对玫瑰痤疮的诊断及治疗产生影响。从玫瑰痤疮诊断与分型方法的发展中,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以往还是现在的诊断分型模式,都需要临床医生通过主观量表去对患者的皮损进行评估。

这种主观评价势必存在其局限性。因此部分学者提出运用无创的检测工具如皮肤镜、皮肤共聚焦显微镜等对玫瑰痤疮进行客观化、数据化的精确诊断。这些检测方法虽然还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但也将进一步促进今后玫瑰痤疮诊断与分型方法的不断更新。

二、了解玫瑰痤疮发病机制,微生物感染在玫瑰痤疮发病过程中作用显著

1、免疫调节异常

玫瑰痤疮患者机体免疫调节的异常,尤其是先天性免疫失调是玫瑰痤疮发病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往研究表示紫外线、微生物等各种外界因素可能通过Toll样受体2(TLR-2)、维生素D以及内质网应激等途径使激肽释放酶5(KLK-5)、LL-37等抗菌肽及细胞因子的数量及活性增加,从而促进及维持机体的炎症反应并诱导新生血管的生成。

2、神经血管功能失调

神经损伤、促炎神经肽的释放以及血管舒张收缩功能的不稳定均会导致神经血管功能的失调。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表明瞬时受体电位阳离子通道与玫瑰痤疮发病相关联。瞬时受体电位阳离子通道广泛表达于神经元以及角质形成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等非神经元细胞。

各种内源性或外源性刺激因素通过激活瞬时受体电位阳离子通道的特定受体和通道,一方面导致P物质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蛋白肽等神经炎性和疼痛介质的释放,引起潮红、灼热及刺痛等血管高反应性表现;另一方面协同促进炎症过程,引起丘疹、脓疱等临床表现。

3、皮肤屏障功能损伤

与正常人相比,玫瑰痤疮患者角质层含水量明显下降、经皮水分丢失增加、皮肤PH值升高,说明存在不同程度皮肤屏障功能障碍。有研究发现,玫瑰痤疮患者皮损处乳酸刺激反应的阳性率较普通人显示上升,说明玫瑰痤疮厅皮肤敏感性较正常人显著增高。导致皮肤屏障功能损伤的原因考虑主要是由于慢性炎症。

4、微生物感染

微生物感染在玫瑰痤疮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尚有争议,目前报道的微生物主要有毛囊蠕形螨、Oleronius杆菌、幽门螺旋杆菌、表皮葡萄球菌、痤疮丙酸杆菌和肺炎衣原体。其中毛囊蠕形螨及幽门螺旋杆菌较受关注。毛囊蠕形螨在正常皮肤中是不致病的。

玫瑰痤疮患者与正常人相比蠕形螨数量增多、密度显著增加,一方面机械性地堵塞毛囊皮脂腺导管而破坏皮肤屏障,另一方面TLRs表达以激发天然免疫应答,从而引发及加剧炎症反应。幽门螺杆菌与玫瑰痤疮的关系研究也由来已久。

口周/鼻型玫瑰痤疮患者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且经过系统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后症状显著改善,说明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口周及鼻型玫瑰痤疮的发生发展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5、遗传因素

国外有研究观察到GSTM1及GSTT1空白基因型与玫瑰痤疮的发生具有关联,提示玫瑰痤疮患者具有家族群集性。Ⅱ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包括HLA-DRB1、HLA-DQB1、HLA-DQA1和rs763035与玫瑰痤疮的发病存在显著相关性。这些证据均证明玫瑰痤疮具有遗传易感性。

6、环境因素

玫瑰痤疮容易受到各种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紫外线辐射就是一个重要的触发点之一。其机制可能在于紫外线辐射能诱发内质网应激,最终激活TLR-2;长波紫外线可促进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引起胶原变性;中波紫外线可增加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2的产生。上述原因共同导致玫瑰痤疮患者的症状恶化。

三、了解西医对疾病的治疗方法,患者养成使用保湿剂的日常习惯很重要

1、一般治疗

玫瑰痤疮患者常伴不同程度的皮肤屏障功能损伤,因此养成使用保湿剂的日常习惯对整个疾病的发生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此外,有研究表明紫外线能诱导内质网应激,起到促进炎症反应的作用。因此,防晒也是必不可少的。近年来有研究表明精神因素是诱发或加重玫瑰痤疮的重要因素之一。保持良好的情绪,必要时寻求心理疏导能对玫瑰痤疮的治疗起到帮助。

2、药物治疗

目前用于治疗玫瑰痤疮的药物主要有抗生素类、维A酸类、羟氯喹、血管收缩药等。由于产生的机制不同,各类药物所发挥的治疗效果也不同。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主要以面部潮红、红斑及毛细血管扩张等症状为主。

溴莫尼定与羟甲唑啉均为α肾上素腺素能受体激动剂,能通过促进血管平滑肌收缩起到收缩血管的作用,故又被成为血管收缩药。外用的0.33%溴莫尼定凝胶与1%盐酸羟甲唑啉霜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成人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羟氯喹除抗炎、抗免疫外,还具有抗紫外线损伤的作用。

因此对治疗玫瑰痤疮尤其是有光敏感的患者疗效显著。现代研究考虑羟氯喹可能通过抑制肥大细胞蛋白酶升高及促炎因子以达到治疗效果。卡维地洛是β受体阻滞剂,除能阻断血管舒张外,还能缓解心动过速及焦虑,临床上用于治疗面部潮红及持续性红斑效果显著,尤其适用于伴有焦虑的玫瑰痤疮患者。

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主要以丘疹、脓疱等症状为主。FDA批准用于治疗玫瑰痤疮炎症丘疹及脓疱的外用药有15%壬二酸凝胶、1%伊维菌素霜、1%和0.75%甲硝唑凝胶。抗生素类药具有强大的抗炎效果,系统使用多西环素是治疗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的一线疗法,FDA的推荐用量为40毫克/天。此外,近来越来越多证据表明丘疹脓疱型与其他类型相比,更易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因此予以系统的抗HP治疗有助于患者症状的迅速改善。

结语:其他类型的玫瑰痤疮如鼻赘型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多采用手术疗法。眼型玫瑰痤疮常在上述其他证型的基础上伴有眼睑炎和干眼症等眼部表现,故在其他治疗的基础上对症治疗眼部症状,眼部症状轻的可使用人工泪液缓解眼部干燥,症状重的可使用环孢素A来对炎症介导的角膜免疫反应进行抑制。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免疫抑制引起的痤疮(痤疮免疫反应)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