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引起的低热叫什么热(一般低热是什么引起的)外伤引起的低热叫什么热(一般低热是什么引起的)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外伤引起的低热叫什么热(一般低热是什么引起的)

外伤引起的低热叫什么热(一般低热是什么引起的)

内伤发热

一、概述

1.内伤发热的定义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临床上多表现为低热,但有时可以是高热。此外,有的患者仅自觉发热或五心烦热,而体温并不升高者,亦属内伤发热的范围。

2.内伤发热的源流早在《内经》即有关于内伤发热的记载,其中对阴虚发热的论述较详。《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以小建中汤治疗手足烦热,可谓是后世甘温除热法的先声。李东垣对气虚发热的辨证及治疗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以其所拟定的补中益气汤作为治疗的主要方剂,使甘温除热的法具体化。李氏在《内外伤辨惑论》里,对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的鉴别作了详细的论述。朱丹溪对阴虚发热有较多的论述,强调保养阴精的重要性。(景岳全书·寒热)对内伤发热的病因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张景岳对阳虚发热的认识,足以补前人之所未及。明·秦景明《症因脉治·内伤发热》最先明确提出“内伤发热”这一病证名称。

3.甘温除热法的含义及应用此法适用于多种原因造成脾胃损伤,元气下陷,导致肝肾的相火离位,上乘于脾胃,干扰于心包,阴火盛则元气虚,脾胃更弱之证。体现了升阳补气以退热的治本法则。临床上对气虚引发的内伤发热,应用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类中药治疗,效果确切,应用十分广泛。

4.《医学心悟·火字解》对贼火和子火的论述把外感之火称为贼火,把内生之火称为子火(内火),并提出治疗子火的重要大法,即:达,木郁达之,逍遥丸之类是也;滋,所谓壮火之主,以制阳光,六味丸之类是也;温,所谓劳则温之,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之类是也;引,所谓导龙人海,引火归原,八味汤之类是也。

5.主要相关西医疾病的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1)颧部红斑;(2)盘状红斑;(3)光过敏;(4)口腔溃疡;(5)关节炎;(6)浆膜炎;(7)肾脏病变;(8)神经系统病变;(9)血液系统异常;(10)免疫学异常;(11)抗核抗体阳性。

二、病因病机

1.内伤发热的病因(1)久病体虚由于久病或原本体虚,失于调理,以致于机体的气、血、阴、阳失衡而引起发热。或寒症日久,或久病气虚,气损及阳,脾肾阳气亏虚,虚阳外浮,导致阳虚发热。(2)饮食劳倦由于饮食失调,劳倦过度,使脾胃受损,水谷精气不充,以致中气不是,阴火内生,或脾虚不能化生阴血,而引起发热。若脾胃受损,运化失职,以致痰湿内生,郁而化热,进而引起湿郁发热。(3)情志失调。情志抑郁,肝气不能调达,气郁化火,或恼怒过度,·肝火内盛,导致气郁发热。(4)外伤出血外伤以及出血等原因导致发热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外伤以及出血使血循不畅,瘀血阻滞经络,气血壅遏不通,因而引起瘀血发热。二是外伤以及血证时出血过多,或慢性长期失血,以致阴血不足,无以敛阳而引起血虚发热。

2.内伤发热的病机要点及转化内伤发热的共同病机是气血阴精亏虚,脏腑功能失调。以气郁、血瘀所致的发热属实,气虚、血虚、阴虚所致者属虚。部分患者,可由两种病机同时引起发热,如气郁血瘀、气阴两虚、气血两虚等。 本病病机复杂,可由一种也可由多种病因同时引起发热,初期实证居多,久病往往由实转虚,由轻转重,其中以瘀血病久,损及气、血、阴、阳,分别兼见气、血、阴、阳虚,而成为虚实夹杂之证的情况多见。

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1.内伤发热的诊断要点(1)内伤发热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表现为高热者较少。不恶寒或虽有怯冷,但得衣被则温,常兼见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等症。(2)一般有气、血、阴、阳亏虚或气郁、血瘀、湿阻的病史,或有反复发热史。(3)无感受外邪所致的头身疼痛、鼻塞、流涕、脉浮等症。

2.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的鉴别(1)病史及起病特点

内伤发热由内因引起,起病徐缓,一般病程较长或有反复发作的病史。而外感发热由感受外邪所致,起病较急,病程较短。(2)临床表现内伤发热表现为低热者较多,或仅自觉发热。其热时作时止,或发无定时,且多感手足心热,大多发热而不恶寒,或虽感怯冷,但得衣被则减,通常伴有头晕、神倦、自汗盗汗、脉弱无力等症。而外感发热则多表现为高热,外邪不除则发热不退。发热初期常伴恶寒,其寒虽得衣被而不减,常兼见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表证。

四、辨证论治

1.内伤发热的辨证要点(1)辨证候虚实应依据病史、症状、脉象等辨明证候的虚实,这对治疗与原则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由气郁、血瘀、痰湿所致的内伤发热属实;由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所致的内伤发热属虚。若邪实伤正及因虚致实,表现虚实夹杂证候者,应分析其主次。(2)辨病情轻重病程长久,热势亢盛,持续发热或反复发作,经治不愈,胃气衰败,正气虚甚,兼夹证多,均为病情较重的表现。反之则病情较轻,若内脏无实质性病变,仅属一般体虚所致者,病情亦轻。

2.内伤发热的治疗原侧实火宜泻,虚火宜补。并应根据证候、病机的不同而分别采用有针对性的法。属实者,宜以解郁、活血、除湿为主,适当配伍清热。属虚者,则应益气、养血、滋阴、温阳为主。对虚实夹杂者,则宜兼顾之,切不可一见发热,便用发散解表及苦寒泻火之剂。内伤发热若发散则易耗气伤津,苦寒则易伤败脾胃而化燥伤阴,反使病情缠绵或加重。

3.内伤发热的分证论治

(1)阴虚发热[症]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不欲近衣,手足心发热,或骨蒸潮热,心烦,少寐,多梦,颧红,盗汗,口干,咽燥,大便于结,尿少色黄,舌质干红或有裂纹,无苔或少苔,脉细数。[法]滋阴清热。[方]清骨散加减。常用药:银柴胡、知母、胡黄连、地骨皮、青蒿、秦艽、鳖甲等。

(2)血虚发热[症]发热多为低热,头晕眼花,身倦乏力,心悸不宁,面白少华,唇甲色淡,舌质淡,脉细弱。[法]益气养血。[方]归脾汤加减。常用药:人参、白术、茯苓、当归、龙眼肉、酸枣仁、牡蛎、木香、黄芪等。

(3)气虚发热[症]发热常在劳累后发生或加剧,热势或高或低,头晕乏力,气短懒言,自汗,易于感冒,食少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法]益气健脾,甘温除热。[方]补中益气汤加减。常用药:党参、白术、陈皮、当归、甘草、升麻、柴胡、黄芪等。

(4)阳虚发热[症]发热而欲近衣,形寒怯冷,四肢不温,少气懒言,头晕嗜卧,腰膝酸软,纳少便溏,面色咣白,,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细无力。[法]温补阳气,引火归原。[方]金匮肾气丸加减。常用药:附子、桂枝、山茱萸、地黄、山药、茯苓、丹皮。

(5)气郁发热[症]发热多为低热或潮热,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精神抑郁,或烦躁易怒,胸胁胀闷,喜叹息,口苦而干,食纳减少,舌红,苔黄,脉弦数。[法]疏肝理气,解郁泻热。[方]丹栀逍遥散加减。常用药:丹皮、栀子、柴胡、薄荷、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等。

(6)痰湿郁热[症]低热,午后热甚,心内烦热,胸脘痞闷,不思饮食,呕恶,大便稀溏或黏滞不爽。舌苔白腻域贾腻,脉濡数。[法]燥湿化痰,清热和中。[方]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加减。常用药:半夏、厚朴、枳实、陈皮、茯苓、通草、竹叶、黄连等。

(7)血瘀发热[症]午后或夜晚发热,或自觉身热,口干咽燥而不欲饮,躯干或四肢有固定痛处或肿块,甚或肌肤甲错,面色萎黄或暗黑,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法]活血化瘀。[方]血府逐瘀汤加减。常用药:当归、川芎、赤芍、地黄、桃仁、红花、牛膝、柴胡、枳实、桔梗等。

4.常见证候治疗的加减变化

(1)阴虚发热:盗汗较甚可去青蒿加牡蛎、浮小麦、糯稻根固表敛汗;阴虚较重者加玄参、生地、制首乌滋养阴精;失眠者加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养心安神。

(2)血虚发热:血虚较甚加熟地、枸杞子、制首乌补益精血;发热较甚者,加银柴胡、白薇清退虚热;由慢性失血所致的血虚,若仍有少许出血,可酌加三七粉、仙鹤草、茜草、棕榈炭等止血。

(3)气虚发热:自汗较多加牡蛎、浮小麦、糯稻根固表敛汗;时冷时热,汗出恶风者加桂枝、芍药调和营卫;脾虚夹湿,而见胸闷脘痞,舌苔白腻者,加苍术、厚朴、茯苓健脾燥湿。

(4)痰湿郁热:呕恶甚加竹茹、藿香、白蔻仁和胃泻浊;胸闷,苔腻加郁金、佩兰芳香化湿;湿热阻滞少阳枢机,症见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呕逆者加青蒿、黄芩清解少阳。

(5)血瘀发热:发热甚加秦艽、白薇、丹皮清热凉血;肢体肿痛者加丹参、郁金、延胡索活血消肿定痛。

五、调护内伤发热的调护措施:恰当的调摄护理对促进内伤发热的好转、治愈具有积极的意义。内伤发热患者应注意休息,发热体温高者应卧床。部分长期低热患者,在体力许可的情况下,可作适当的户外活动。要保持乐观情绪,饮食要进清淡、富有营养而又易于消化之品。应注意不要汗出当风,注意保暖、避风、防止感受外邪。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外伤引起的低热叫什么热(一般低热是什么引起的)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