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过氧化物引起的致疲劳因素(过度疲劳危害)消除过氧化物引起的致疲劳因素(过度疲劳危害)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消除过氧化物引起的致疲劳因素(过度疲劳危害)

消除过氧化物引起的致疲劳因素(过度疲劳危害)

当我们一开始决定要运动的时候,心里总会抱着极大的热情和动力。但是过不了多久,大多数的人发现自己越来越疲惫,越来越不想锻炼,最终埋怨自己毅力不行而放弃了锻炼。其实这跟毅力没有关系,这是运动训练和运动性疲劳相遇了,而导致了你身体上的不舒服。不是你的错,原来是运动性疲劳的错。



运动性疲劳

运动持续一段时间后,机体不能维持原强度运动,即为运动性疲劳。在1982年第五届国际运动生化会议上才正式定义为“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维持其机能在一定水平上或不能维持某一运动的特定强度。从生物化学方面看:一是运动时能量体系输出的最大功率下降;二是运动能量下降或内脏器官功能下降而不能维持运动强度。



疲劳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它可能是慢性的,也可能是急性的。

1.慢性疲劳

慢性疲劳综合症(CFS)即肌痛性脑髓炎,是一种最为流行的多症状长期病症。这种疲劳至少持续六个月。研究人员注意到造成慢性疲劳综合症的病因十分复杂,是由多种机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其影响因素可能包括:病毒性疾病、睡眠障碍、免疫系统功能障碍、过度的精神压力和长期的过度工作等。这些因素也可能在运动员过度训练中观察到。

慢性疲劳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通常出现在涉及长期高强度训练的耐力运动员中,可能包括过度延伸或过度训练等情况。过度延伸是身体和精神压力的一种情况。它可能会损害身体机能,但也可能是精英运动员训练计划中的一个阶段。后面会进行短期的恢复,来回到以前或更高的水平。



2.急性疲劳

大多数人在训练中都会经历过剧烈的精神或身体上的疲劳。目前的定义,将疲劳认为是不能以期望的强度进行锻炼。这么来说,疲劳可能是由于人体的能量生产速率无法满足运动需求;也就是ATP的生产速率不能与ATP的利用率相匹配。

运动专家将急性疲劳在身体上的部位划分为中枢性或外周性中枢性疲劳涉及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大脑或脊髓部位,而外周性疲劳主要与肌肉有关,在某些情况下还包括诸如心肺等其他身体器官。



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

所谓的运动疲劳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生理反应,一定程度上这也是我们身体的一种保护机制。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也有很多,对于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提出了多种说法。对于运动疲劳产生机制的认识,已经从单位的能量消耗或代谢产物堆积,向着多因素、多层次、多环节综合作用的认识发展,单一因素的致疲劳理论,已经逐渐被综合性疲劳理论所替代。目前比较公认的产生疲劳的机制有 3 种学说,即能源枯竭学说、乳酸堆积学说、神经疲劳学说。



1.能源枯竭学说

不同运动条件下的疲劳,其能源物质的消耗有所不同。在短时间大强度运动中,肌肉中的 ATP —CP 等高能磷酸物含量降低与运动疲劳有直接关系;而 CP 的过分消耗对短时间、大强度运动疲劳的影响更大,疲劳状态时,肌肉中的 CP 含量仅相当于运动前的 20 %。在中等强度、长时间的运动中,血糖水平和骨骼肌糖元的减少,造成大脑皮层和骨骼肌工作能力下降,是造成运动疲劳的直接原因。在超长时间的运动中,脂肪供能下降是导致运动疲劳的主要因素。



2.乳酸堆积学说

人体运动时,因能量代谢活动的增强而导致某些代谢产物堆积过多而又不能及时消除,进而导致肌肉工作能力下降的现象。乳酸是目前研究最多的致疲劳物质。乳酸的堆积可通过多种途径造成运动疲劳。

当我们的运动强度增大后,身体摄氧量赶不上需氧量的需求,也就是氧气供应不足时,就会形成无氧代谢,虽然也会产生能量,但与此同时也会产生乳酸。

在运动强度较低的时候,人体主要使用有氧代谢来为身体提供能量,这时候可能也会有一些无氧代谢产生的乳酸,但一般都很少,人体可以轻松代谢掉。

但当乳酸增加的速度加快,排出机制无法跟上时,乳酸就会开始大量堆积,这个临界点即为乳酸阈值。



3.神经学说

在长时间大强度运动中,因肌肉及内脏器官大量分解蛋白质供能,驱使脑内 5 - 羟色胺(5 -HT) 合成增加,而 5 - HT 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性递质,使大脑皮层抑制过程占优势,激发倦怠、食欲不振、睡眠障碍等机体疲劳症状,这可能是引起中枢性运动疲劳的机制之一。

DA是一种重要的单胺类神经递质有研究发现大鼠尾核DA代谢随运动强度增大而增加。NE 和DA下降共同作用于下丘脑,抑制下丘脑的活动,这是中枢疲劳产生的可能原因。ACH是人体内普遍存在的神经递质。如马拉松在比赛中其血浆水平约下降40%,如果补充血浆胆碱水平或补充适当胆碱饮料,其疲劳发生将会延迟。当中枢ACH浓度下降时中枢疲劳就会发生。



其他研究理论

1.外周疲劳

从神经-肌肉接点到肌纤维内部的线粒体等,都是外周疲劳可能发生的部位。

肌肉运动可以释放神经—肌肉接点处的神经递质乙酰胆碱(ACH),乙酰胆碱是调节运动神经末梢及纤维之间的必须神经递质,神经肌肉接点前膜释放ACH不足会导致运动终极板的去极化过程不出现,使骨骼肌不能产生收缩。当人体运动疲劳时,肌肉的持续性收缩导致神经—肌肉接点处的神经递质乙酰胆碱(Ach) 释放减少,或剧烈运动导致乙酰胆碱堆积、骨骼肌膜持续去极化,肌肉缺乏正常的兴奋舒张交替,从而引起肌肉收缩力下降。



2.自由基损伤学说

高强度或衰竭运动导致机体自由基代谢增强,有学者认为氧自由基与膜性结构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发生氧化反应生成脂质过氧化物,可破坏膜结构的完整性和正常生理功能,并可能参加以下病理性改变:运动性贫血和血红蛋白尿、血清酶和肌蛋白升高、肌肉疲劳、延迟性肌肉酸痛等。



如果有以下几种情况,那就可能出现运动性疲劳了。①感到精神不振,厌烦运动;②面色发红或苍白;③下肢肌肉有酸沉感,动作迟缓④食欲不佳,食量减少,睡眠差,或失眠等;⑤排汗量增加,在相同的运动负荷中,排汗比以往多。

消除疲劳的手段

运动性疲劳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同时也会影响运动训练效果和健康,所以,如何快速和有效的消除疲劳就显得尤为重要。

1.放松活动

选择一些放松活动如慢跑和拉伸操,目的是为了改善血液循环,加速下肢血液回流,促进代谢产物的消除。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使心血管、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身体内部个系统从剧烈运动的状态逐渐过渡到安静状态,还能促进肌肉放松,这是一种有效的主动恢复手段。



2.睡眠

充足的睡眠时消除疲劳最自然的方法。人体在睡眠时大脑皮质的兴奋点最低,机体的合成代谢最旺盛,有利于体内能量的储存。



3.营养补充

在在运动过程中,人体新陈代谢率急剧增加,各个器官、系统都会消耗很大的能源物质。外周的运动器官会消耗大量的汤圆、脂肪和蛋白质,同时也会产生很多代谢物,如会乳酸堆积,酮体生成和氨的积聚。因此,在运动性疲劳的产生过程和出现以后,尽快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来补充能量、调节生理功能,这是环节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和促进恢复的重要措施



还有一些其他方法如温水浴、按摩、音乐疗法等,都是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对心里和身体进行放松,促进血液循环。

总结

运动性疲劳是运动训练过程中正常的现象。没有疲劳就没有训练。可以这么说,运动性疲劳是衡量运动负荷是否足以刺激机体产生适应性变化,达到新的适应水平的外在表现。

我们要了解什么是运动性疲劳,以及产生原因,才能有针对性的消除疲劳,保障运动健身的效果。

参考:

慢性疲劳综合症的发病机制及运动处方制定 田萌; 毛丽娟; 赵影; 乐龙生 2015

关于运动性疲劳的研究综述 牛峥 杨黎 万绪鹏 牛健壮 刘洁 于雪梅 邵妮娜 2017

运动性疲劳产生机理、监测及恢复方法研究 谭如坤 2013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消除过氧化物引起的致疲劳因素(过度疲劳危害)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