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室积液是什么引起的(鼓室积液是怎么引起的)鼓室积液是什么引起的(鼓室积液是怎么引起的)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鼓室积液是什么引起的(鼓室积液是怎么引起的)

鼓室积液是什么引起的(鼓室积液是怎么引起的)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朋友在感冒后几天都会出现耳朵闷、自觉两个耳朵听声音不一致,以及改变头位时会觉得耳朵中有水的现象,这是到底怎么回事呢?

若你同时有以上症状,那你极可能患了急性分泌性中耳炎。

那么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是什么呢?

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个解剖结构——咽鼓管。

咽鼓管

其实咽鼓管就是连接鼻咽和耳朵一个管道,正所谓“七窍相通”。

咽鼓管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调节中耳内外气压。

一般情况下,这个管道是关闭的,只有在吞咽、打哈欠等情况下开放。

因此,在感冒的情况下,如果下鼻甲充血肥大压迫咽鼓管的管口或者分泌物堵塞管口,那么即使吞咽、打哈欠也不能使咽鼓管开放,进而也就不能使气体进入中耳腔,维持中耳腔内外气压的平衡。

在这种情况下,中耳腔内会产生负压,从而导致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反应,出现鼓室积液。

由于声波在空气中传导明显优于在液体中传导,因此患者会感觉到听力下降。

也正是因为中耳有积液,才会出现耳闷、改变头位自觉耳中有水的现象。

其实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是耳鼻喉常见疾病之一,儿童多见。

由于耳痛不明显,儿童主诉不清,在小儿听力受到影响时家长才发现就诊,常常延误诊断和治疗。

分泌性中耳炎可造成儿童的听力损失,影响语言发育,应高度警惕和及时观察治疗。

对于成人单侧病变者,应尽早明确病因,排除鼻咽部及其周围间隙的占位性肿瘤,尽早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一般通过积极的药物治疗部分患者可以治愈。

但仍有部分患者治疗效果不佳,需要行鼓膜穿刺、切开,引流出中耳的积液,甚至行鼓膜置管,也就是在切开鼓膜的情况下放置一个通气管,调节中耳内外的压力,以达到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目的。

温馨提示:

1. 部分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病人的症状可能不明显,发现时已演变为慢性,尤其小孩,往往仅被描述为看电视声音大,小声呼喊无反应等。

2. 分泌性中耳炎除由感冒诱发外,其他可由鼻窦炎、腺样体肥大(见于小孩)、鼻咽癌(见于成人)等疾病导致。

3.行鼓膜置管后通气管一般需要放置3-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期间要保持外耳道清洁、干燥,避免进水,预防感染。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鼓室积液是什么引起的(鼓室积液是怎么引起的)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