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变不超过 度 就不会引起质变(量变不超过度就不会引起质变)量变不超过 度 就不会引起质变(量变不超过度就不会引起质变)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量变不超过 度 就不会引起质变(量变不超过度就不会引起质变)

量变不超过 度 就不会引起质变(量变不超过度就不会引起质变)

一、

量变是不是能引起质变,这是一个很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我和我身边几乎所有的朋友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在工作毫无希望的时候,在持续的努力没有回报的时候,在付出很多以后却依旧没有半点收获的时候,人的信心就特别容易动摇,表现在工作上就是没有毅力,很难坚持,表现在情感上就是恐惧和退缩。


一旦这样的情况出现,我们就特别容易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而自我怀疑又产生极大的内耗,无情而剧烈地消耗着我们的精力,导致有很多时候一整天的啥事也没干,但是却感觉身体已经极其的疲惫了。


这种状态如果持续下去,实际上特别容易抑郁,会搞得我们怀疑人生。


而这个问题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个理论上的问题:量变是否引起质变?


因为你对于“量变是否引起质变”的看法,会直接地表现为你是否还要继续坚持,是否还要付出成本和努力。


坦白说,如果你不相信你的继续努力和付出,能换回一个你所期望的质变的结果,那么你决然是不可能坚持下去的。


二、

我们小时候在《青年文摘》上常常会看到这类似的插图:

比如这样的:


再比如这样的:



总之,它们是在告诫我们,再坚持坚持,再努力努力,你的目的和期望就可以达到了。


它也反映了我们所说的那个基本观点:量变引起质变。

似乎只要再坚持一下,量变的积累就够了,质变也就来了。


可是稍微思考一下就知道,这是两幅上帝视角的插图,作为图中的劳动者,你不可能知道再继续下去会意味着什么。


这就必须要引起我们的思考,该如何辩证地看待量变引起质变的观点。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量变是引起质变的一个必要条件,这一点是毫无疑义的,因为它已经被我们的历史,也被我们的生活常识所证明。


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过程中,经历过几次巨大的质变,我们稍微总结一下,就能得出量变引起质变的结论是正确的。


比如,共产党的成立,在百年近代史上,绝对算得上是一件带有质变意义的事情吧,但是在它成立之前,实际上有了很长时间的“量”的积累,这些积累包括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所引起的思想启蒙,包括众多知识分子所领导并开展起来的新文化运动,包括后来促成的五四运动,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等等,我们可以说,没有这些量的积累,绝不可能有共产党成立这样质的变化。


后来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实际上在整个近代史革命历程中,又算得上是一次新的伟大的质变,因为从洪秀全提出“有田同耕,有饭同食”,一直到孙中山先生所说“平均地权”以来,从来都只是停留在口号阶段,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后来虽然有很多共产党人按照马克思的理论,都知道要发动群众,但是却始终找不到发动群众的具体办法,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把土地革命具体化。


直到毛泽东在井冈山上,把土地革命与建设根据地,建设工农红军这两件事联合起来,才算是找到了一种具有可行性的办法,来实现“有田同耕,有饭同食”的理想。


但是这样的质变也不是突然就发生的,我们知道在这之前,首先得有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理论,为“人人有饭吃,人人有田耕”提供一种思想和理论上的武器,然后要有一个出来领导农民的组织,还需要有农民自发的起来斗争的局面,也就是《毛选》中所记录的“湖南农民运动”等等,这些又变成了土地革命之前,所需要的量的积累因素。


后来的每一次历史上深刻的质变,实际上都遵循这个规律,也就是说在质变之前,一定首先有了一定程度的量的积累。


由此,我们可以说,量变引起质变是对的,因为每一次的质变,背后一定有量的积累。


三、

可是我们说,每一种理论和观点,它之所以被研究和总结出来,根本目的在于运用。

量变引起质变放到现实中,会使得我们极度困惑的地方在于,量变不一定就能取得我们想要的质变的结果。


你在一个女孩身上付出再多,也有极大的可能仅仅只是感动自己,你在一个项目上投入巨大的成本和精力,也可能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历史也是这样,苏维埃按照王明“左倾”路线走下去,那就已经不仅仅只是达不到我们想要的“质变”了,而是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逐渐地走向了崩溃。


当然,你非得说崩溃也是一种质变,那我也不反驳你,但是至少我们可以说,那不是你想要的质变吧?


人生当然少不了挫折和失败,少不了这种无效的量的积累,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本质上不是在追求失败、追求无效,事实上失败和无效之所以能成为下一次成功的养料,是因为你主动地反思并且从中汲取了正确的教训和营养而已。

没有你主动反思,从失败中汲取教训的过程,那么失败就完全没有了意义,这样的失败积累多少,也不能转化为下一次的胜利。


因此,量变引起质变的原理,实际上就有一个运用层面的缺陷:你不知道你正在积累的量变,是否一定能引起你想要的质变,甚至你不知道这样持续下去,质变最终会不会到来。


所以你不知道该不该坚持,不知道该不该放弃,因为你不知道是方向出了问题,还是自己不够努力。


四、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有必要看看历史上那些引起质变的量变,有什么样的特点。

比如上面说的土地革命,经历了共产党的成立,经历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传播,经历了井冈山时期的探索等等。


这些都是土地革命之前量的积累,甚至远不止这些,广州湖南一带的农民运动,广州早期开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等,都是土地革命早期量的积累。


可是我们把这些每一项量的积累单独拿出来看,它们本身又是一次质的变化。


共产党的成立,可以看作是土地革命前夕量的一种积累,可是它本身呢?在革命历史这个大范畴下,它又是一种质的变化。


它作为一种质的变化,事实上前期也经历了量的积累,这种积累我们说包括新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无产阶级的觉醒等等,这些量的积累,共同促成了共产党的成立,成为了革命历史进程中一次质的变化。


可是这些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它们作为共产党成立的量的积累的同时,它们本身也是某种质的变化。


新文化运动是新旧文化交替斗争的历史下,迎来的一次思想启蒙上的质的变化。


五四运动是青年学生在寻求真理、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逐渐将思想启蒙运动扩展至工人、商人、群众之中的一次质的变化。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在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中,量变里必然包含着局部质变,那么最终的质变才会到来,反之,如果仅仅只是单纯的量的积累,那么质变就不会到来。


当然,所谓的量变和质变不是绝对的,任何一个质的变化,本身又是下一个质变之中的量变。

但是没有这些质变性质的量变,而只是单纯的量变积累,那么下一个质变就永远不会到来。


五、

只有带有局部质变性质的量变的积累,才能迎来最终的质变。

这体现在生活和工作上,就是我们说的一定要有正反馈,那么坚持才会变得更容易一些。

这种正反馈可能是解决了某个小问题,也可能是找到了一种合适自己的工作方法,或者知识面和工作技能不断地处于提升状态等等。


就像《论持久战》里所说的,根据地的逐步扩大,抗日统一战线的逐步扩大,起来抗日的群众越来越多,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逐步扩大等等,这些看上去都是抗日战争胜利前夕的量变,但是其实它们每一项都包含着质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就是此前国共十年内战基础上的一次质变吗?

群众的不断觉醒,不断加入这个抗日统一战线,使得抗日力量越来越强大,不就是此前国人麻木不仁基础上的一种质变吗?


正是有了这些局部质变,所以中华民族可以在近乎极端艰难和苦难的生活之中,把抗日斗争持续发展下去,迎来了最终的质变,也就是抗日战争的胜利。


有人说这是毅力,是坚持,是信仰的力量,这当然是对的,可是如果仅仅认为这只是毅力,是坚持,是信仰的力量,那么就是唯心主义的论调了。


我们这个号读的是《毛选》,所以我们宣传和普及的是唯物主义的观点。我们当然尊重意识层面的伟大力量,可是为什么偏偏是共产党领导和发动起来的群众,就有了这种伟大的意识层面的力量呢?国民党队伍里的群众怎么就缺乏这种意识层面的力量呢?


是因为这种意识层面的精神力量不是凭空出现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所以这种精神力量一定是诞生于某种社会环境、物质基础之上。


没有人可以在单纯的无效的量变上长久的坚持下去,每一次的坚持和努力,都伴随着某种局部的质变。


所以,如果我们缺少一种环境,一种可以使得所有人的努力都能达成一种局部质变,哪怕是一个个很微小的局部质变的环境,那么这个社会上就必然越来越多的充斥着消极、颓废与懒惰。


那些被我们视为重要的品质的东西,比如毅力、坚持、信仰也必然会随着缺乏促成局部质变的环境,而越来越成为一种摆进历史博物馆里的东西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量变不超过 度 就不会引起质变(量变不超过度就不会引起质变)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