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颌骨坏死由拔牙引起(放射性颌骨坏死的临床表现)放射性颌骨坏死由拔牙引起(放射性颌骨坏死的临床表现)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放射性颌骨坏死由拔牙引起(放射性颌骨坏死的临床表现)

放射性颌骨坏死由拔牙引起(放射性颌骨坏死的临床表现)

双磷酸盐类药物是用于各类骨疾患及钙代谢性疾病的一类新药物,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变形性骨炎,恶性肿瘤骨转移引起的高钙血症和骨痛症等。



目前全国约有1.4亿骨质疏松症患者,其中4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约为1/5,也就是每5个中老年人,就有一个人可能患有骨质疏松。



双磷酸盐可以直接改变破骨细胞的形态,从而抑制破骨细胞的功能;同时,双磷酸盐还可以与骨基质理化结合,直接干扰骨吸收,从而达到抗骨吸收的作用。

虽然双磷酸盐在体内外都能强力地抑制骨吸收的能力,临床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恶性肿瘤骨转移和高钙血症,但是它的副作用也不容轻视。



2005年起,美、英、加拿大等国药品监管局相继发布双膦酸盐药物的安全性信息,称部分患者用药后出现颌骨坏死、严重肌肉骨骼痛、食管癌和肾功能衰竭等症状,并建议修改相关药品说明书。

2011年4月15日,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同样发布警示,双膦酸盐药物可能导致颌骨坏死、食管癌和肾功能衰竭等严重不良反应。提醒广大医务人员、公众和药品生产企业关注双膦酸盐药物的安全性问题,并警惕相关风险。(摘自百度百科)

上述严重的不良反应,出现的概率较小,使用双磷酸盐更常见的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肠胃反应,发生率20%-30%,主要表现为腹痛,消化问题。

骨骼、肌肉的疼痛也是其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并伴有寒战、发热、关节酸痛等。



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是一对搭档,一个负责拆骨头,一个负责制造新的骨头。当我们的骨头受到损伤,需要“除旧迎新”时,因破骨细胞受到双磷酸盐类药物的抑制,成骨细胞修补骨头的过程可能会受到影响,这样就会影响破骨成骨的完整过程。

为什么拔牙期间禁用双磷酸盐类药物?

那是因为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后,在进行拔牙或者颌面部的手术后,有一定概率会出现——双磷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BRONJ

双磷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是指:口腔颌面部存在8周以上未愈合的骨面暴露,且患者正在接受或接受过双磷酸盐类药物治疗,但无头颈部放疗史。

询问患者放射史主要是为了和放射性颌骨炎做鉴别,放射性颌骨骨髓炎是因鼻咽癌或口腔颌面部癌肿进行大剂量放射治疗后,引起的放射性颌骨坏死,继发感染而形成骨髓炎。

放射性骨髓炎是放射+外伤+感染三种因素的总和,因此,放射治疗后的人群,3年内最好不要拔牙或者做颌面部的手术,确实无法避免手术或者意外受伤,使用适量的抗菌素,控制继发感染。

双磷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最早是由口腔医生Marx在2003年首次报道,其发生率大概在0.12%-7%之间高剂量静脉注射双磷酸类药物长达两年以上的患者发生颌骨坏死的风险最高,约为0.8%至20%(Ruggerio 2009)。(数据摘自百度)

双磷酸盐类药物剂量越高、暴露时间越长,骨坏死发生的可能性越大。而口服双磷酸盐类药物不太可能引起骨坏死(Licata 2005)(数据摘自百度)。

因为双磷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的治疗手段缺乏,引起颌骨坏死的机制尚不明确,为了控制风险,静脉注射双磷酸类药物的人群,最好不要进行拔牙等颌面部手术(术前评估)。

口服双磷酸盐类药物的人群,建议至少停用药物3-6个月以上,所有使用双磷酸盐药物的人群都应视为有发生双磷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的风险,建议口腔医生在认真评估患者全身情况和口内情况后,慎重处理!

补充常用双磷酸盐类药物:阿仑膦酸钠、奈立膦酸钠、奥帕膦酸钠、利塞膦酸钠以及伊班膦酸钠、唑来膦酸。

注意:文章仅用来科普参考使用,部分数据来源网络,不能确定其准确性,文章中所有文字和描述均不能作为用药指导,如需看病用药,请去正规医院就诊。

都看到这里了不点个赞么?话说六号牙医你不关注一下吗?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放射性颌骨坏死由拔牙引起(放射性颌骨坏死的临床表现)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