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婴儿风气(新生儿风气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什么是婴儿风气(新生儿风气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什么是婴儿风气(新生儿风气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什么是婴儿风气(新生儿风气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今年的六一儿童节,三胎开始刷屏了。

5月31日的高层会议指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有利于改善我国人口结构、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保持我国人力资源禀赋优势。

消息一出,有漠不关心的,有双手赞成的,也有不少人坚定了“躺平”的决心。

下面来解读两个细节。

1,七普数据是5月11日公布的,放开三胎的决定,是5月31日发布的,在七普数据公布20天后,出现放开3胎这样的大动作,只能说明一个事实:生育形势确实越来越紧迫了。


2,这次不是简单地放开生育限制,重点是“配套支持措施”。

人口形势,有多严峻?

一方面,是少子化,愿意生孩子的越来越少。

2020 年,我国出生人口 1200 万人,比上年减少超200万,总和生育率降至1.3,远低于2.1的世代更替水平。若剔除全面放开二胎的短期影响,我国一孩总和生育率仅为1.1左右。

去年民政部长发了一篇文章,文中说了一句话:生育率已经跌破了警戒线。

另一方面,是老龄化,15-64岁的劳动力越来越少。

2010-2020 年,老龄化速度明显加快,与上个十年相比,60岁及以上和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上升幅度分别跳升了2.5和 2.7个百分点。


相比之下,六普相对于五普时期,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上升幅度仅抬升0.5个百分点。

劳动力正在慢慢变老,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8.8亿人,与2010年相比,减少4000多万人。

在经济学中,劳动力、资本、技术都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生产要素,而在各生产要素之中,劳动力增长的贡献是最稳定、也是最多的。

在生产率一定的情况下,人越多,生产的产品就越多,经济中的交易也越多,GDP的总量就越大。

七普数据已经敲响了警钟,这样的形势下,放开三胎,刻不容缓。

回顾历史,从1949年至今,我国出现过两波婴儿潮。

第一波在1962-1973年,平均每年新出生2700万婴儿。

第二波在1982-1992年,也就是第一代“婴儿潮”开始生娃,即便城镇家庭开始流行独生子女,每年新生儿数量也高达2200万。


直到现在,第三波“婴儿潮”也没有如期到来。

按理说,从2004年开始,第二波婴儿潮该陆续结婚生子,应该出现第三波“婴儿潮”,即便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是晚婚晚育,2010年至今也该出现新生儿高峰了。

可第三波“婴儿潮”还是没有出现,去年甚至跌到了1200万的水平。

只有2016-2018年是个例外。

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和2017年我国出生人口分别为1786万人和1723万人,比“十二五”时期年均出生人数分别多出142万人和79万人。

可生育高峰只维持了两年,到2018年就变成了1523万,2019年继续降低至1465万,2020年甚至跌到了1200万!


原因大家都心知肚明:2016年开始实施全面二孩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放开生育当然会提升婴儿数量,可二孩的“堆积效应”是很短暂的。

即便放开三胎,对那些连一胎都不愿意生,甚至结婚都是老大难问题的人来说,生育意愿依旧低迷。

数据可以说明这一点。

从分孩次出生数占比看,2016年二胎占比为45%,尚且不足一半,2017年突破至51%,占比过半,2018年维持稳定,为50%。2019年直接提升至57%,增幅不可谓不大。

我们也可以换个角度来理解:现在的生育“主力军”,大部分来自于大龄父母家庭,即年轻人对生孩子越来越排斥。


这意味着:本应出现的第三波“婴儿潮”,可能永远不会出现了。

道理很简单,既然放开二胎也只能带来短促的生育高峰,放开三胎,也不会有太大波澜,尽管会提振目前二孩家庭的生育可能性,却对未婚青年、结婚未生育家庭、一孩家庭没太大作用。

更具体地说,要不要三胎,并非是生育政策、全社会、家庭所决定的,而是3亿育龄妇女面临的抉择。

统计局局长5月上旬说,我国人口的基数大,目前育龄妇女还有3亿多人。

一般来说,育龄妇女是指年龄为15-49岁女性,尽管20岁以下、45岁以上生孩子的人非常少,把低龄、高龄段的女性统计进去,依然只有3亿人。


要知道,目前全国劳动力人口(15-64岁)人口总共有8.9亿人,人户分离人口也高达4.9亿,可育龄妇女只3亿,这个数字占比已经很低了。

抉择摆在面前,生或不生,关键要看配套政策,也是此次高层会议释放出的最大不同信号。

根据人民日报的梳理,将会陆续出台10个配套支持措施,涵盖了教育、休假、保险、税收、住房、女性就业各个领域。

比如,对婚嫁陋习、天价彩礼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治理,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推进教育公平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完善生育休假与生育保险制度,加强税收、住房等支持政策,保障女性就业权益等等。

这些政策、细则、细节还都在路上,我们不妨参考一下国外的经验。

比如,在法国,法律禁止歧视孕妇,企业要为生育期的员工保留工资待遇和岗位,同时多子女家庭享有住房分配优先权及租房补贴。



在瑞典,家中养育儿童的父母可以酌情减少工作时间,企业可以据此减少其工资但不得解雇,设立“父亲配额”以及社保奖金鼓励父母双方享受完全平等的产假,同时80%以上的托儿所费用由公共财政承担,中小学教育免费。

在日本,国家承担一半以上的托儿服务费用,家庭负担比例约仅有20%;

在加拿大,设有儿童福利金的补贴津贴,18岁以下均可申领。

说到底,育儿津贴、法定的产假和育儿假期、完备的托幼保障体系以及就业、医疗、住房、税收,缺一不可。

东兴证券有份报告,梳理各国发布生育支持配套政策后的变化。


从效果上来看,瑞典、法国、俄罗斯鼓励生育政策效果较为显著,生育率有明显提升;瑞典总和生育率从 2000年的1.5提升至2017年的1.9;法国从1995年的1.7提升至2017年的1.9;俄罗斯从1999年的1.15 提升至2017年的1.76,且近五年维持在1.7以上。

不难看出,从发布生育配套支持措施,提振生育率是一个动辄10-20年的漫长过程,指望三胎放开后,生育率马上就提升,很不现实。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什么是婴儿风气(新生儿风气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