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性格发展(婴儿性格发展规律?)婴儿性格发展(婴儿性格发展规律?)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婴儿性格发展(婴儿性格发展规律?)

婴儿性格发展(婴儿性格发展规律?)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婴儿照镜子的实验,即在不让婴儿察觉的情况下,在他的鼻子上用胭脂点上红点,然后观察他们照镜子的反应,结果发现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反应不同。

14个月以下的婴儿不知道镜中的映像就是自己,把镜像视为别人,对着映像微笑、发声、拍打,甚至还会到镜子后面去找那个不存在的人。

15~17个月的婴儿,见到镜中的映像似乎感到害怕,从镜前退缩,这个时候他们还是把镜中映像当成陌生人,一些儿童似乎朦胧地感觉到是自己。

而大部分18~24个月的儿童意识到镜像是自己,用手去摸自己的鼻子上的红点,而不去碰镜像中的鼻子。这种知道镜子中的镜像就是自己的现象,就是标志婴儿开始有了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及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识,是人类意识的一种形式,动物没有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出生时没有自我意识,甚至还不知道自己身体的存在。精神分析学家玛格利特·玛勒把新生儿比作“蛋壳中的小鸡”,他们不能把自己同外界环境区分开来,还不具备本体性,所以当他们“吧唧吧唧”地吮吸自己的小手和小脚时,像吮吸自己以外的东西一样。

当孩子一岁左右会走路时,逐步意识到自己的动作,能够区分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别自己和他人,并且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和存在。随着语言的发展,儿童开始用代词“我”来称呼自己,这标志着孩子的自我意识又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时孩子不再把自己看作是一个客体,而是把自己看作是一个主体的人来认识。大约到3岁以后,孩子开始出现自我评价能力。随着学龄前期对自己认识的增加,自我意识得到不断的发展。

自我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它受社会生活条件制约。自我意识是在后天的生活中,在个体与客观环境尤其是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它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儿童健康个性的形成。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促进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

在婴幼儿期,触觉刺激让孩子更多地使用自己的手去探索环境,在运动中体会自己的身体与动作对象的关系,认识自己的身体部位。通过认识自己的身体和正确评价自己的身体来建立内在自我。一些心理学家认为,一些儿童的行为情绪问题的形成原因就是缺乏内在自我。

心理学家发明了一种发展性游戏治疗方法,通过触摸儿童的身体部位,重建他们对自己身体的认识和评价,建立内在自我。另外,让婴儿多与成人进行互动游戏,如照镜子,“躲猫猫”,通过这些活动使婴儿认识到自己是动作的主体,加强自身动作与他人动作等价性的认识。婴儿具有延迟模仿的能力,因此通过抚育者与婴儿的交往互动作用,可促进婴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在学龄前期,孩子虽然出现了自我意识,但是他们对自己的认识还是很有限,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实际上是成人对他们评价的翻版。学龄前自我意识的发展重点是促进自我评价的发展,因此,成人要及时、客观、正确地评价孩子,让他们通过成人的评价来认识自我。

及时肯定孩子的优点、孩子行动中的努力、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与信心。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向幼儿明确行为要求,在集体活动中进行行为规范、伙伴协作、互助友爱等方面的教育,并及时给予评价,这些都是发展幼儿自我评价能力的最好方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婴儿性格发展(婴儿性格发展规律?)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