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是什么样的(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是什么样的?)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是什么样的(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是什么样的?)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是什么样的(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是什么样的?)

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是什么样的(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是什么样的?)

注:本文首发于怡禾健康(ID:YaeHer)

进入秋季,儿童腹泻病高发,俗称“秋季腹泻”。

其中引起秋季腹泻最常见的病原体就是大家熟知的轮状病毒。

来源:https://www.wikidata.org/wiki/Q40878

尽管中国大陆儿童可口服国产轮状病毒疫苗预防,但据称保护效力有限。全球多数国家使用的效果确切的美国默沙东五价轮状疫苗已经通过国内审批,但目前尚未正式上市。所以进入秋冬季后,低龄儿童仍会面对轮状病毒的威胁。

来源:https://www.salud.carlosslim.org/vacuna-contra-el-rotavirus-reduce-hospitalizaciones-y-costos-medicos-entre-la-poblacion-infantil/

很多家长非常关心儿童被轮状病毒感染后的出现频繁腹泻应如何管理?

有不少公众号文章可以学习,但几乎千篇一律。干预措施无非是大家熟知的喝口服补液盐,吃益生菌和锌剂等(至于有无必要吃益生菌和锌?我有话要说,今天不细谈,但可以预告一下:我个人通常不建议吃这些东西)。

那么今天这篇文章到底要说什么?


我准备谈谈轮状病毒感染后为什么会出现腹泻?腹泻为什么那么严重、持久?

说句实话,写这些内容需要阐述很多基础知识,比罗列如何治疗艰难多了。但要知道,一定程度的了解疾病发生机制可以让家长理解“自然病程”的概念。

比如,我平时在指导家长如何照顾患病孩子时,通常会花点时间讲解相关疾病的背景知识。比如这种疾病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孩子可能会经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家长了解后,对疾病的发展有一个预知,可以避免焦虑和慌乱,最终避免孩子被过度干预。

好的,就让我们开始今天的艰难旅程吧。



为什么轮状病毒感染后会出现腹泻?还得先了解一下病变发生的主要场所——小肠

来源: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18-04-specific-bacteria-small-intestine-crucial.html

如图所示,我们的小肠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

小肠最主要的功能是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小肠的细微结构决定了这样的功能。

来源:www.123rf.com.cn

从这个逐步放大后显示出来的细微结构可以看出,肠皱褶、绒毛、微绒毛尽可能的扩大了小肠表面积,为营养吸收提供了足够的场所。

而轮状病毒正是破坏了上图中的上皮细胞(最右),才引发了剧烈而持续的腹泻。

来源:http://desktophddesignwall3d.ga/wallpaper/upload/villi-diagram.html

这里要强调的一个关键结构就是上图中“刷状缘”,因为它可以产生一些非常重要的消化酶,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乳糖酶

母乳或配方奶(包括牛奶、羊奶等)里的乳糖要在乳糖酶的作用下分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才能经由肠道吸收。

好的,掌握这些基本知识后,我们就可以进一步了解轮状病毒感染后发生腹泻的原因了。

目前的研究显示,轮状病毒感染后,主要经由三个机制导致腹泻症状,分别如下:

A、轮状病毒感染引发小肠微绒毛上皮细胞破坏、脱落,刷状缘破坏

如前述,微绒毛上皮细胞是肠道正常吸收液体和电解质的重要结构。

轮状病毒入侵微绒毛上皮细胞后,上皮细胞的正常结构会被破坏,随后脱落,从而引起肠道吸收液体和电解质的障碍。肠道的内容物因为无法被有效吸收,就会排出增多,产生腹泻症状。

另外,上皮细胞的刷状缘被破坏后,肠道刷状缘酶(最主要的就是乳糖酶)产生降低,导致肠腔里食物中的糖无法被有效吸收(低龄儿童最常见的就是乳糖吸收障碍),导致肠腔内糖的积聚,糖的浓度升高,引发渗透性腹泻

刷状缘损伤后修复缓慢,所以会出现较长时间的乳糖酶分泌不足,产生持续稀便、泡沫样大便、粘液便、腹胀、哭闹等现象,称之为继发性乳糖不耐受。

关于这些症状的具体发生机制,我会在下一篇公众号文章详解。

B、轮状病毒肠毒素NSP4的作用

轮状病毒感染小肠上层细胞后,不仅会破坏上皮细胞,而且会在上皮细胞里编码产生一种叫NSP4的病毒性肠毒素,这种肠毒素会对肠道黏膜产生直接的毒性作用,动员上皮细胞中内质网的钙离子(Ca2+)。

激活的钙离子(Ca2+)不但可以引起氯离子(Cl-)分泌增加以及随之发生的水的分泌增加,而且会减少肠道内液体吸收,导致腹泻。

C、肠道神经系统(ENS)的激活

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rgastro.2012.32

肠道活动受肠道神经系统控制。

研究显示,轮状病毒感染肠道后,可以通过病毒性肠毒素NSP4激活肠道神经系统从而刺激肠道水分及电解质的分泌,引起腹泻症状。

实验显示:给轮状病毒感染的动物多次注射可抑制肠道神经系统活动的药物——利多卡因,会发现动物的腹泻症状明显缓解。这进一步说明肠道神经的激活在腹泻中扮演了重要的作用

最后,利用这张图总结一下轮状病毒感染小肠后引发腹泻的主要过程。

来源:https://www.bmj.com/content/347/bmj.f7204

(1)轮状病毒附着于肠道上皮细胞。(2-5)病毒进入肠道上皮细胞后复制,轮状病毒编码生成的病毒性肠毒素NSP4(红色三角形) 与复制生成的成熟病毒颗粒(5)一起释放。(6-7)NSP4(红色三角形) 诱导钙离子(Ca2 +)从内质网(ER)释放,破坏细胞间的紧密连接(紫色方块),导致液体和电解质从细胞间隙渗漏。(8-9)钙离子(Ca2 +)激活后,诱导氯离子(Cl-)分泌,以及通过激活肠神经系统(ENS),引发腹泻。(10)刷状缘被破坏,无法分泌足够的酶(主要是乳糖酶),导致内腔中糖积聚,引发渗透性腹泻。(11)感染后肠上皮细胞破坏,肠道表面积减少和吸收不良,引发腹泻。

说句实话,学习发病机制枯燥而且费脑,但可以让我们领略一下现代医学是如何探究疾病发生的内在过程。

人类在医学上的探索没有止境,总会出现新的问题,总会有无法克服的障碍。

但无论如何,对发病机制的研究总是最关键的一步。

因为只有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认识这个疾病,才有可能找到攻克这个疾病的手段。

当然很多时候,即使知道了疾病的发生机制,但因为技术的局限性,仍缺乏有力的干预手段,只能对症处理。

轮状病毒感染就是典型的例子,比如我们尽管知道它如何破坏小肠上皮细胞,但目前还缺乏有效手段去抑制这个过程。

好在,轮状病毒感染后绝大多数是自限性过程,往往自愈,腹泻期间注意补充液体通常就可以帮助孩子渡过难关。

参考资料

1. Bishop RF, Davidson GP, Holmes IH, Ruck BJ. Letter: Evidence for viral gastroenteritis. N Engl J Med 1973; 289:1096.

2. Parashar UD1, Nelson EA, Kang G. Diagnosis,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of rotavirus gastroenteritis in children. BMJ. 2013 Dec 30;347:f7204.

3. Greenberg HB, Estes MK. Rotaviruses: from pathogenesis to vaccination. Gastroenterology. 2009;136:1939–51.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是什么样的(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是什么样的?)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