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正常的抬棺(正常人抬棺)不正常的抬棺(正常人抬棺)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不正常的抬棺(正常人抬棺)

不正常的抬棺(正常人抬棺)

文|晨夕

1942年3月6日凌晨,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林育英在延安因病去世,终年45岁。林育英的去世,对于党和国家而言都是重大的损失。

在去世前一天,林育英知道自己大限已到,他将警卫员、秘书、妻子等亲近的人叫到了身边,当所有人到来时候,他努力地睁开眼睛,随后用虚弱的声音说:

"我不行了,我走后你们不要太难过,我这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参加革命几十年,却没有亲眼见证革命的胜利。

我死后,请组织批准将我埋葬在杨家岭对面的桃花岭上,这样我就能天天望着党中央、望着毛主席了!"

林育英说完这几句话后,感觉呼吸很吃力,他缓缓闭上眼睛等待死亡的来临。屋子里的人都难过不已,怕林育英太伤感,他们只能无声地流着眼泪。

次日凌晨,林育英带着"未能见到革命胜利"的遗憾,走完了他伟大而光荣的一生。

林育英出生于1897年,他出身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全家人只靠父亲做点小生意维持生计。

在那个年代,有钱人家的孩子,四五岁就会入读私塾,接受人生启蒙教育,但像林家这样的贫苦家庭,连温饱都成问题,哪里还有多余的钱送孩子去读书呢。

一直拖到13岁,林育英才入私塾读书,原本他想靠知识改变命运,可是刚上学没多久,家里就无力供养他。无奈之下,林育英只能退学,跟随父亲操持祖传的手工染织业。

小小年纪,就开始养家糊口,也是那个时代普遍现象,林育英虽然觉得不能上学心里不痛快,但对父母并没有怨言。

不过,林育英虽然没有机会继续求学,但他的堂弟林育南却考入了武昌"中华大学",并在家乡创办了"通俗讲演社",励志于宣传革命思想,让更多人加入到革命的队伍中。

1919年,国内革命进行得如火如荼,林育英虽然辍学较早,但他思想并不守旧,相反对革命充满了向往,外加堂弟林育南总是给他讲关于革命的事,还给他一些进步书刊。

在林育南的影响下,22岁的林育英加入了到了"通俗讲演社"学习。

在这里他不但接受了新思想教育,还受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影响,这些进步思想打开了他的眼界,让他知道原来通过革命可以改变穷人的命运。

从此,林育英的生活有了目标,他已经下定决心,要和堂弟一起走上革命道路。

不久后林育英就积极投身到了革命浪潮中,他不仅参加各种革命活动,还在家乡组织了多次爱国运动。

1921年,林育英和林育南等人在家乡成立了带有共产主义性质的"工村社",次年在堂弟和其他同志的接受下,林育英通过组织上的批准,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这一年,林育英24岁,从此后直到他去世,整整20多年的时间里,他一直为革命四处奔波,其中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是我们当代人无法想象的。

加入组织后不久,林育英就开始和同志们一起组织发动工人运动,他工作积极,敢于冒险,总是冲在最前端,由此他也成为了中共早期的"共运"骨干之一。随后他奉命去长沙,组织人力车夫开展要求降低租金的运动。

1924年,组织上派林育英远赴莫斯科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学满回国后,他就参加领导了上海工人运动。

这次运动给林育英带来了重大灾难,混乱中他的头部被锋利的刺刀戳中,倒地后万恶的敌人接着用托枪疯狂地敲击他受伤的部位。虽然没有生命危险,但从此后他的头部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也成了影响他健康的莫大隐患。

虽然受伤、流血,但林育英革命的决心没有丝毫的动摇,从入党那刻起他已经做好为革命胜利而牺牲自己性命的准备。

正是先烈们这种敢于牺牲和勇敢无畏的精神,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盛世太平。

林育英的革命之路,步步是血泪,可谓是九死一生。1930年,他被派到东北开展地下工作,不幸被叛徒出卖,落入日军手中,虽然被成功营救,但身体却饱受摧残和迫害。

出狱后的林育英,继续为革命四处奔波,他从事的工作危险系数都很高,好多次都是和死神擦肩而过。

那会支撑他的就是信念,他相信革命可以胜利,只不过通往胜利的路注定布满了荆棘,只要跨越过去,就能看到曙光。

作为革命骨干,林育英每一次接到的任务都是非常艰巨且重要的。1935年,他奉命参加了国际大会,按照国际大会的要求,会议结束后他必须将会议精神传达给红军。

此时,红军为了躲避"第五次反围剿",已经开始了举世瞩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期间红军所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既要和敌人做斗争,又要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在撤离过程中电台也遭到了迫坏,红军和苏联失去了正常联系。

任务艰巨,林育英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将让红军和苏联恢复联系,他更名换姓,乔装打扮成商人,历经无数坎坷,才顺利到达中央所在地陕北瓦窑堡,不但将会议精神传达给了组织,还

促成了"瓦窑堡"会议的召开,为推动抗日起到了重大作用。

从苏联回国的林育英,不但恢复了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的联系,还为党内团结做出了巨大贡献。

当时,手握八万兵权的张国焘,开始打自己的小算盘,如果问题得不到解决,党组织将面临重大的分裂危机。

林育英和张国焘早期曾在一起共事,在这期间也建立起了深厚的革命友谊。于是,毛主席委托林育英去做张国焘的思想工作,劝其以大局为重。

林育英没有辜负组织和毛主席的信任,最终成功说服张国焘,维护了党内的团结,避免了了一次可能会引发恶劣后果的红军分裂。

林育英不但地下工作做得好,带兵打仗同样不逊色。

抗战全面爆发后,他被任命为129师政委,其堂弟林彪为115师师长,当时工农红军改编的八路军,下辖共有三个师,林家兄弟就占了两个。

遗憾的是在这个职位上林育英并没有待太久。因饱受头部后遗症的困扰,他经常晕倒,最后只能调回革命根据地延安。

在延安林育英一边养病,一边做工人工作。

不过当时延安医疗条件有限,林育英的病非但得不到有效的治疗,而且越发严重,毛主席等人非常着急,经过开会决定,只能求助苏联,派专机将他送到医疗条件更好地苏联治疗。

林育英得知这一安排后,深受感动,但当时抗战形势紧张,如果派专机肯定会浪费资源,深思熟虑后他决定放弃这次机会。尽管毛主席等人苦口婆心地劝说,但他还是坚持自己的决定

在林育英和老一代革命党人心里,个人的事情永远都不足挂齿,他们心里只有党,只有人民,尤其在抗战时期,他们想的就是早日驱逐日寇,早日建设新中国。

这之后林育英的身体每况愈下。1940年4月30日,林育英和党内重要领导人应邀参加了在延安青年文化沟举办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

原本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日子,可是会议开始后不久,林育英却突发脑溢血,毛主席等人赶紧安排卫生员展开救治。

这一次算是有惊无险。不过林育英虽然保住了性命,可是从此后他再也不能站起来行走了,直到去世他都是在轮椅中度过的。

当时抗争已经到了至关重要的时刻,林育英多想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继续为党和革命服务,遗憾的是他心有余力不足。

对于一个忠于党和人民的革命者而言,无法为自己忠爱的革命事业而奋斗,那种痛苦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

这次病倒之后,林育英的生命之火越发微弱。1941年,林育英的病情再次恶化,经过抢救后稍有好转,但他预感到自己命不久矣了。

1942年2月,他派人给堂弟林彪捎去了口信,希望兄弟二人可以再见一面,林彪得到消息后,赶紧来到延安,看望堂兄。

林育英、林育南和林彪并称为"林氏三兄弟"。三兄弟中林育南是最早参加革命的,在他的引导下林育英、林彪才告别了普通人的生活,相继走上了革命道路。

三兄弟不但拥有血缘关系,还拥有共同的革命理想,感情深厚。在三兄弟中,林育南是最早为革命牺牲的一个。

1931年,林育南被捕入狱,并在南京舌战陈立夫。陈立夫劝降失败后,蒋介石下令:"对这样顽固的人,杀"。

2月7日深夜,林育南和其他几位忠贞的革命战士,被敌人秘密杀害,去世前他们毫无畏惧之色,集体高唱《国际歌》,喊着革命的口号,英勇无畏地走上了断头台。

林育南的牺牲,对党和人民而言是巨大的损失,周总理和林育南感情深厚,得到战友牺牲的消息,周总理悲痛不已,而且彻夜不眠。

林育南不仅是林育英的堂弟,更是他参加革命的领路人,得到这一消息时,既震惊又难过,这之后他继承了林育南的遗志,继续为革命奋斗。

遗憾的是林育英也没有等到革命胜利,带着遗憾走告别了人世

林育英去世后,组织在延安为他举办了盛大的公祭仪式。仪式结束后,有万余人为他送殡,毛主席、朱德等领导人更是亲自为他抬棺,这也是毛主席一生中唯一一次抬棺,可见林育英在党内的地位有多高,有多受同志们的尊重。

按照他的遗愿,组织将他的遗体安葬在了桃花岭上,毛主席亲自在墓碑上题写"张浩(林育英化名)同志之墓。

除此外,面对战友的去世,悲痛的毛主席更是挥手题词,写下了"忠心为国,虽死犹荣"的挽联。

在林育英去世当天,当时的权威媒体《新华日报》发文悼念:"林育英同志的一生,是为革命战斗的一生,他是中华民族解放运动中最优秀的战士"。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


在国破山河碎之际,无数名如林育英一样的战士,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有些人年纪轻轻就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虽然他们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历史不会忘记他们,我们更不会。


他们为国、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一定会千古流传。

谨以此文,致敬林育英以及千千万万为革命胜利而付出生命的烈士!!!


(本文原创首发,抄者必究!!!)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不正常的抬棺(正常人抬棺)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