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鱼臭正常么(鲍鱼是不是很臭)鲍鱼臭正常么(鲍鱼是不是很臭)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鲍鱼臭正常么(鲍鱼是不是很臭)

鲍鱼臭正常么(鲍鱼是不是很臭)

自从引用了清朝诗人王士禄“饱饭兼鱼蛋,清罇点蟹胥。波人铲鳆鱼,此事会怜渠”这首美食诗后,先是了解了鱼蛋、蟹胥,又了解了鳆鱼乃今之鲍鱼,但对鲍鱼这词又起了疑惑。这不,又去深入挖掘了一下,发觉中国文化之一字一词的演绎都是充满了有趣的历史。

鲍,在东汉的经学家许慎所著《说文解字》里的意思谓“饐鱼”,在东汉经学家刘熙所著《释名》里的意思“腐也,埋藏淹使腐臭也。”清朝文学家段玉裁做注解说“饐,饭伤湿也。故盐鱼湿者为饐鱼。”又有云“饐,饭馊臭也。”这也就是说,鲍鱼指的就是腌制发臭的咸鱼,也可以说是变质的鱼。

鲍这个字开始扬名的,就是孔老夫子了。孔老夫子对吃也是颇为讲究,说“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就是说饭菜馊了,鱼肉腐了,都是不吃的。还有另一句名言“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前面提到的“饐”就是发馊发臭的意思,后面的“鲍鱼之肆”就是买卖咸鱼的店铺,也喻为小人聚集的地方。汉代东方塑在《七谏》中也有云:“联蕙芷以为佩兮,过鲍肆而失香。”

中国现代国学大师张舜徽先生在《说文解字约注》中为古之“鲍鱼”就是今之“咸鱼”正名了,他是这么说的:“古人所谓鲍鱼,即今俗所称腌鱼。腌鱼之法,用盐不宜少,少则易臭;或久腌而不使之早干,则臭气大,鲍鱼之肆,终年秽臭。”张舜徽先生是跟国学大师钱穆相提并论的人物,是我国第一位历史文献学博士生导师,他说“古人所谓鲍鱼,即今俗所称腌鱼”,那就是了。

鲍鱼之臭,最出名的就是秦始皇载鲍乱臭的典故了。《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秘之,不发丧......会暑,上辒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其臭。”秦始皇执政期间,一石相当于一百多公斤。你说车上载了一百多斤臭咸鱼,那还有其它味道。“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千古一帝秦始皇死后就臭鱼相伴,难怪清朝大学者顾炎武在《秦皇行》中说“自言王者定不死,岂知天意亡秦却在此”,可惜可叹啊!

东汉学者、泰山太守应劭辑录的《风俗通义》中,有一则跟鲍鱼有关的故事,很有意思。故事讲的是汝南鲖阳有个人打到了一只獐子,把獐子拴了扔在湖边,就到附近办事去了。正好有商人路过,看见拴着绳子的大獐子,四处也没人,就顺手给牵走了。这些商人还算有点良心,在原处放了条咸鱼,以物换物嘛!过了会儿,猎人回来发现獐子不见了,却多了条咸鱼。猎人一想,这里处于荒泽地带,又没有人来,哪里来的咸鱼?是不是遇见神怪了。这事越传越广,以至于有人来治病求福,还颇为灵验。不久,当地村民就为咸鱼盖了一座祀庙,专门有十多位巫祝常驻,拉起帷帐,敲起钟鼓,周边数百里村民皆来祷告祈福,还尊咸鱼为鲍君神。

几年后,那些商人路过此处,很奇怪这里怎么变得这么热闹,询问事情原委。当地村民就将猎人打到獐子却换了咸鱼的神奇经历说了一遍,客商们甚觉可笑,说:“这是我放的咸鱼,哪儿是什么神怪?”从祀庙里拿起这条鱼,直接就给扔地上了,祀庙自此被毁坏。怪力乱神自古有之,能把咸鱼捧上神的地位,那也是咸鱼最高光的时刻了。其实所谓的神仙鬼怪,只不过是以讹传讹罢了,怕的是比咸鱼更过分的人故作神秘,正襟危坐,接受着无知者的供奉。

鳆鱼、鲍鱼的角色转变,无非也是在传来传去中,逐渐演变成鳆鱼成了如今的鲍鱼,原来的鲍鱼就成了历史的符号。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鲍鱼臭正常么(鲍鱼是不是很臭)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