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伦理孕妇伦理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孕妇伦理

孕妇伦理()

新媒体时代,移动互联网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战“疫”一线的媒体记者们不怕艰辛,不惧危险,报道

新闻伦理失范的5大表现形式

1.带偏节奏

为了上热搜、吸引粉丝关注,部分网络媒体的报道掺杂着主观情绪和片面的信息,很容易对大众造成误导,影响舆论。这也就是网民们通常所说的“带节奏”。

2.缺失人文关怀

前段时间,甘肃女护士含泪被剃光头的图片和视频引发网民争议。“剃光头”“孕期、哺乳期争着去前线”“生理期坚持不下去休息”等报道非但没有激发网民的共鸣,反而引发网民的质疑,甚至反感,大家认为这样的报道是作秀和形式主义。

3.挑战常识

近日,一篇名为《孩子出生不到20天,他却主动申请投入抗疫一线……》的报道中提及“出生不到20天的孩子说话”,引发网友误解。虽然随后媒体向公众致歉,说明是由于编辑因工作仓促出错,在整合材料时将其中两个事件混淆,造成了文中“出生不到20天的双胞胎儿子说话”的错误,但网民并不买账,而是给予“拜托媒体长点心”“开局一张图,结局全靠编”等诸多调侃。

另有媒体报道,“某护士周某离开2014年就卧床在家的植物人丈夫,奔赴一线,而丈夫则好像知道妻子在做着一件伟大的事情,只要一有人提起她,就会露出笑容。”这也被网民诟病“请照顾一下人民群众的智商”。类似“低级红”事件,一次便可酿成舆论风暴,“编审环节不严谨”这样的理由显然不能服众,媒体的公信力也无疑将会受损。

4.过度渲染

钟南山院士团队在武汉负责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张挪富2月11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前期确实有医务人员感染的情况,但感染的阶段已经过去了。目前从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的防护措施来看,严格按照要求操作,感染的风险已经非常小了。他希望舆论不要过度放大这个问题,否则会对前来支援的医务人员身心都造成不良影响。

从张院长的这番话我们不难看出,媒体存在对某些新闻事件的过度渲染报道现象。而对同类事件的过度渲染,不仅会使整个社会陷入一种恐慌,加剧社会的不安全感,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连锁反应,使这类新闻事件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媒体的过度渲染不仅会造成公众的认知偏差,还会给相关部门带来舆论压力。

5.过度相信“权威机构”

新媒体快速发展带来的3大挑战

伴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传播过程被赋予了即时性和交互性,传统媒体的生产和传播不断受到冲击,对新闻伦理也形成新的挑战。

流量和眼球经济使新闻生产的标准和底线受到冲击

流量至上、眼球经济、平台效应……是否有足够多的流量,成为数字媒体经济是否成功、能否变现的关键。追逐流量无可厚非,过分地追逐爆款,重营销轻内容,导致低俗内容泛滥,粗制滥造横行。更有甚者,为吸引眼球不择手段,越过法律和道德的边界,扰乱了市场环境。

新闻内容制作求快使新闻质量把关门槛变低

自媒体平台使“全民记者”“人人都有麦克风”成为现实,其内容包罗万象,质量参差不齐。传统媒体传播中的把关人角色不断被弱化,新的把关主体大量出现。他们并不是传统意义上接受过专业教育的“把关人”,缺乏新媒体环境下所需要的更高的媒介素养,也难以对生产的内容进行比较正确、准确的把握。

新技术手段引发人们对个人隐私、内容版权、网络安全等问题的极大担忧

新闻伦理失范乱象怎么治?

治理网络伦理失范乱象,还需多管齐下、多方努力。

生产者:把好编辑关

作为网络信息内容的生产者,不管是新闻记者,还是微博大V、微信公众号运营者,都需要率先承担责任,规范自身行为,把好内容生产、审核的第一道关口,保证所发布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服务平台:把好管理关

当前的互联网是一个以平台为基础的生态环境,我们强调平台社会、平台治理。平台应当履行网络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把好审核关。

使用者:把好信息识别关

作为网络信息内容的使用者,网民要把好信息识别关,做到“三看”:一看信息来源,二看平台公信力,三看信息是否准确。对嫁接图片、偷换概念者保持质疑,对断章取义、捏造数据者保持斥责,对极度煽情、带节奏者保持理性。

(责编:刘淼)

✿本文 作者:高文娟,作者单位:云南省委网信办。

✿投稿 wangluocb@vip.sina.com

✿征订 《网络传播》杂志邮发代号:80-19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孕妇伦理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