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心明凹(婴儿眉心凹陷)婴儿心明凹(婴儿眉心凹陷)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婴儿心明凹(婴儿眉心凹陷)

婴儿心明凹(婴儿眉心凹陷)

在陕西丝绸之路的要冲上,有一座修建于贞观年间的石窟,这座石窟规模宏大,依山而建,主佛高度超过20米,周边分布有一百多个大小不等的石窟,很多石窟是佛像与题刻并列,可以说是充满了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据说李白当年失意离开长安时,曾在此大佛前大彻大悟,写下诗句,留下墨宝。

李白像


可就是这样一座显眼而大气的石窟,自古被称作“关中第一奇观”,史书上却没有任何记载,历史上它的名字也从最初的“应福思”“庆寿寺”等慢慢被人淡忘。因为金元时期佛教与北方双双衰落,导致该寺不再拥有一个相对文雅的名号,而直接以窟内一尊高达20米的大佛为名。

为什么这么宏大的石窟却没有记载,石窟如今什么样?为什么没有记载还能成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带着这些疑问,笔者踏上了陕西彬县的探访之路。

彬县清凉山


彬县,如今称为彬州,由陕西省直辖,咸阳市代管。地处渭北高原西部,泾河中下游,南距咸阳120千米,省会西安150千米。

虽说离西安的距离不算远,但据说开起车来,走山路,经过的弯道特别多,不是很好走。幸亏近几年开通了高铁,才使寻访之路变得稍稍容易些。目前从西安至彬州的火车比较充足,基本上每一两个小时就有一班,50分钟左右就能达到,不过,在从彬州高铁出站后,路不易的特征再次显现出来。

彬州的高铁站建在山上,位置比整个城区要高,这就意味着需要经历爬坡上坎才能坐上高铁,尤其是对于并不宽的路面来讲,乘坐公交爬山更有如体验了一把“温柔过山车”。

到达大佛寺的路需要从高铁站穿越县城,大佛寺在距离县城10公里的地方,路上行人车辆不多,路旁不远处的红砂岩提示我们已经进入黄土高原,峥嵘的场景似乎只能是经历过大事沉淀后才有的气场。

大佛寺

大佛寺依山而建,雄伟壮观,进入寺门即开门见山地展现在眼前,那种扑面而来的高大,似乎只有敦煌九层楼才有那样的感觉,不过,九层楼前的路面不如大佛寺开阔,因此,大佛寺与周边环境相携而行的氛围要更大气一些。

古代自长安出发,无论是要去往河西走廊及其以西的辽阔西域,还是要去往河套平原及其以北的广大草原,被唤作“泾川”的泾河河谷和被唤作“汧水”的千河河谷,一同组成了关中与西北交通的必由之路。在泾川干道沿线,分布着一系列唐代通向西北地区的重要城市,而彬州成为打开泾河流域这个河流城市群的“瓶塞”,地理位置相当重要。

大佛寺造像绵延错落在400米长的奇峭崖壁上,有大小石窟130多孔,造像1980多尊,历代题刻170多幅。分为五个部分,即大佛窟、千佛洞、罗汉洞、丈八佛窟和修行窟。远远望去,一派古香古色的佛国气象。大佛窟是全寺规模最大的洞窟,窟内平面近似半圆形,有70龛1001尊造像。

明镜台


从寺门进入后,先看到世界文化遗产影壁石,两旁是关于大佛寺的文化展览,前方一百多米处,就是雄伟的大佛寺石窟群,居中的就是雄伟的大佛窟。从相对陡峭的侧梯走上二层,我们随导游欣赏了3个最具有代表性的洞窟。

首先是居于大佛东侧的“千佛洞”,千佛洞是一座中心柱式洞窟,共有造像696尊,充分显示了唐代佛教艺术辉煌时期的典型特征:坦显鼓胸、暴露腹部、宽跨细腰、身躯丰满、比例适度,且整个身姿表现出动感极强的大S型,如歌似舞、婀娜妩媚,是唐代积极向上、极少束缚、自由开放精神再佛教艺术中的表现。

千佛洞


随后,开始欣赏本次旅程的“重头戏”——明镜台内的大佛。明镜台修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砖木结构楼阁,是在唐代木结构护楼被毁的基础上重建的。共五层,高35.44米,东西宽82.78米。第一层门楣上刻“觉路”二字。第二层砌筑三个拱形门洞,正中门洞上刻“明镜台”三个字,3个门洞与大佛洞相通。三层以上为木构建筑,顶部为六角的攒尖式。台上建有阁楼,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大有鲲鹏展翅之势。

相传,李白从觉路匾额之下的门里头进去,参拜完大佛对人世间的世俗大彻大悟,曾经留下了《登新平楼》:

去国登兹楼,怀归伤暮秋。
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
秦云起岭树,胡雁飞沙洲。
苍苍几万里,目极令人愁。

因此,老百姓流传,觉路两个字是李白亲笔题写。

觉路


从中洞望向大佛,有一种深邃而光明的感觉,中洞约十米深,两旁的隧道感和金色的佛像对比强烈,视觉效果直击佛眼,佛眼直视人心,心灵的震撼瞬间袭来。难怪大佛窟前的匾额为“明镜台”。仔细看,此处“明镜台”三个字的书写与众不同,此处不是日月组成的明,而是目月组成的明,据导游介绍,这是代表站在与大佛视野平行的明镜台上看待世界万物,就会心明如镜,眼睛明亮。

向外远眺之后,虔诚走向洞口,洞天福地般的开阔感让人惊诧,往上看,佛头和背光连同顶部还有十几米,往下看则是一个佛国世界,崖壁上刻有不同形象的千佛,与大佛两手边高达17米的观音和大势至菩萨相映生辉,活灵活现。

大佛窟


如果说,大佛是代表了男性的阳刚,两位菩萨则是代表了女性的阴柔,那种唐人敦实、厚重、温和的感觉在几位主尊像前特别明显。静静趴在明镜台的围栏上,细细观摩菩萨的眼睛,那种慈悲、懂的的情感穿透人心,让人感觉温暖、踏实…

以往一三层没有关闭时,可以从明镜台三层不同的角度欣赏佛像,可以看到三种不同的表情:

一、 楼阁上往下俯瞰大佛,大佛的眼睛居然充满了愠色;

大佛愠色


二、 拾级而下,走到与大佛同一高度的明镜台中洞,平视大佛,也就是现在能够看到的角度,大佛的眼神已有愠怒转为肃然。

大佛肃然


三、 走下明镜台,心生敬意,仰视大佛,才会看到大佛眼里的温和和慈悲。

大佛慈悲


我常想,古人说“高处不胜寒”,高处的大佛俯瞰众生时,是不是为众生沉沦苦海不得出离、愚痴颠倒而愠怒;平视时,大佛开始用智慧观察如何普度众生;众生仰视时,大佛就用慈悲心开始度化。一件艺术品,三个角度,三个眼神,三种深意,古人以小见大,寓教于物的艺术品格让人心生敬意。

大佛窟的西侧,是西阁造像窟,窟高1.83米,宽3.65米,是罗汉洞作为中心柱窟废弃后最先在这里开凿出来的,造像分上下两部分。上部设有一较扁的倒凹字形坛床,在坛床上雕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共5尊像。下部造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佛呈倚坐之姿,双腿下部略内收,足下各踏一朵仰莲花。西壁上方有唐开成元年(836)乡贡进士张居简撰写的《应福寺西阁功德记》石刻书铭文题记。

在明镜台西侧约300米处,还有一座丈八佛窟,是北周时期开凿的大像窟。窟内有依山雕刻的一佛二菩萨立像。主佛高8.2米,面部丰圆,右手施无畏印,左臂弯曲,身披通肩式袈裟。两边的胁侍菩萨身高6米,头戴花冠,上身袒露,下身着裙,饰有项圈璎珞,既显丰腴,又具窈窕之态。造像肃穆庄重,俊美优雅。

丈八佛窟


可以看出,丈八窟已经很多年没有维修了,从侧面的小门进入后,可与造像近距离接触,外层的彩绘已经剥落,一些地方里面的岩石泥灰显露出来,尽管有些残破,但残破与存在部分的相对比,越能让人向往全新时的美好,感慨时光的刻刀,终能将一切化为无形。

关于丈八佛,彬县群众有个顺口溜:“邵州有个大佛寺,把天顶得咯吱吱。”并流传“丈八佛见大佛”的故事。相传大佛的名声远扬,传到了甘肃泾川县丈八佛的耳朵里,他很不服气,要与彬县大佛比试比试。丈八佛一见大佛,果然名不虚传,自己矮了多半截,只好甘拜下风。大佛请他参观了各处洞窟,还让他品尝当地的名产。丈八佛决心做大佛的侍从。以后便在石窟西边的“应福寺”坐禅,为了表示对佛的尊敬,丈八佛一直站着,直到如今。

在明镜台和丈八佛窟的两侧,还有一些洞窟,有的是造像毁坏后,后人将泥塑神像搬入供朝拜,如关帝庙、感应仙姑,也有一些造像细微处已风化模糊不清,但神韵依旧清晰,连同大佛寺碑廊,共同诉说着大佛寺石窟的千年演化史。

2014年,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彬州大佛寺名列其中。官方这样表述:“中原文化鼎盛时期唐代都城长安附近的重要佛教石窟寺,体现了石刻大佛艺术自西域东传及在关中地区的流行,展现了佛教在东西向交互传播过程中的中国化的成果。”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婴儿心明凹(婴儿眉心凹陷)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