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牙肠(牙肠是什么意思呢)正常牙肠(牙肠是什么意思呢)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正常牙肠(牙肠是什么意思呢)

正常牙肠(牙肠是什么意思呢)

来源:木森说

对于“肠道菌群”这一概念,你一定不会陌生。

肠道菌群这一词,通常用于指代我们消化道中生活着的数以亿万计的微生物。

然而,这并不是一个“精确”的词。


如果我们放眼观察整个消化道——从口腔到直肠——我们不难发现,消化道的不同部位,有着截然不同的环境。[1]

口腔常与氧气接触,胃中分泌有胃酸,小肠中释放有胆汁,而大肠中则存在有吸水的机制。

差异的环境,塑造出的是组成各异的菌群。

所以,用一个单一的“肠道菌群”去概括整个消化道的菌群,显然是不合适的。(更不用提,所谓的肠道菌群,很多时候测的是粪便菌群。)


而如果需要真正地理解肠道菌群,我们需要去检视消化道的各个部位——观察口腔菌群、食管菌群、胃部菌群、小肠菌群和大肠菌群——从而构建起一张完整的菌群认知地图。



事实上,很多让人感到困惑的问题,我们都能在局部的消化道菌群中找到答案。比如:

为什么漱口水会升高血压?

为什么不好好刷牙会增加食管癌的风险?

为什么成人比孩子更容易得胃病?

为什么有些人就是吃不胖?

以及,为什么有些肠道疾病越到末端越严重?


1.口腔菌群:为什么漱口水会升高血压?


在人体中,口腔是菌群第二丰富的地方——仅次于大肠。

口腔中被鉴定过的细菌种类超过700种;而在我们的牙齿表面、舌头上方、以及口腔分泌的悬液和唾液中,都有着大量的微生物。


健康的口腔菌群,维持着口腔的健康。

一些口腔的共生菌,能够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防止有害菌的定植。

比如韦永氏球菌、葡萄球菌和齿龈颗粒链菌,就能够促进人体生成抗菌多肽、增强上皮屏障的功能,从而防止坏菌入侵口腔粘膜。


而在另一方面,口腔菌群也参与到了食物营养的代谢当中。

我们吃的绿色蔬菜中含有一定量的硝酸盐(NO3−)。

在正常的口腔细菌的作用下,这些硝酸盐(NO3−)会被转化成亚硝酸盐(NO2) 。

在进入消化道后,这些亚硝酸盐最终会被转化为一氧化氮(NO)和其他含氮化合物。

紧接着,它们会进入人体的血液,流向全身。


少有人知的是,一氧化氮是人体的必需营养,几乎人体的所有组织中都需要用到一氧化氮。[2]

而一氧化氮能够舒张血管平滑肌,对于稳定血压有着重要的作用。

人体自身是缺少硝酸还原酶的。因此,如果没有口腔细菌的帮助,人体会缺乏一氧化氮。


而越来越多研究表明,抗菌漱口水会杀灭产亚硝酸的细菌,从而升高人体的血压。


对于健康受试者,在使用7天的抗菌漱口水后,血压就会持续地升高。而在抗菌后补充亚硝酸盐,血压则能够得到降低。

在高血压患者中,使用3天的抗菌漱口水,就会扰乱硝酸->亚硝酸->一氧化氮的通道,进而引起收缩压的升高。[3]

长达3年的随访研究表明,每天使用漱口水两次以上的人,患者高血压的概率是不使用者的2.17倍。[4]

除此之外,漱口水的使用,还可能会抵消运动带来的降血压的好处。[5]


所以,从口腔菌群的角度来看,虽然口腔的清洁很重要,但过度的“消杀”仍然可能会带来问题。


2.食管菌群:为什么不好好刷牙,会增加食管癌的风险?


口腔之下,即为食管。

食管和口腔的环境有许多相似的地方——都能接触到较多的空气,并且都能接触到经过咀嚼的食团。


而食管菌群的组成,和口腔菌群也是极为相似——最主要的细菌来自于厚壁菌门(70%)、拟杆菌门(20%)、放线菌门(4%)和变形菌门(2%),主要的属是葡萄球菌、普氏菌和韦荣氏球菌属。

这种相似性,提供了一种可能,那就是口腔中的细菌能够定植到食管中。


在许多食管疾病中,都表现出了食管菌群的改变。[6]

比如,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患者食管中的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的细菌就有所增多。

其中,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的量明显增多——这种菌越多,患者的患癌的情况就会越严重。


具核梭杆菌是在口腔中的一种常见细菌。[7]

这种细菌在牙菌斑中具有较高的含量,而且在牙龈炎、牙周炎的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在大肠癌患者中的研究就发现,肠癌病变的区域存在大量的具核梭杆菌——并且在患者的口腔中,能发现同源的细菌。

这些在肠道中致病的具核梭杆菌,很可能就是来自于口腔的。


研究表明,这种细菌能够黏附和侵入到上皮细胞,引发炎症反应。

同时,它还能刺激β-连环蛋白的生成,进而促进癌症细胞的增殖。

所以我们可以猜测,当这种细菌在口腔中大量繁殖时,它就更有可能迁移到消化道的其他部位,包括食管和大肠,进而造成问题。


流行病学的观察也表明,在中国、印度和伊朗,口腔卫生不良都是食管鳞状细胞癌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8]

与此同时,食管癌的患者也往往存在口腔菌群的失调。

这提醒我们,下游的消化问题,有时候需要去上游寻找答案。


3.胃部菌群:为什么成人比孩子更容易得胃病?


接下来是胃部。

很多人认为,在胃的强酸环境下,只有幽门螺杆菌这样的角色能够生存下来。

但事实上,其中微生物种类却并不少。在门水平,有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梭杆菌门和放线菌门;在属的水平,有普氏菌、韦荣氏球菌、罗氏菌和嗜血杆菌。


事实上,广受瞩目的幽门螺杆菌,其致病能力会受到其他胃部菌群的影响。

儿童和成人感染者的差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全球范围内,幽门螺杆菌是造成胃部溃疡以及胃癌的一个重要因素。

然而,奇怪的是,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儿童并不容易得胃病,而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成人却容易患上胃炎和胃溃疡。

是感染儿童的幽门螺杆菌没那么毒吗?

不,感染成人和儿童的幽门螺杆菌的基因型和毒性表型都是类似的。

是幽门螺杆菌更喜欢小孩子吗?不,你想多了。


当我们观察了被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孩子和成人的胃部菌群后,我们找到了原因。


在孩子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后,他们的胃部菌群发生了改变。[9]

有5个属的细菌(链球菌属、放线菌属、一个来自「奈瑟氏菌科」的未命名的属、颗粒链菌属和罗氏菌属)的数量出现了大量的下降;而另一个来自「丛毛单胞菌科」的未命名的属的细菌大量地增加。

这种变化导致这些孩子胃部的Treg细胞反应上升。

Treg细胞的反应有抑制胃部炎症的作用,从而可能抵消了幽门螺杆菌的促炎症效应。


而在成人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者的胃部菌群多样性往往是较低的。

有些患者的胃部甚至会被幽门螺杆菌主导——在这些成人中,从样本从分离出的72%的细菌都是幽门螺杆菌。

相比之下,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孩子,他们胃中菌群的多样性就要丰富得多。

在这里,相同的感染,因为胃部菌群的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疾病结局。


成人和儿童有别。在指南中,不建议儿童常规地进行幽门螺杆菌的检测及根除,这是有其道理的。


4.小肠菌群:为什么有些人就是吃不胖?


小肠是人体消化吸收的最主要的部位。

小肠中的细菌虽然没有大肠那么多,但这些细菌对于食物营养的消化和吸收,依然是十分重要的。[10]

小肠中的细菌能较为活跃地发酵简单的碳水化合物,产生一些具有生理活性的有机酸。

与此同时,这些细菌能调节肠道激素的分泌和胆汁酸的循环,从而帮助消化脂肪。

而像维生素K2这样的营养物质,人体也通常需要依赖小肠菌群的合成。


不过,当小肠菌群出现了问题,人体的营养吸收也可能会受到阻碍。

一些人怎么吃都吃不胖,有时就是小肠菌群出了问题。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环境肠功能障碍”(Environmental Enteric Dysfunction)。

这是一种在贫困地区的儿童中常出现的问题,在成人中也会所存在。

患者的肠道存在炎症,伴随着肠道屏障的增加,以及肠道的吸收功能下降。

他们中的多数不会有肠道症状,但是会存在明显的营养不良——包括身体发育不良和体重不足。

对于这些患者,单独的营养干预,通常无法充分逆转营养不良的状况。

而小肠菌群的失调,在这种疾病的发生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发现,这些患者的粪便中普遍存在寄生于小肠的致病菌和寄生虫——包括弯曲弧菌、致病型的大肠杆菌、隐孢子虫和贾第鞭毛虫。

这些病原体带来的感染,可能就会造成持续的营养不良。


而这些感染,恰恰可能是由营养不良本身带来的。

在小鼠中,如果要复现环境肠功能障碍的肠道炎症,光给致病菌或寄生虫基本没什么效果。

只有限制小鼠的蛋白质摄入,这些病原体才会更容易地黏附到小肠上,从而引起长期的慢性炎症。


在小鼠缺乏蛋白质时,小肠菌群会发生改变;而在这时,非常少量的隐孢子虫就会触发一系列的炎症反应。

这些证据表明,初始状态的营养不良,会为病原体的持续感染创造条件。

而反过来,小肠的持续炎症又会进一步地恶化营养不良。

也许,要解决问题,需要同时补齐营养,并处理小肠感染的状况。


5.大肠菌群:为什么有些肠道疾病越到末端越严重?


最后一站,则是大肠。

大肠是人体微生物的最大的聚集地。

你可以把大肠看做是一个生物反应器——大肠缓慢地蠕动着,将食物残余物和细菌进行充分的混合,产生大量的发酵反应。

在发酵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的细菌代谢产物,比如短链脂肪酸和硫化氢;

这些代谢产物会形成化学微环境,深刻地影响着人体的健康。


在一些大肠的消化疾病中,炎症会表现出明显的分布特征。

比如,溃疡性结肠炎,在肠道的末端,也就是直肠最为严重;而随着疾病的进展,才会逐渐向上蔓延。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分布?

原因与短链脂肪酸和硫化氢的比例有关。[11]


短链脂肪酸是肠道细菌发酵膳食纤维的产物,它对于维持大肠环境和功能的稳态起着重要的作用。

比如丁酸盐,作为短链脂肪酸的一员,能够给结肠上皮细胞提供能量、强化肠道屏障,并减少肠道上皮的氧化反应。


至于硫化氢,则是大肠中的“硫酸盐还原细菌”的产物。

这些细菌会利用膳食中的硫,以及许多含硫的氨基酸(比如与胆汁酸结合的牛磺酸),来产生硫化氢。

与此同时,当膳食纤维缺乏时,这些细菌还会分解肠道粘液中的粘蛋白,从而生成更多的硫化氢。

然而不幸的是,高浓度的硫化氢是有毒性的

——不仅会促进人体肠道的炎症,而且还会杀死许多产生丁酸盐的有益菌。

而反过来,短链脂肪酸则能够抑制硫酸盐还原细菌,从而减少硫化氢的生成。



可以说,高短链脂肪酸+低硫化氢=抗炎,低短链脂肪酸+高硫化氢=促炎。

在大肠从上到下,细菌能获得的膳食纤维越来越少,产生的短链脂肪酸也越来越少。

而反过来,由于PH逐渐升高,产生的硫化氢却越来越多。

与此同时,从上到下,人体肠道的解毒能力也是越来越弱的。


所以,结果就是,肠道末端更容易出现严重的炎症。


当然,饮食会对短链脂肪酸和硫化氢的比例产生重要的影响。

通常来说,以植物为主的高纤维的饮食,肠道菌群产生的短链脂肪酸较多,硫化氢较少。

而高脂肪+大量肉类+低纤维的饮食,则偏向于生成较多的硫化氢。不过对于健康人而言,由于解毒机制的存在,短链脂肪酸和硫化氢之间仍然能保持平衡。

但如果解毒机制出了问题,天平就会倒向硫化氢的一边,从而引发肠道的炎症。


根据这些发现,对于溃疡性结肠炎这样的疾病,采用植食性的抗炎饮食可能是更为理想的。



木森说

在上面,我们梳理了口腔、食管、胃部、小肠和大肠的菌群特征,并回答了5个令人困惑的问题。


① 为什么漱口水会升高血压?

因为抗菌漱口水会杀死产亚硝酸的细菌,减少一氧化氮的生成,从而使得血压升高。


② 为什么口腔清洁不佳,会增加食管癌的风险?

因为像具核梭杆菌这样的口腔致病菌,也会转移到食管——引发炎症、诱导癌变。


③ 为什么被幽门螺杆菌感染后,成人比孩子更容易得胃病?

因为在感染后,孩子的胃部菌群依然保持着多样性——与之相关的Tregs细胞,抵消了幽门螺杆菌造成的炎症反应。


④ 为什么有些人就是吃不胖?

一种可能的原因是,存在慢性的小肠感染。而营养的缺乏,特别是蛋白质的缺乏,使得这种感染更容易发生。


⑤ 为什么有些肠道疾病,比如溃疡性结肠炎,越到末端越严重?

因为越到末端,硫酸盐还原细菌产生的硫化氢越多,而有益菌产生的短链脂肪酸越少。而保证短链脂肪酸和硫化氢的平衡,可能是控制炎症的一个关键。


当然,关于菌群与健康,还有非常多的内容值得去探索。

本文中所展现的,只不过是冰山的一个小角。


而我希望自己能够更多地去探索,并把我的发现与你分享。

所以,我列下了一个写作的大纲——《消化与菌群》。



参考文献:

[1] Martinez-Guryn, K., Leone, V., & Chang, E. B. (2019). Regional Diversity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Microbiome. Cell Host and Microbe, 26(3), 314–324.https://doi.org/10.1016/j.chom.2019.08.011

[2] Bryan, N. S., Tribble, G., & Angelov, N. (2017). Oral Microbiome and Nitric Oxide: the Missing Link in the Management of Blood Pressure. Current Hypertension Reports, 19(4), 33.https://doi.org/10.1007/s11906-017-0725-2

[3] Bondonno, C. P., Liu, A. H., Croft, K. D., Considine, M. J., Puddey, I. B., Woodman, R. J., & Hodgson, J. M. (2015). Antibacterial mouthwash blunts oral nitrate reduction and increases blood pressure in treated hypertensive men and women. American Journal of Hypertension, 28(5), 572–575. https://doi.org/10.1093/ajh/hpu192

[4] Joshipura, K., Muñoz-Torres, F., Fernández-Santiago, J., Patel, R. P., & Lopez-Candales, A. (2020). Over-the-counter mouthwash use, nitric oxide and hypertension risk. Blood Pressure, 29(2), 103–112. https://doi.org/10.1080/08037051.2019.1680270

[5] Cutler, C., Kiernan, M., Willis, J. R., Gallardo-Alfaro, L., Casas-Agustench, P., White, D., Hickson, M., Gabaldon, T., & Bescos, R. (2019). Post-exercise hypotension and skeletal muscle oxygenation is regulated by nitrate-reducing activity of oral bacteria. Free Radical Biology and Medicine, 143, 252–259. https://doi.org/https://doi.org/10.1016/j.freeradbiomed.2019.07.035

[6] Li, D., He, R., Hou, G., Ming, W., Fan, T., Chen, L., Zhang, L., Jiang, W., Wang, W., Lu, Z., Feng, H., & Geng, Q. (2020).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Esophageal Microbiota and Prediction of the Metabolic Pathways Involved in Esophageal Cancer. Frontiers in Cellular and Infection Microbiology, 10(June), 1–13. https://doi.org/10.3389/fcimb.2020.00268

[7] Brennan, C. A., & Garrett, W. S. (2019). Fusobacterium nucleatum - symbiont, opportunist and oncobacterium.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17(3), 156–166.https://doi.org/10.1038/s41579-018-0129-6

[8] Chen, X., Winckler, B., Lu, M., Cheng, H., Yuan, Z., Yang, Y., Jin, L., & Ye, W. (2015). Oral Microbiota and Risk for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in a High-Risk Area of China. PLOS ONE, 10(12), e0143603.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143603

[9] Brawner, K. M., Kumar, R., Serrano, C. A., Ptacek, T., Lefkowitz, E., Morrow, C. D., Zhi, D., Kyanam-Kabir-Baig, K. R., Smythies, L. E., Harris, P. R., & Smith, P. D. (2017).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s associated with an altered gastric microbiota in children. Mucosal Immunology, 10(5), 1169–1177. https://doi.org/10.1038/mi.2016.131

[10] Kastl, A. J., Terry, N. A., Wu, G. D., & Albenberg, L. G. (2020).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Human Small Intestinal Microbiota: Current Understanding and Future Directions. Cmgh, 9(1), 33–45. https://doi.org/10.1016/j.jcmgh.2019.07.006

[11] Teigen, L. M., Geng, Z., Sadowsky, M. J., Vaughn, B. P., Hamilton, M. J., & Khoruts, A. (2019). Dietary factors in sulfur metabolism and pathogenesis of ulcerative colitis. Nutrients, 11(4), 1–20. https://doi.org/10.3390/NU11040931

免责声明:

本账号发表的内容仅是用于信息的分享,仅供学习参考使用。文章内容不能直接作为任何健康干预的依据。在采取任何预防、治疗或治愈的措施之前,请先与你的医疗提供者进行沟通。

#医师报超能团#

#超能健康团#

#健康科普排位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正常牙肠(牙肠是什么意思呢)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