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为什么会引起资本的相对过剩(垄断资本主义出现了过剩资本)垄断为什么会引起资本的相对过剩(垄断资本主义出现了过剩资本)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垄断为什么会引起资本的相对过剩(垄断资本主义出现了过剩资本)

垄断为什么会引起资本的相对过剩(垄断资本主义出现了过剩资本)

垄断资本学派系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流派,对美国激进政治经济学产生过重大影响。该学派由保罗·巴兰和保罗·斯威齐在迈克尔·卡莱茨基和约瑟夫·斯坦德尔两位先驱开拓性工作的基础上创立。1966年,巴兰和斯威齐合著的《垄断资本:论美国的经济和社会秩序》的出版,标志着垄断资本理论的正式提出。熊彼特曾在《经济分析史》中提出,一种经济理论的形成包括两个阶段,即图景和概念化图景的工具与手段。在熊彼特看来,“分析工作必然要有一种分析前的认识行为作前导,借以提供分析工作所需的素材”,这种“认识行为”又被称为“图景”,即理论工作者对社会经济基本特征的看法,它大致等同于理论家所预设并试图求得解答的问题。然而,这类问题并非完全源自经验事实,还浸透着意识形态的影响。垄断资本学派的理论建构过程印证了熊彼特的上述分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和经济学范式革命,构成了该学派经济停滞图景形成的两大基本元素。

大萧条与凯恩斯革命

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历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正是基于此,以马歇尔为典型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将积累和增长视为资本主义的正常状态。在他们看来,衰退和萧条不过是资本主义暂时修复和自我调整的内在机制,由于对额外资本品不受限制的需求的存在,积累率主要取决于供给。这一信条被新古典综合经济学的供给面理论秉持至今。然而,就在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发行第八版之际,资本主义经济已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这时导向繁荣的动力机制已迥然不同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就美国而言,自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开始,尽管消费信贷猛增,但是制造业的产能利用率已日趋下降。结果是1929年美国纽约证券市场崩溃,工农业生产迅猛下降。1931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引发了工农业生产更为普遍且深刻的萧条,并很快波及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等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引发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垄断资本学派的两位创立者巴兰和斯威齐亲历了这场危机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学范式革命。斯威齐于1910年4月出生于纽约,其父亲埃弗雷特·斯威齐曾是华尔街第一国家银行的副主席。1929年股市大崩溃的发生令其父亲损失了一大笔钱,这时斯威齐刚好19岁,正在哈佛大学接受以马歇尔经济学为主的经济学教育。危机的发生日渐动摇了他对上述理论的信念。1932—1933年,斯威齐前往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并在此期间邂逅了该院的政治学教授、坚定的社会主义者哈罗德·劳斯基,马克思主义开始进入他的视野。斯威齐晚年曾在访谈中表示,“1933—1934年,当我返回美国麻省剑桥时,自认为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斯威齐的研究成果表明,到1938年为止,他还是一个坚定的凯恩斯主义者。1936年,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积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存在若干缺陷。在他看来,这一制度的正常运转需要将剩余投资于新的产能,然而投资在现代资本主义制度下完全是一桩冒险事业。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厂房和设备中积累的生产能力过剩、市场对消费品的需求已接近饱和且受外部市场扩张能力的限制,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日趋匮乏,并由此导致就业、收入以及支出减少,企业因而成为“投机漩涡中漂浮着的泡沫”。

事实上,凯恩斯的上述独立发现早在1933年就曾被卡莱茨基在其关于商业周期、工资以及失业等问题的分析中独立提出。有趣的是,1936年卡莱茨基到达斯堪的纳维亚时,收到了约瑟夫·萨冈斯基从伦敦寄来的新近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罢此书,卡莱茨基非常震惊地发现,凯恩斯已经写了他打算撰写的著作。在给沙克尔的信中,卡莱茨基写道,“接下来三天我都很难受”。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卡莱茨基再也没有撰写他的“通论”。不过他在1936年写就的《关于凯恩斯〈通论〉的一些评论》文章中,充分肯定了凯恩斯对投资问题的重视,同时也指出凯恩斯并未完全解决这一问题,这也成为卡莱茨基孜孜求索的重大理论问题。

同卡莱茨基从马克思再生产图式出发,考察投资在国民收入和利润实现中的作用的研究进路不同,凯恩斯更多是在“不正确的理论形式上碰到了剩余价值实现问题”。也正是在此意义上,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樊弘指出,“凯恩斯与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家的批判有诸多相似之处”。这也是为何斯威齐很快实现了从凯恩斯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的重要原因,并在1942年出版了《资本主义发展论》。凯恩斯和卡莱茨基在大萧条时期的研究表明,积累过程崩溃的重大现实已经引起了当时一些经济学家的重视,并试图重新考虑投资理论。正是在此意义上,凯恩斯和卡莱茨基共同发起了一场经济学范式革命,并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1937—1938年衰退与经济停滞之辩

自1933年开始,尽管存在两位数的失业率,美国经济已经逐步复苏。然而,在走出大萧条仅4年之后,美国经济再次衰退,史称“1937—1938年衰退”。在此背景下,一场关于经济停滞根源的大辩论在经济学界迅速升温。其中最著名的两位主角就是20世纪30年代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汉森和熊彼特。汉森系凯恩斯在大西洋彼岸的拥趸,1938年他以《完全复苏抑或停滞》为题,拉开了这场大辩论的序幕。1939年,熊彼特在《经济周期:关于资本主义过程的理论、历史和数量的分析》的最后一章做出了回应。

在汉森看来,由于公司规模巨大加之收入分配不平等,储蓄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必然过剩。随着地理扩张结束、人口增长率下降以及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产能利用率下降,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势必日趋匮乏。这就使得储蓄有可能无法转变为生产资本积累,而只会导致更低的收入、大规模失业以及长期萧条。据此,他提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常态并非增长和积累,而是有可能数十年乃至永远陷入经济停滞。尽管熊彼特非常贴切地将汉森的理论概括为“关于投资机会日趋枯竭的理论”,不过以熊彼特为典型代表的汉森的批评者并没有给出具有说服力的反驳意见。在熊彼特看来,20世纪30年代正处于典型的朱格拉周期,造成衰退的根源在于新政执行人员的反商业精神,从而提出了“关于停滞的新政理论”。

汉森和熊彼特之争已成为经济思想史上关于停滞问题的经典争论,这实质上是凯恩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斯威齐亲历了整个争论过程,并表示汉森关于停滞问题的研究对他意义重大。不仅经济学家关注这一问题,富兰克林·罗斯福在面对他寄予厚望的“新政”被这种不曾预料的经济灾难破坏时,也曾任命一个高水平的“国家临时经济委员会”对此加以研究。因此,在亲历了1929—1933年的大萧条和1937—1938年衰退以及由此所导致的经济学范式革命之后,以斯威齐、巴兰为代表的垄断资本学派将停滞作为经济图景。

经济停滞图景与垄断资本学派的理论困境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和经济学革命构成了垄断资本学派停滞图景形成的两大基本元素。在此基础上,垄断资本学派大量吸收了来自马克思、凯恩斯以及凡勃伦的相关思想,拒斥了熊彼特的思想,提出了垄断资本理论。此后,他们敏锐地捕捉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资本主义进入金融化时期的新特点,构建了垄断金融资本理论。停滞图景的认识论预设有助于该学派从剩余价值生产和剩余价值实现矛盾出发,基于生产—金融二分法,提出以生产和金融相互背离为主要特征的当代资本主义金融化分析框架,并奠定了该学派在当代马克思主义金融化理论中的重要地位。

然而,为了符合停滞图景的认识论意图,巴兰和斯威齐区分了“划时代的创新”与“‘正常的’技术革新”,明确提出熊彼特的创造性毁灭过程在垄断资本主义制度下不再适用,从而将“划时代的创新”完全归于外生因素,加之“‘正常的’技术创新”的速度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显著放缓,他们必然将投资的增长完全诉诸外生偶然性因素。这就给其理论镌刻上了消费不足论的印记,使得垄断资本理论在对创新和资本积累之间关系的分析上存在重大缺陷,无法对黄金年代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提出正确的解释。因此,停滞图景为垄断资本学派自身理论困境的存在预设了前提,突破这一困境客观上需要该学派根据资本主义经济的具体运行情况不断修正其图景以实现其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与创造性综合。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国外左翼学者关于当代资本主义金融化与经济停滞理论研究”(17CKS029)阶段性成果)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张雪琴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垄断为什么会引起资本的相对过剩(垄断资本主义出现了过剩资本)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