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齿间隙左宽右窄会引起头疼吗(寰齿间隙左窄右宽头昏)寰齿间隙左宽右窄会引起头疼吗(寰齿间隙左窄右宽头昏)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寰齿间隙左宽右窄会引起头疼吗(寰齿间隙左窄右宽头昏)

寰齿间隙左宽右窄会引起头疼吗(寰齿间隙左窄右宽头昏)


视频加载中...


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介绍

韦贵康教授是国医大师、佛山正骨骨科医院名誉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全国高等中医院校骨伤科研究会资深会长,世界手法医学联合会主席,世界中医骨伤科联合会资深主席,香港中医骨伤学院院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奖终评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项目评审专家等。韦贵康教授是贵康国际中医研究院名誉院长、首席专家。

由我院名誉院长,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主审,骨伤科国家二级教授陈小刚、韦贵康之子韦坚主编的《韦氏骨伤手法集成》发行以来,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该书收集整理韦贵康教授韦氏骨伤手法技术,上编介绍韦氏骨伤手法学术思想、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及应用基础;中编详细介绍韦氏常用手法及治疗经验,包括脊柱整治手法、正骨手法和小儿推拿手法;下编深入介绍韦氏疑难病症手法,包括韦氏奇穴奇术、经筋手法、阴阳五行手法等。每章列有手法治疗常见病症的临床应用、操作步骤等。描述准确详尽,图表直观易学,是一本鲜明韦氏特色、实用全面、指导性强、不可多得的骨伤手法专业参考书,适用骨伤、整脊、康复、推拿、痛症、保健等方面专业人士及医学师生、医学爱好者研习之用。

今天带来下篇:疑难病症手法

第一章——韦氏奇穴奇术(下)。

第一章 韦氏奇穴奇术(下)

▶下篇第一章 韦氏奇穴奇术(上)——我院名誉院长,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的《韦氏骨伤手法集成》连载⑦

▶下篇第一章 韦氏奇穴奇术(中)——我院名誉院长,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的《韦氏骨伤手法集成》连载⑧

九、口干、口腔溃疡

口干是指口腔唾液分泌不足所引起的口腔黏膜、唇舌干燥症状,口干是临床较常见的症状之一,由多种因素引起,在中老年女性较为多见。口腔溃疡是机械性损伤、外源性病菌感染或者自发性口腔黏膜溃疡性损伤的病症。口干、口腔溃疡可发生于多种疾病当中,如干燥综合征、糖尿病、恶性贫血、哮喘、口腔疾病、念珠菌感染、癌症的放化疗以及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等。

(一)诊断要点

(1)口中津液不足,口唇舌干燥,口腔溃疡创面中心凹陷,灼热疼痛,周围黏膜充血水肿。

(2)皮肤黏膜弹性下降,尿液减少,口腔溃疡周围黏膜充血,局部肿胀,肤温偏高,局部压痛、拒按,健侧胸镜乳突肌、强夹及斜角肌的痉疼痛,耳后、下领淋巴结肿大。

(3)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指数增多,中性粒细胞比例及血沉增高;口腔黏膜涂片可见念珠菌、链球菌等病菌生长。

(4)颅内外检查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

(二)治疗

1.孔上穴

【定位】枕骨大孔上缘。

【方法】采用反射法,患者取端坐位,医者一手扶持头部,另手将拇指尖于孔上穴向头顶方向推按,以患者感觉头顶部“得气”、局部微痛且舒适为度,持续时间为5~10min。注意,操作时用力方向要准确,力度要适中

2.颌下穴

【定位】下颌骨中点下后2cm处

【方法】采用松解法、反射法。患者取端坐位或仰卧位,医者一手扶持患者头部,一手食指置于颌下穴上点揉按2~3s后放松,反复3~5遍,以局部微热舒适为度。注意,操作时用力适度,如令患者做吞咽动作数次,利于睡液分泌,疗效更佳

【作用】通络生津,止渴散瘀

【主治】头胀头晕,口渴口干,眼干鼻燥,失眠多梦

十、牙痛

牙痛是指牙齿因某种原因引起疼痛,属口腔科临床上最常见症状,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牙龈肿痛,遇冷、热、酸、甜等刺激时加剧,这些都与牙齿及牙龈本身的疾病有关,但有些牙痛并非由牙齿或口腔本身病变所引起,而是由颈部疾病使颈丛神经受刺激所致,故又称为颈推性牙痛。

(一)诊断要点

(1)牙痛为主要表现症状,主要为题颌关节部位及牙齿周围疼痛,张嘴或吃东西的时候或受寒、热、酸冷刺激则疼痛加剧,可伴有一侧的颈部、后枕部疼痛,严重者还可出现耳鸣、耳堵塞感。

(2)局部检查除患侧颞下颌关节周围压痛、开口受限或患侧牙周压痛外,于患侧第1颈性横突和第2颈推关节突关节处,可触及肌紧张、压痛。颈椎间孔压缩试验呈阴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呈阴性。

(3)X射线检查正位片可见两侧钩椎关节间隙不对称,关节致密、增生,明显骨赘以及椎间隙狭窄,寰枢间沟及寰齿间隙左右不等宽。侧位片可见颈生理曲度变直或反张,椎间隙变窄,呈双突征,或椎间孔改变以及韧带钙化等。

(二)治疗

1.手背外穴(区)

【定位】手部背侧第4至第5掌骨之间的中点。

【方法】采用反射法。患者取端坐位或仰卧位,医者用拇指置于穴位上,向上30°稍用力,以患者能忍受且手法后舒适为宜,反复操作3~5遍。注意操作时寻找最痛点进行手法,止痛效果更佳

【作用】祛瘀止痛,舒筋通络。

【主治】痛症,特别是头痛、颈痛、牙痛、肩痛、心悸、尿少。

2.足背外穴(区)

【定位】多在足背外穴(区)侧第4至第5跖骨之间的中点

【方法】采用反射法。患者取端坐位或仰卧位,医者将拇指置于穴位上,向上30°稍用力,以患者能忍受且手法后感到舒适为宜,反复操作3-5遍。注意手法由轻到重,适度而止。

十一、胸闷胸痛

胸闷不适、胸背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病症。病因复杂多样,根据其发病的起源,其病因一般可分为五大类:胸壁病变、胸腔脏器病变、脊柱节段性病变、肩关节和周围组织疾病的牵涉、腹腔脏器疾病。本节主要论述由脊柱节段性病变所引起的胸痛。

(一)诊断要点

(1)出现胸闷、胸痛,痛点固定。

(2)胸椎活动受限或处于特殊姿势(如含胸姿势),疼痛区相应部位的肋间神经的胸椎棘突偏歪(指下可有钝厚感、饱满感或隆凸感),棘突压痛、叩击痛,椎旁可触及肌紧张、压痛或病理阳性反应物(硬结、肌痉挛的条索状物、摩擦音等)。颈椎第1~6横突不对称,尤其是下颈段棘突偏歪、压痛、活动受限。

(3)X射线检查时,胸椎骨、关节损伤患者,其相应椎体可见骨赘形成或楔形样改变、棘突偏歪以及胸椎力线改变;颈椎相应椎体可见双边征、椎体失稳或椎间孔变形狭窄。

(二)治疗

1.上胸穴

【定位】第3胸椎棘突旁开2~3cm。

【方法】采用松解法、反射法、叩击法。患者取端坐位或俯卧位,医者用拇指指端置于上胸穴上,从轻到重按压,以患者胸部“得气”舒适为度。注意,操作时用力适度,方向与躯干垂直。

2.中胸穴

【定位】第7胸椎棘突旁开2~3cm

【方法】采用松解法、反射法。患者取端坐位或俯卧位,医者用拇指指端置于中胸穴上,由轻到重按压,以患者胸部“得气”舒适为度。注意事项同“上胸穴”。

3.下胸穴

【定位】第10胸椎棘突旁开2~3cm

【方法】采用松解法、反射法。患者取端坐位或俯卧位,医者用拇指指端置于下胸穴上,由轻到重按压,以患者胸部“得气”舒适为度。注意事项同“上胸穴”。

4.颈根穴

【定位】颈根部外侧3cm凹陷处内端

【方法】采用松解法、反射法、叩击法。患者取端坐位,以右侧为例,医者左手将患者头部向左侧偏30°,右肘尖置于穴位上,与肩部成90°,由轻到重点按,以患者能忍受为度。注意,操作时用力方向与脊柱平行,效果更佳。

十二、胃脘痛

胃脘痛又称胃痛,胃和十二指肠的疾病(如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是引起胃脘痛的常见原因。但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表明,胸椎关节发生解剖位移后,导致支配的胃、十二指肠的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时,也可引起胃脘痛,故又称之为脊源性胃脘痛。本文论述由脊柱节段性病变所引起的胃脘痛。

(一)诊断要点

(1)患者多有胸背部外伤史或劳损史。

(2)胃脘部痞满、疼痛,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嗳气反酸。

(3)胃脘部可有局限性压痛,胸椎有5~10个棘突偏歪、触痛、叩击痛(有时可出现沿肋间神经行走方向逆向疼痛),椎周肌紧张或有阳性病理物,叩击患椎或阳性病理物,可反射性引起胃院部症状加重或缓解(即舒适感)。

(4)胃镜检查可见胃、十二指肠炎性改变或溃疡样病变。

(5)X射线检查胸椎正侧位片一般无明显的异常改变。个别患者可见胸椎5~9单个或多个椎体骨赘形成。

(6)经消化内科系统治疗效果不佳,症状反复者。

(二)治疗

1.中胸穴

【定位】第7胸椎棘突旁开2~3cm。

【方法】采用松解法、反射法。患者取端坐位或俯卧位,医者用拇指指端置于穴位上,由轻到重按压,以患者胸部“得气”舒适为度。注意事项同“上胸穴”。

【作用】理气通阳,舒肝利胆,散瘀止痛。

【主治】胸痛,胃脘痛,反酸,打呃,胆囊炎,糖尿病

2.下胸穴

【定位】第10胸椎棘突旁开2~3cm。

【方法】采用松解法、反射法。患者取端坐位或俯卧位,医者用拇指指端置于下胸穴上,由轻到重按压,以患者胸部“得气”舒适为度。注意事项同“上胸穴”。

3.腹部联穴

【定位】按胃肠走行方向,呈“S”形、“?”形

【方法】采用理顺法。患者取仰卧位,医者将两手五指重叠,从上至下、从内至外、从右至左轻揉按,呈“S”“?”形反复数次,以患者腹部微热舒适为度

【作用】顺行疏理,解痉通里

【主治】腹胀便秘,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部脂肪过多

十三、胆区痛

胆囊炎是胆区痛的常见原因。一般仅见右上腹胀闷不舒,或餐后右上腹饱胀隐痛、吸气反酸等消化不良的表现。

(一)诊断要点

(1)右上腹胀闷不适或疼痛,绞痛感可向右肩背部放射,多与饱食、高脂饮食、劳累以及精神因素有关。可伴有胸背部酸胀、疼痛不适。

(2)检查为莫菲氏征(+),胸椎棘突位移,指下有钝厚感、隆凸感,以第7、第8胸椎多见,压痛、叩击痛,椎旁肌紧张、压痛。

(3)X射线检查胸椎正、侧位片一般无异常发现,严重者第6-10胸椎有轻度骨赞增生,椎间隙变窄或两侧不等宽等。

(4)B超检查可见胆囊扩大、囊壁增厚、功能状况以及结石大小。

(二)治疗

1.中胸穴

【定位】第7胸椎棘突旁开2~3cm。

【方法】采用松解法、反射法。患者取端坐位或俯卧位,医者用拇指指端置于中胸穴上,由轻到重按压,以患者胸部“得气”舒适为度。注意事项同“上胸穴”。

2.下胸穴

【定位】第10胸椎棘突旁开2~3cm

【方法】采用松解法、反射法。患者取端坐位或俯卧位,医者用拇指指端置于下胸穴,由轻到重按压,以患者胸部“得气”舒适为度。注意事项同“上胸穴”。

3.腹部联穴

【定位】按胃肠走行方向,呈“S”形、“?”形

【方法】采用理顺法。患者取仰卧位,医者将两手五指重叠从上至下,从内至外,从右至左,轻揉按,呈“S”“?”形反复数次,以患者腹部微热舒适为度。

【作用】顺行疏理,解痉通里。

【主治】腹胀便秘,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部脂肪过多

十四、腹胀

腹胀属于中医学“痞满”范畴,由于脾胃功能障碍,致中焦气机阻滞,升降失常从而发生。多有精神因素的原因,常与自主神经、神经递质、胃肠道激素等因素相关。随着对脊柱相关疾病研究的深入,脊柱源性所致的腹胀越来越受到大家重视。

(一)诊断要点

(1)出现上腹饱胀、嗳气吞酸、厌食、食欲不振、腰背酸累、坠胀感以及疼痛、活动受限等不适。

(2)主要是T5~T10棘突偏歪、后突、压痛、叩击痛,椎旁肌紧张、痉挛、压痛、叩击痛。腹部听诊肠鸣音正常。

(3)X射线检查胸椎正、侧位片可无阳性改变,或见胸椎退变,椎间隙变形狭窄,不对称改变,等等。

(4)胃肠电图检查提示有胃肠动力减弱、蠕动变慢、排空延迟等现象

(二)治疗

1.中胸穴

【定位】第7胸椎棘突旁开2~3cm

【方法】采用松解法、反射法。患者取端坐位或俯卧位,医者用拇指指端置于中胸穴,由轻到重按压,以患者胸部“得气”舒适为度。注意事项同“上胸穴”。

2.下胸穴

【定位】第10胸椎棘突旁开2~3cm

【方法】采用松解法、反射法。患者取端坐位或俯卧位,医者用拇指指端置于下胸穴上,由轻到重按压,以患者胸部“得气”舒适为度。注意事项同“上胸穴”。

3.腹部联穴

【定位】按胃肠走行方向,呈“S”形、“?”形

【方法】采用理顺法。患者取仰卧位,医者将两手五指重叠从上至下、从内至外、从右至左轻揉按,呈“S”形、“?”形反复数次,以患者腹部微热舒适为度。

【作用】顺行疏理,解痉通里

【主治】腹胀便秘,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部脂防过多

4.上腰穴

【定位】第2、第3腰椎棘突间旁开2-3cm

【方法】采用松解法、反射法。患者取俯卧位,医者用拇指或手掌根或半握拳置于上腰穴上,从轻到重按压或揉,反复操作,以局部微热舒适为度。注意用力要重些,使力透筋肌

十五、排尿异常

排尿异常包括尿频、尿急、尿痛和尿意不尽等尿路刺激症状多见于泌尿系统疾病,亦可由脊柱病变所引起。脊柱源性排尿异常,多表现为尿频和尿急。尿频是指排尿次数明显增多(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后者常伴尿急、尿痛);尿急是指尿意一来即须立即排尿的症状,因治疗不得当,使病情迁延,给患者身心带来很大的不良影响。

(一)诊断要点

(1)尿频、尿急症状的发生或加重,多与患者脊柱损伤相关伴有头痛、头晕、乏力等神经衰弱症状,以及腰骶部、会阴区、大腿内侧不适感觉。

(2)颈部活动受限,颈肌紧张,颈椎棘突或椎旁压痛。腰背肌紧张,腰椎生理曲度改变,腰椎棘突单个或多个偏歪,棘上韧带肿胀或剥离。压痛点可在棘突嵴,或在患椎棘突旁半横指处(相当于后关节在体表的投影位置),伴有或不伴有下肢放射痛。若棘突间隙压痛,是合并棘间韧带损伤,单纯腰椎后关节紊乱无此压痛。触诊患侧后上棘或下棘下缘位置较健者偏下者,为骶髂关节后错位,反之为前错位。触诊患者髂前上棘,位置较健侧偏下者(与 脐连线延长)为前错位,反之为后错位。触诊腰骶关节隆起为骶椎后错位(仰头),凹陷为前错位(点头)。双下肢不等长,双足呈阳脚。

(3)X射线检查见开口位片环椎双侧的侧块不对称,环齿侧间隙及寰枢关节间隙左右不对称。侧位片寰椎后结节呈仰、倾式或转式错位。病程较长或慢性患者,腰椎前缘可出现骨质增生等X射线特征。属椎体后移(假性滑脱者),椎体后缘连线中断,患椎后移;反之,患椎前移为前滑脱。腰椎斜位片可辨别直性滑脱或假性滑脱。骨盆平片显示患侧骶髂关节密度增高,两侧关节间隙宽窄不两侧髂嵴最高点连线与坐骨结节线不相互平行,与经腹第5腰權中点、骶骨中轴、耻骨联合面的连线不相垂直。腰椎侧弯或棘突偏正,骶骨“点头”或“仰头”,骨盆矢状位片显示两耻骨支不对称。

(4)各项理化检查排除泌尿系统及其周围组织器官的炎症、结石、结核、肿瘤以及泌尿器官的器质性疾病。

(二)治疗

1.上腰穴

【定位】第2、第3腰椎棘突间旁开2~3cm。

【方法】采用松解法、反射法。患者取俯卧位,医者用拇指或手掌根或半握拳置于穴位上,从轻到重按压或揉擦,反复操作,以局部微热舒适为度。注意用力要重些,使力透筋肌。

2.下腰穴

【定位】第4、第5腰椎棘突间旁开2-3cm

【方法】采用松解法、反射法。患者取俯卧位,医者用拇指或手掌根或半握拳置于下腰六 从轻到重按压或揉,反复操作,或将下肢提抬松解,以局部微热舒适为度。注意事项同 “上腰穴|”。

【定位】臀部中央,相当于髂前上棘与骶尾关节连线中点外。

3.臂中穴

【方法】采用松解法、反射法。患者取俯卧位,医者用拇指或肘尖置于臂中上,从轻到重点按,反复操作,用力较大,以患者能忍受,局部微热为度。注意手法力达深部。

4.足背外穴(区)

【定位】多在足背外穴(区)侧第4至第5跖骨之间的中点。

【方法】采用反射法。患者取端坐位或仰卧位,医者用拇指置于足背外穴上,向上30°稍用力,以患者能忍受且手法后舒适为宜,反复操作3~5遍。注意手法由轻到重,适度而止。

十六、便秘

便秘是指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或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的病症,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中。本病病位在肠,但与牌、胃肝、肾的功能失调均有关联。外感寒热之邪、内伤饮食情志、阴阳气血不足等均可使肠腑壅塞或肠失温润,大肠传导不利而产生便秘。与脊柱相关的便秘主要是由于相关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而引起的。

(一)诊断要点

(1)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或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伴下腹部胀闷不适或深压痛,腰骶部隐痛、胀痛,下肢酸软、麻胀和冷,食欲不振、恶心、口苦、头晕,全身酸痛、乏力,精神萎摩,等等。

(2)腹软,无压痛、反跳痛,有时可在左下腹触及无痛性条索状肠管样粪块。可见有胸10腰3辣突不同程度的偏移,根旁压痛、叩击痛,以及阳性病理物的出现;骶髂关节有错位,梨状肌有深压痛。化验检查大便常规显示正常。

(3)X射线检查一般无阳性体征,可见胸、腰椎关节紊乱,棘突偏正,甚至脊柱力线改变(侧弯),棘突间距异常,等等。

(4)肠电图检查显示波幅低、频率慢。

(5)大便常规、结肠镜镜检、钡餐灌肠未见明显异常。

(二)治疗

1.上腰穴

【定位】第2、第3腰椎棘突间旁开2~3cm

【方法】采用松解法、反射法。患者取俯卧位,医者用拇指或手掌根或半握拳置于上腰穴上,从轻到重按压或揉攘,反复操作,以局部微热舒适为度。注意用力要重些,使力透筋肌。

2.下腰穴

【定位】第4、第5腰椎棘突间旁开2~3cm。

【方法】采用松解法、反射法。患者取俯卧位,医者用拇指或手掌根或半握拳置于下腰穴上,从轻到重按压或揉擦,反复操作或将下肢提抬松解,以局部微热舒适为度。注意事项同“上腰穴”

【作用】祛瘀行气,健肾通督,舒筋通络。

【主治】下腰胀痛或腰腿痛,下肢麻痛,腹痛,大小便异常。

3.腹部联穴

【定位】按胃肠走行方向,呈“S”形、“?”形

【方法】采用理顺法。患者取仰卧位,医者将两手五指重叠,从上至下、从内至外、从右至左轻揉按,呈“S”形、“?”形反复数次,以患者腹部微热舒适为度。

4.下胸穴

【定位】第10胸椎棘突旁开2~3cm

【方法】采用松解法、反射法。患者取端坐位或俯卧位,医者用拇指指端置于下胸上,由轻到重按压,以患者胸部“得气”舒适为度。注意事项同“上胸穴。

十七、肠胃功能紊乱症

本病是以腹痛、腹泻、便秘或便秘腹泻交替出现,并伴有自神经功能素乱的一种慢性功能性肠道病变。内脏小神经起于第10-第11胸交感节,穿膈肌而终于腹腔节。肠系膜下神经丛分布于结肠及直肠。由于脊柱椎间关节失稳、姿势不良、疲劳过度、受寒冷或失眠烦躁等致胸椎错位,因而损害并刺激胸交感神经,使交感神经兴奋或受压迫使交感神经抑制而发病。

从生理病理方面分析个自主效应器被去除神经后,它将对化学物质的敏感性越来越强称为去神经敏感性。胸椎及腰椎关节错位使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受到严重压迫,神经功能低下,肠壁细胞处于去神经的内脏感觉过敏状态,或许多正常食物或某些刺激性食物显示过敏现象不耐受而致肠功能素乱症状诱发加重(临床表现为副交感神经相对兴奋状态)

(一)诊断要点

(1)症状:

①腹痛、腹部不适:常沿肠管有不适感或腹痛,可发展为纹痛,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以左下腹或下腹多见,也可位于脐周。

②腹泻或不成形便:常于餐后,尤其是早餐后多次排便亦可发生于其他时间,但不发生在夜间。腹泻或不成形便有时与正常便或便秘相交替,粪质量少而黏液量很多,但无脓血。便秘呈现干结、量少,呈羊粪状或细杆状,表面可附黏液。

③其他消化道症状:胃肠胀气和消化不良,上腹胀满,频繁吸气,餐后加重,常伴有口干、口苦等,可有排便不尽感、放屁多、排便窘迫感。

④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焦虑、紧张、失眠、乏力、心悸、手足多汗、血压偏低、头面阵热与头晕等。

⑤腹部多无阳性体征发现。血、尿、粪便检查、培养(至少3次)及潜血试验、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沉、甲状腺功能和血清酶学检查无异常。结肠镜检查:肠管痉挛持续时间长,收缩频繁,肠镜推进困难,肠腔内可见黏膜充血,黏液分泌增多或正常,组织活检正常。结肠功能测定:可行结肠内置管测压或吞下微型传感器和胃肠肌电图等方法测定肠运动功能。

(2)检查。

①体征:盲肠和乙状结肠常可触及,盲肠多呈充气肠管样感觉;乙状结肠常呈索条样痉挛肠管或触及粪块。所触肠管可有轻度压痛,但压痛不固定,持续压追时疼痛消失。部分病人肛门指诊有痛感,且有括约肌张力增高的感觉。

②脊检所见:腰背部肌肉紧张,第9胸椎至第2腰椎棘突偏歪、椎旁压痛,棘上韧带和患椎有关的最长肌、多裂肌附着点有摩擦音。

③X射线检查:胸腰椎间关节排列素乱,左右关节突关节不对称,较重者脊椎侧弯,或辣突左右偏歪,或棘突间距上宽下窄或上窄下宽。

(二)治疗

1.孔上穴

【定位】枕骨大孔上缘。

【方法】采用反射法。患者取端坐位,医者一手扶持头部,另手用拇指尖于孔上穴向头顶方向推按,以患者感头顶部“得气”,局部微痛且舒适为度,持续操作时间为5~10min。注意操作时,用力方向要准确,力度要适中。

2.中胸穴

【定位】第7胸椎棘突旁开2~3cm

【方法】采用松解法、反射法,患者取端坐位或俯卧位,医者用拇指指端置于穴位上,由轻到重按压,以患者胸部“得气”舒适为度。注意事项同“上胸穴”

3.下胸穴

【定位】第10胸椎棘突旁开2~3cm

【方法】采用松解法、反射法。患者取端坐位或俯卧位,医者用拇指指端置于穴位上,由轻到重按压,以患者胸部“得气”舒适为度,注意事项同“上胸

4.腹部联穴

【定位】按胃肠走行方向,呈“S”形、“?”形。

【方法】采用理顺法。患者取仰卧位,医者将两手五指重叠从上至下、从内至外、从右至左轻揉按,呈“S”形、“?”形反复数次,以患者腹部微热舒适为度。

十八、月经失调

月经失调泛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月经改变,主要包括经期与经量的变化,是妇女病中最常见的症状之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器质病变或药物服用不当是导致月经失调的主要原因,而腰骶椎病变所致的盆交感神经丛受刺激(或受压)而使盆腔脏器功能失调亦可造成月经失调,称为脊源性月经失调。本病属于中医学“月经病的范畴。

(一)诊断要点

(1)月经失调超过1年以上并伴有腰部外伤史,腰部疼痛及不同程度的腰部活动受限。

(2)X射线检查见腰骶关节或骶髂关节损伤。

(3)妇科检查排除生殖系统的病理因素或损伤。

(4)B超检查子宫附件无异常

(5)除药物、环境及情绪等因素造成的月经失调。

(6)对月经延期者,按常规用黄体酮、己烯雌酚治疗无效者

(二)治疗

1.臂中穴

【定位】臀部中央,相当于髂前上与据尾关节连线中点外

【方法】采用松解法、反射法。患者取俯卧位,医者用拇指或肘尖置于臀中穴上,从轻到重点按,反复操作,用力较大,以患者能忍受,局部微热为度。注意手法应力达深部。

2.腹部联穴(2线)

【定位】按胃肠走行方向,呈“S”形

【方法】采用理顺法。患者取仰卧位,医者将两手五指重叠,从上至下、从内至外、从右至左轻揉按,呈“S”形、“?”形反复数次,以患者腹部微热舒适为度。

3.手背外穴(区)

【定位】手部背侧第4、第5掌骨之间中点。

【方法】采用反射法。患者取端坐位或仰卧位,医者用拇指置于手背外穴上,向上30°稍用力,以患者能忍受且手法后舒适为宜,反复操作3~5遍。注意,操作时寻找最痛点进行手法,止痛效果。

十九、痛经

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及其前后,出现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低,随月经周期而发,严重者可伴有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顺冷甚至昏,给工作及生活带来影响,目前临床常将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痛经多指生殖器官无明显病变者,故又称功能性痛经,多见于青春期少女、未婚及已婚未育者,此种痛经在正常分娩后疼痛多可缓解或消失;继发性痛经则多因生殖器官有器质性病变所致,与脊柱相关的痛经主要是腰骶椎病变所致的盆 交感神经受刺激所引起的疼痛,在临床上尤以原发性痛经多见。

(一)诊断要点

(1)患者常有外伤史或慢性劳损史。本病一般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就能做出明确诊断。

(2)不适感,疼痛或酸胀,肌肉紧张,有广泛压痛点

(3)X射线检查见脊柱正常生理弯曲有不同程度的变直或反

(二)治疗

1.腹部联穴(2线)

【定位】按胃肠走行方向,呈“S”形、“?”形

【方法】采用理顺法。患者取仰卧位,医者将两手五指重叠从上至下、从内至外、从右至左轻揉按,呈“S”形、“?”形反复数次,以患者腹部微热舒适为度。

2.臀中穴

【定位】臀部中央,相当于髂前上棘与骶尾关节连线中点外

【方法】采用松解法、反射法。患者取俯卧位,医者用拇指或肘尖置于穴位上,从轻到重点按,反复操作,用力较大,以患者能忍受,局部微热为度。注意手法力达深部。

3.手背外穴(区)

【定位】手部背侧第4、第5掌骨之间的中点。

【方法】采用反射法。患者取端坐位或仰卧位,医者用拇指置于手背外穴上,向上30°稍用力,以患者能忍受且手法后舒适为度,反复操作3~5遍。注意操作时寻找最痛点进行手法,止痛效果更佳。

4.足背外穴(区)

【定位】多在足背外穴(区)侧第4至第5跖骨之间的中点。

【方法】采用反射法。患者取端坐位或仰卧位,医者用拇指置于穴位上,向上30°稍用力,以患者能忍受且手法后舒适为宜,反复操作3~5遍。注意手法由轻到重,适度而止。

【作用】祛瘀止痛,舒筋通络。

【主治】痛症,特别是头痛、颈痛、牙痛、肩痛,打呃,心悸。

二十、性功能障碍

性功能障碍在此特指男性勃起功能障碍,亦称为“阳痿”,表现为阴茎痿软不举,或举而不坚,不能持久,等等。造成阳痿的原因众多,但因脊柱力学平衡功能失调所致者称为脊源性性功能障碍,在中医里属“阳痿”范畴。

(一)诊断要点

(1)大部分患者有腰部或胸部外伤史,或慢性劳损病史

(2)好发于中年人,排除精神因素及其他器官疾病,如慢性肾衰、多发性硬化症、甲亢等所造成的阳痿。

(3)表现为性欲减退,阴茎矮而不举,举而不坚,伴随腰背酸痛、头晕、失眠、记忆力减退、心慌、下肢酸累或麻胀不适、怕冷、腰活动及行走均觉不利等症状。

(4)查体可见腰肌紧张度增高,胸椎或腰推棘突偏正并伴有棘上叩痛或椎旁压痛,两侧髂后上棘不等高伴有一侧髂后上棘即痛或压痛,深部按压梨状肌时发现条索样硬结或可伴有明显的压痛

(5)腰椎正侧位片及骨盆平片可见椎间隙模糊、椎体骨质增生等改变

(6)手法治疗后症状有所改善者。

(二)治疗

1.上腰穴

【定位】第2、第3腰椎棘突间旁开2~3cm

【方法】采用松解法、反射法。患者取俯卧位,医者用拇指或手掌根或半握拳置于上腰穴上,从轻到重按压或揉,反复操作,以局部微热舒适为度。注意用力要重些,使力透筋肌。

2.下腰穴

【定位】第4、第5腰椎棘突间旁开2~3cm

【方法】采用松解法、反射法。患者取俯卧位,医者用拇指或手掌根或半握拳置于下腰穴上,从轻到重按压或揉攘,反复操作,或将下肢提抬松解,以局部微热舒适为度。注意事项同“上腰穴”。

3.臀中穴

【定位】臀部中央,相当于髂前上棘与骶尾关节连线中点外

【方法】采用松解法、反射法。患者取俯卧位,医者用拇指或肘尖置于臀中穴上,从轻到重点按,反复操作,用力较大,以患者能忍受、局部微热为度。注意手法力达深部。

二十一、排汗异常

中医认为,汗由津液和血液化生,而津液和血属阴,故有“汗为阴液”的说法。《黄帝内经》指出,“阳加于阴谓之汗”,认为体内阳盛,用盛则热,热之熏蒸阴液则化汗而出。自发性局限性及全身性多汗或少汗为某些器质性疾病,如丘脑、内囊、纹状体或脑干等受到某种损害时可出现排汗异常,偏头痛、脑炎后遗症等亦可出现排汗异常。此外,小脑、延髓、脊髓、神经节、神经干的损伤炎症及交感神经系统的疾病,均可引起全身或局部多汗或少汗,本 节介绍因颈 椎位置发生改 变,牵涉或刺激 一侧交感神经节所引起的多汗或少汗。

(一)诊断要点

(1)症状:一侧肌肉明显紧张,颈部活动度受限,特别是转头时,还伴有明显的疼痛,颈椎棘突偏移、压痛,一侧面部潮红、多汗、心慌,且颈部不适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反复落枕,出汗多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多数病例表现为阵发性局限性多汗,亦有泛发性、全身性,或偏侧性及两侧对称性多汗。汗液分泌量不定,常在皮肤表面结成汗珠。气候炎热、剧烈运动或情感激动时加剧。

(2)检查见颈椎棘突偏歪,偏歪脊旁压痛,或胸椎棘突偏歪或高隆、压痛,项及棘上韧带可有剥离。

(二)治疗

1.颈前穴

【定位】胸锁乳突肌下1/3处前2cm

【方法】采用传导法。患者取端坐体位,以右为例,医者右手扶持头部,使患者头偏右侧30°,左手拇指指腹按于颈前穴上,轻轻斜向下按压,以胸口“得气”舒适为度。注意不宜用暴力。

2.颈侧穴

【定位】下颌角后下3cm,颈侧面中点。

【方法】用拇指指腹于颈侧穴上揉按,从轻到重,方向或斜向上或斜向下,以患者舒适为度。注意操作时,力度适中。如两侧穴同时按压,时间不宜超过15s,以免引起脑缺血性眩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寰齿间隙左宽右窄会引起头疼吗(寰齿间隙左窄右宽头昏)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