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版婴儿(清朝 小孩)清朝版婴儿(清朝 小孩)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清朝版婴儿(清朝 小孩)

清朝版婴儿(清朝 小孩)

今天看了一组晚清老照片,其中建在荒郊野外的福建婴儿塔,看了让我震惊不已,原来旧时还有这样的恶俗!庆幸自己生在这个年代。

都说"虎毒不食子",而晚清时期的这些婴儿塔,则是见证了人性的残忍与黑暗。


所谓的婴儿塔,原是旧时商人筹资建造用来收放婴儿尸体的小房子,后来却演化成把还活着的婴儿也遗弃其中,任由日晒雨淋,虫噬蚁啃,自生自灭。据说有些人路过婴儿塔,甚至还会听到里面婴儿的哭声,非常残忍!

老照片中的婴儿塔,大多仅半米高,由灰色石砖砌成,塔顶为鼓形。这些婴儿塔塔身都留有小口子,那些弃婴就是从这洞口送进塔里的,这里便是他们的最终归宿。


曾经有一个叫高登·康宁的英国女作家在清朝时期来到中国,婴儿塔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在书中写道:“玫瑰和月季的芳香,不能掩饰两座婴儿塔散发出的阵阵恶臭。”

据说当时婴儿塔还有专人看守,每隔三天左右,看守者会放一把火,把婴儿塔里面的婴儿焚烧殆尽,多么地惨无人道!不知道那些遗弃婴儿的父母怎么能如此铁石心肠?


被遗弃在婴儿塔的婴儿基本是女婴和一些残疾、生病的婴儿。

据《八闽通志》记载,“凡贫民生子弗能养者,多溺不举而女优先……”,说的是贫民生子没有能力抚养的,多淹死,女婴为主。封建时代,除了婴儿塔,杀婴、溺婴、弃婴行为都普遍存在,针对的基本都是女婴。可见那个年代对女性来说是个十分凶险的年代,能活下来都是一种奢侈。

旧时遗弃女婴的主要原因除了重男轻女观念严重,女性社会地位非常低下;还有旧时家庭困难,无力供养孩子。在那个时期,据说有数以万计的女婴惨被遗弃。


旧时不只是福建有这样的婴儿塔,全国各地都有,只是福建更为普遍。也不仅仅是清朝时期有这样遗弃女婴的行为,早在北宋时期,史书就有记载,建州“其俗生子多不举”,意思是福建建州这个地方,有孩子生下后不养育、直接扔掉或者淹死的恶俗。为此,朝廷还下过诏书,资助“贫乏之家生子者”。

到了晚清,弃婴之风愈演愈烈,当时朝廷甚至还颁布了“禁止杀女婴”的条令,也没能完全阻止社会上弃婴的行为。


遗弃女婴最终导致人口比例严重失衡,男性远多于女性。也因此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最直接的是聘金直线上升,“多则千金,少亦数百金 ,非家资殷富者莫为”。高额的聘金超出许多家庭的负荷,致使大量男子无法结婚生子,也因此走私、 拐卖妇女问题严重。


为了杜绝弃婴的恶俗,朝廷官方和民间组织采取了各种措施:制定法律法规处罚弃婴行为,发动舆论攻势教化民众思想观念等,但各地弃婴现象仍然时有发生。于是,清朝时期便有了育婴机构的诞生,以尽量收留、拯救被遗弃的婴儿。

育婴机构有官方设置的育婴堂,也有乡下民间组织的育婴基金会。


晚清时期,一个在中国呆过二十多年的美国传教士卢公明,在他写的《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详细描述了福州育婴堂的情况。

育婴堂外面有一个接收弃婴的指定位置,并设有一面鼓,把孩子送来的人将婴儿放在指定的位置上后,击鼓通知院内的人,然后可自行离开。



育婴堂由一些当地士绅和商人组成的监事会管理,有专职的职员、门卫、若干个奶妈,还有一个医生。医生至少每五天要到育婴堂一次,给婴儿和奶妈看病。为了更好地保障婴儿成长,育婴堂还设有对奶妈的各种奖励机制。

育婴堂内保存着每个婴儿的出生日期、姓氏等,如果没有资料,就记录婴儿的具体入堂时间。这样如果婴儿的父母后悔了,只要提供孩子的这些信息,就可以把孩子领回去继续抚养。


育婴堂里长大的女孩,规定不得卖入娼家,不得卖为奴仆,不得给人做妾,只能正式嫁人为妻。来育婴堂娶妻的男子,要受到当地官府的严格审查,以防欺诈。这些男子来育婴堂与女孩一起拜过天地成为夫妻后,才能让他们一起离去。育婴堂的这些规定,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这些女孩的尊严,并保障了她们的权益。


清朝时期,福建各地设有百余所育婴堂,拯救了大批无辜的婴儿(特别是女婴)的生命,使弃婴的恶俗逐渐减少。婴儿塔也逐渐失去了它的用途,只留下一座座空塔,仿佛向世人诉说着过往的一段残忍的弃婴历史。

#福州头条##老照片#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清朝版婴儿(清朝 小孩)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