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看镜子害怕(婴儿害怕照镜子)婴儿看镜子害怕(婴儿害怕照镜子)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婴儿看镜子害怕(婴儿害怕照镜子)

婴儿看镜子害怕(婴儿害怕照镜子)

偶然在一次关于家庭教育的学习中,看到了这部名为《镜子》的纪录片片段,因为有关孩子教育,才果断去网上搜了,一口气追看完。


央视纪录片《镜子》


影片通过湖北武汉一家特殊教育机构中,对139期的几个学员以及家长的跟踪报道,向我们展现了他们从相互责难和不理解,到自省,然后逐步进入生活正轨的过程。


1.家明


15岁,他的父母都是本科学历,在企业担任中层管理。联系培训机构的时候,这个孩子已经参加完中考,即将开启高中生活。但就是在这个时候,孩子的选择与父母的规划出现了偏差。


影片开头,家明的爸爸焦急地在街头等着,教育机构的车过来,他热情地迎上去,趴在车上与工作人员交谈。


家明的父亲在与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攀谈

他说:


“哎呀,急死了,他在睡觉,这两天的表现还是挺好的,没上网,但是就是不能提上学,一提上学就烦了……”


十五六岁,不上学,白天睡觉晚上上网,黑白颠倒,生活不规律。


在爸爸的引领下,一行人来到家里。见到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家明情绪激动。


他说:“你们不要想着控制我,因为我也控制不了我自己。”


但最后还是在一声声“放开我”的呐喊中,被带回了教育机构。

家明开始对教育机构很抗拒


此时父母偷偷躲在房外墙角下擦眼泪。


我们接下来从家明的控诉中,了解父母对他的“控制”。


“本来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我是可以出去,他们(父母)也答应我,考完之后请假带我出去,可他们从来都不让我自己干嘛,他们说话像逗小孩子一样,我做什么事情,他们都不让都会害怕我受伤,但我想告诉他们我本来就很坚强不怕受伤……”


家明控诉父母的控制

作为父母,家明的爸爸好像从来不曾意识到自己对孩子完美的规划,变成了孩子眼中的控制,直到后来的“家长课堂”,他也在不停地摇头,他认为孩子的想法是荒谬的。


在家明的哭诉中,我们看到一对无微不至的父母,“骑自行车也不让,怕受伤,我都还没来得及说我的保护措施他们就不让”,可是孩子最终会长大,有句话说,该走的弯路,他一点也不会少走。

家明爸爸最后也不得不承认,这或许是孩子生命中一个劫,需要过的一个关。而这一关,父母再怎么规划,阻止,也避免不了。


家明妈妈哭诉对爸爸的不满

家明妈妈的一句话,我们也不得不反思,她对家明爸爸说,你不改变,我要和你离婚。镜头很短,却告诉我们一个信息:父母教育观念不一致,生活中沟通不畅。


2.张钊

18岁,父亲在国企上班,母亲经营实体门店,高三,因早恋问题和父母发生冲突,辍学在家已经四个多月。


这个孩子的出场,情绪同样甚至更为激烈,带着对教育机构工作人员的粗口辱骂,在要跳楼的瞬间都拉住摁在床上,后来在回机构的途中,还一度因大喊“绑架”招来警察……

张钊企图通过“跳楼”来抵抗


甚至在车上,这个已经18岁的大男孩,哭得撕心裂肺。


再看这个孩子眼中的父母。


张钊说:“在我的记忆里,我爸笑的表情很少,就算跟我妈也一样,他们俩在一块儿,除了吵架就是吵架,跟我在一块儿,除了看电视还是看电视……”


依然是一个沟通不畅的家庭。


在面对孩子要跳楼的时候,张钊爸爸说:“他不敢,他就是吓唬我们。”想想都有点可怕,这句话当着孩子说出来,血气方刚的少年,就算本来没有胆子,在父亲这话的一激之下,会不会做出极端的事情?


在今年的四月份,上海卢浦大桥,一辆车停下,一名17岁男孩突然跑下车迅速跳桥,正是因为妈妈对其批评演变成争吵,越吵越激烈,失去理智,突然跳下桥去,不幸身亡。


在生理学上,有关研究表明,在人的大脑中,负责管理情绪和感受奖励的边缘系统,15岁以前就发育成熟,而负责人的高级认知,包括做出决定、抑制冲动等的前额皮质,却到25岁左右才会成熟。


这就是说,他们的一些冲动行为,有时确实是自己控制不了的。


张钊的父母肯定忽略了这点,说教式的教育在儿子身上适得其反。


张钊说:“他们越不让我干嘛我越干嘛,打架,逃学,早恋……”


3.张泽清

14岁,父母事业单位骨干,外公外婆退休大学教授。就是在这样一个优渥的家庭,泽清在本来上学的年纪,沉溺在网上下军旗,寻找自己的价值和成就感。

不同于前面两个孩子,泽清是听说有中央台的跟拍,自愿选择去这家教育机构的。被负责人问及原因,他给出的回答是“有存在感”。


妈妈反映问题的时候说道:“我最伤心的那次,爸爸躺在主人房,儿子在前面打我,他已经很厌烦,就闭着眼睛躺在那儿,也不管……”


张泽清妈妈向工作人员诉说自己的“绝望”

这时外婆在旁边解释,他们夫妻关系不是很和睦。


而我们从另一个画面看到:机构的“家长学堂”开课前,张泽清的爸爸自己在家,已经是晚上十点,他说,妈妈还没回来,在和朋友逛街,经常这样子,搞到十一点回家,“经常这样子”重复了三遍,语气充满着不满的情绪。


妈妈回来表现出少许的愧疚,但还是说:“我回来的时候他也经常不在。”


这个家庭的成员都忙于自己的事业,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我们感受不到属于一个家庭应有的温馨。


张泽清在这个家庭中“没有存在感”。他选择用暴力,伤害的方式,想引起父母的关注,但失败了。这个孩子从五六年级就表现出异常,房间里贴满他写着发泄情绪的纸条,但直到初中二年级辍学,父母才要把他送到这家教育机构,而且还是在外公外婆的提议下。

4.厦阳

这是这期学员中较为特殊的一个,如果18岁的高三学生张钊还可以称为孩子,那厦阳已经是个名副其实的“大孩子”了,因为他已经25岁了,是一个船厂的工人。


其他孩子是不上学,厦阳则是沉溺无网络,不上班,不找朋友。


不同于其他三个家庭,厦阳爸爸是农民工,妈妈给别人做保姆,他从小就是所谓的留守儿童。片中给这个家庭的镜头并不多,但厦阳爸爸的一席话,还是令人反思的,他说:


“我倒是农村的,孩子小的时候就离开他们,但像他们都是有工作单位的,有技术有职称的,他们的教育应该是很好的,为什么他们的孩子也成了这个样子……”


“留守儿童”家长的质疑

厦阳爸爸的问题,可能也是诸多爸爸妈妈的问题。而事实告诉我们,家庭的文化程度并不是知识程度。在这个问题上,在“哈佛毕业典礼演讲的中国第一人”何江,或许给了我们些许提示。


何江出生于湖南长沙乡田县南田坪乡的农村,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然而在这样一个家庭里,何江的父亲无论多忙多累,都要在睡前给儿子讲故事。何江再后来的采访中也一再提起,不识字的母亲,总是在他写作业的时候,在一旁静静做着家务,做完作业还让他何江讲给她听。


哈佛演讲第一人何江

所以,对家庭,对孩子的用心程度,跟你所受的教育程度根本没什么直接关系。


对所有的“问题家庭”,心理咨询师也给我们做出了总结:


“我们接受的是知识的教育,而我们欠缺的是对爱的认知的教育。”

“爱就是控制,我控制你而不是别人是因为我爱你,这是第一个对爱扭曲的认识。”

“第二个是物化,你是我的妻子,你是我的丈夫,你是我的儿子,我们把妻子,丈夫,儿子这个角色的部分物化,类似于你是我的杯子,你是我的私人物品……”


最后,孩子们结业典礼的演讲点醒了我们:

“我是一面镜子,能照出周围的一切,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实于父母,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与他们是多么的相似……”


天下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愿所有的孩子,能给父母多一些宽松,把成长的动力回归到自身,为自己的成长去负责,这样我们才能够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婴儿看镜子害怕(婴儿害怕照镜子)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