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载引起的梁端剪力怎么算(恒载作用下梁端剪力计算)恒载引起的梁端剪力怎么算(恒载作用下梁端剪力计算)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恒载引起的梁端剪力怎么算(恒载作用下梁端剪力计算)

恒载引起的梁端剪力怎么算(恒载作用下梁端剪力计算)

Q1:模型中梁承受的荷载不大,为什么SATWE结果中为何整根梁配筋全部超筋?

A:因为高规9.1.11条第二款规定:

“整根梁”两端竖向承重构件距离较远,由弯矩包络图可见,多段的次梁并未识别主梁为支座,而是识别了两端竖向构件作为支座的简支梁。

为什么识别成跨度如此之大的简支梁呢?进一步查看梁的构件信息,在构件信息中可以看到梁的正弯矩控制组合为0组合,在SATWE中,跨中底部控制0组合对应的是执行《高规》5.2.3-4,取竖向荷载作用下按简支梁计算的跨中弯矩设计值的50%,表示为M0≥0.5*ql2/8,因跨度很大,所以这个“简支梁”内力巨大;此时查看这些梁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弯矩情况,如下图所示:梁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各段梁端在水平方向主梁的支承下出现负弯矩,表明水平方向的梁对竖向的梁的各个梁端存在支承作用。

因此可以在参数设置-设计信息-基本信息-主梁进行简支梁控制的处理方法,程序默认为整跨计算,勾选分段计算后,计算结果恢复正常。


Q2:地震信息中的《抗规》(修订)确定和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确定各是如何确定地震作用参数的?有什么区别?

A:

1.《抗规》(修订)确定,是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版)条文规定,按照设计信息进行查询得到地震作用各参数,条文3.10.3-1与表5.1.4-1可查多遇地震、基本地震和罕遇地震的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表3.2.2与表5.1.2-2可查多遇地震、基本地震和罕遇地震的各设防烈度下地震动加速度值,表5.1.4-2可查设计地震分组和场地类别对应的特征周期值,罕遇地震下特征周期加0.05S,进而再进行一些列其他地震作用计算;

2.根据区划图确定,是依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中给出的方法来确定,计算流程:1)按照附录C查询所在地Ⅱ类场地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2)按6.2条中规定,多遇和罕遇地震按照各自与基本地震的地震加速度值的数量关系来确定各自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3)根据附录E,按照所在地实际场地类别,线性差值法确定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调整系数Fa,进而得到实际场地类别下多遇地震、基本地震和罕遇地震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4)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地震动峰值加速度a×动力放大系数β(2.5);5)8.2条-表1可查对应的特征周期值,罕遇地震下特征周期加0.05S,进而再进行一些列其他地震作用计算;

3.通过计算对比两者结果发现,在计算场地类别为Ⅰ0、Ⅰ1、Ⅱ类的地震参数时,抗震设防烈度越低,则两者结果越接近且《抗规》修订确定的结果略大;而在计算场地类别为Ⅲ、Ⅳ类地震参数时,两者差距较大,区划图法结果更大且抗震设防烈度越高,差距越明显(最高35%左右)。设计人员需要根据建筑所在地政府有关部门的意见和建议进行选择。

Q3:剪重比不满足,除了进行剪重比调整之外,还有哪些方法可以使剪重比满足规范要求?

A:

当结构结果中剪重比与规范最小剪重比相差不大,且结构中填充墙设置较多时,则可以适当减小SATWE地震信息中的周期折减系数,适当考虑填充墙刚度以提高结构整体刚度;经计算校核,连梁刚度折减系数适当提高也可缓解剪重比不足;若差距较大,则需要改变结构布置,增大结构刚度,减小自振周期,以满足要求。

Q4: 当地下室层数为0,地下室信息中“室外地面到结构底部高差”按照真实情况基础埋入深度填写,还会对高差范围内的结构有侧向约束吗?

A:
SATEWE参数设置将鼠标放置相应参数位置功能框下方即出现详细的说明:可以看到,地下室层数填为0,仍会对高差范围内的结构有侧向约束,例如首层层高4.7米,埋深1.2米,m值默认为3,则结构底部的K=1000*3*1.2=3600KN/m3,可见侧向土对首层结构的约束较大,仍会对整体结构和构件内力的计算发挥作用。

Q5:如下图结果中梁恒载作用下的内力,这部分框架梁弯矩图一般的主观判断不符,在右端出现正弯矩,是何原因?

A:

可以在结果中查看该部分位移,在单工况恒载作用下,位移图所展示的连梁(按框架梁设计)变形见下图;梁端出现正弯矩,是结构布置的结果,由于左右墙肢竖向刚度的差异,引起显著的竖向变形差异,梁端与两端的剪力墙是变形协调的,此时梁右端是向下挠曲的,因此出现正弯矩,符合客观实际变形趋势的。,如有特殊需要改善此类情况,可通过修改结构方案,减小连梁两端剪力墙刚度差异来缓解这种趋势。


本文来源于PKPM构力科技,仅作分享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恒载引起的梁端剪力怎么算(恒载作用下梁端剪力计算)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