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对老公不满意是什么引起的(女人对老公越来越不满意怎么办)女人对老公不满意是什么引起的(女人对老公越来越不满意怎么办)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女人对老公不满意是什么引起的(女人对老公越来越不满意怎么办)

女人对老公不满意是什么引起的(女人对老公越来越不满意怎么办)

最近,英英的好几个小姐妹都陆续进入到了婚姻的状态。英英与她们谈心时发现很多人在步入婚姻之前,都经历了各种情感上的纠结和波折。当今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女性地位的提高,很多适婚女性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恐婚恐育心理。今天英英就来跟大家聊一聊,“恐婚女性”的酸甜苦辣。

百度百科上对于“恐婚症”的解释是:是一种很有代表性的现代社会心理现象,社会舆论对婚姻生活的负面宣传是“恐婚症”的发病原因之一,媒体经常就如何处理婚姻关系进行各种讨论,这种社会氛围使尚未走入婚姻的人们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对婚后生活的过多考虑在面临婚姻时的表现形式就是对结婚的恐惧和逃避,很多人因此推迟结婚,甚至宁愿独身也不愿意“受罪”。

百度百科上对于“恐婚症”的描述中,明确说出了发病原因之一是社会舆论对于婚姻生活的负面宣传。英英想说的是,社会舆论反映的只是社会现象,把此归结称“恐婚症”的发病原因,本质上是一种本末倒置,是非常不负责任,也是非常混淆视听的做法!

首先,“恐婚症”本就不是一种“病”,而是一个社会发展的衍生物!“恐婚症”之所以多发于女性,是因为女性的社会地位在相对短的时间内的大幅提升!英英这样说并非大肆鼓吹女权主义,而是希望大家在讨论“恐婚女性,恐育女性”之前,先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正确、清醒的认识,摒弃偏见之后,用端正的心态进行讨论,这样才能得出恐婚的正确原因。

1、未婚生活KO婚姻生活

人际关系学中有一个相互依赖理论(约翰.蒂博和哈罗德.凯利),简单地讲,每一个人在进行一段特定的人际交往的结果,就是进行该特定的人际交往所获得的奖赏和所付出的代价的叠加:

即:结果=奖赏-代价。

奖赏是指的我们与他人接触时所获得的令人高兴的经验和物品,能给接受者带来愉悦感和成就感;与之相反代价是具有惩罚性的、令人不悦的经验,例如包括约会中的金钱开支以及各种心理负担等,交往中所有令人沮丧或者苦恼的后果都是代价。

相互依恋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比较水平(简写为CL),即我们因为自己在和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应当得到的结果值。CL是建立在过去的经验结果之上。如果交往的结果远远高于你的CL,你会感觉到幸福,相反如果交往结果低于你的CL,即使这一结果仍然相当不错,你还是不会满意。相互依赖理论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标准,叫做替代的比较水平(简写为CLalt)。即如果我们抛弃目前的亲密关系,而转投可以选择得更好的伴侣或者情景,所能得到的交往结果。

在当今社会中,未婚女性受到社会的包容程度远远高于我们的父辈。无论是因为未婚女性在职场竞争中取得了不菲的成绩,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还是因为一二三线城市的社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未婚女性可以依赖社会服务体系而拥有一个安全便捷的生活环境;又或者是因为相对宽松的社会舆论环境等。都使得还未进入婚姻状态的女性的CL增高;已经步入婚姻状态的女性的CLalt增高。换言之,她们因为有了更好的替代选择,因而对婚姻生活有了更高的期望。如果婚姻生活最终的结果达不到她们的满意程度,她们便会选择不婚,或者离婚结束婚姻状态。这个在经济学上是非常正常并且非常容易理解的。

也许我们并没有想过要做一个核算人际交往的会计师,但是我们应该理解并且尊重包括婚姻在内的人际交往关系中的经济学理论。而非指责那些“恐婚女性,恐育女性”为自私自利,不负责任,从小被父母宠坏的人。

同样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增加,性别角色的转变却发生了滞后。性别角色是社会期望女性或者男性承担的角色。例如在我们的父辈及祖父辈眼中,女性应当更多承担起照顾孩子、打扫家务的工作;而男性就需要承担赚钱养家的工作。但是随着女性因为收入的增加而逐渐变得更加果断和自立,对丈夫和婚姻的经济依赖性降低,而性别角色的转变却并没有及时跟上。导致了家庭生活中依然把照顾孩子和打扫家务的重担完全或者大部分放在女生的身上。与此同时,相对于男性而言过高的家庭负担,也给女性带来了不同程度的职场压力,这种在家庭中的“不公平现象”也使得部分女生对于婚姻生活望而却步。

2、马斯洛需求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结构是心理学中的激励理论,包括人类需求的五级模型,通常被描绘成金字塔内的等级。从层次结构的底部向上,需求分别为:生理(食物和衣服),安全(工作保障),社交需要(友谊),尊重和自我实现。这种五阶段模式可分为不足需求和增长需求。

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已经逐步从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上升到了社交需求尊重和自我实现。具体而言,在我们的父辈和祖父辈在适婚年龄时期,因为当时的物质水平普遍比较落后,人们更多聚焦于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结婚可以降低生活成本,育子可以增加劳动力,因此恐婚恐育并不常见。但是,随着物质生活的发展,大多数人不会再因为吃不饱,穿不暖而忧愁,因此人们有了更高的追求,人们开始聚焦于自我价值的实现,结婚似乎便不再是一个必选项,而变成了一个可选项。当婚姻生活满足于自我需求时,人们会开心的进入婚姻生活,但是当婚姻生活与自我需求产生冲突的时候,人们就也会在相关问题上进行权衡,并作出一定的“牺牲”。

3、兴起的个人主义色彩和社会流动性增加

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西方的个人主义文化色彩也在影响着现在的年轻人。与我们的父辈和祖父辈相比,我们与自己身边的人的联系较之过去更少了。尤其是在发达地区,社会流动性比较大,我们不太会认识自己的邻居,不太喜欢在家里举办宴会等等,我们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自己的身上,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情,同时社交属性也在一步一步的弱化。因此更加使得我们满足于未婚或者单身的生活,与此同时也对伴侣以及婚姻生活的期待和要求大幅提高。此外,与社区联系的减少,使得我们更少地受到社区规范的影响,尤其体现在经常迁徙的人身上,经常迁徙的人未婚或者离异的概率更高。

4、原生家庭的影响

如果父母婚姻不幸福,会极大地影响子女的婚姻观。进一步来说,在某种程度上,儿童从父母的经验中学会了处理亲密关系的方法.那些在童年记忆中家庭充满矛盾和冲突的人,他们自己的婚姻一般也困难重重、痛苦不堪(Amato&Booth,2001)。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举一点来说,离异家庭的儿童对婚姻持有不太积极的看法,当他们开始自己的爱情关系的时候,他们对伴侣的信任不足,因此与家庭完好的儿童相比,他们不太相信婚姻的持续性。(Bartell,2006)

5、婚姻=两代人的战争?

婆媳关系可以说是在都市生活剧中亘古不变的主题之一。也是百度百科中提到的“社会舆论对婚姻生活的负面宣传”的重头戏。但是我们应当知道正是因为生活中存在这样的矛盾,才使得这种类型的都市生活剧更加地深入人心;正是因为很多人都经历了或者见证到了自己家庭中存在的婆媳关系问题,才使得人们对相关的社会舆论更加在意。本末倒置永远都是掩耳盗铃。我们应该正视现在生活中存在的相关婆媳关系问题,才能从根本上上解决它。

在婚姻中经常存在两代人因意识形态不同而发生各种矛盾,婆媳关系只是其中的典型。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边界意识的缺乏。父母过多地介入孩子的婚姻生活,缺乏边界意识使得两个人的夫妻生活变成了六个人、两个家族的生活。在心理学上体现为过度纠缠的亲子关系。“亲子一体化”的父母与孩子之间没有边界感,孩子过多地依赖父母,这种家庭关系其实是非常不健康的。

如果你的“恐婚症”已经超过了“现代社会心理现象”的范畴,上升到了给你的工作和生活都带来巨大压力,身体和心理都带来不适的病理范畴,你需要咨询专业的机构来提供帮助。如果你遇到了深爱的人,已经做了结婚的选择,但是依然对婚后的生活充满了恐惧,那么你大可轻声地宽慰自己,遇到问题便解决问题,遇到障碍便解决障碍,时刻明白什么是自己最想要的,在每一个当下都作出最好的选择,永远对未来充满期待,生活定不会辜负与你。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女人对老公不满意是什么引起的(女人对老公越来越不满意怎么办)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