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疼痛的邪气(引起疼痛的邪气是)引起疼痛的邪气(引起疼痛的邪气是)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引起疼痛的邪气(引起疼痛的邪气是)

引起疼痛的邪气(引起疼痛的邪气是)

太阴病在伤寒论里篇幅不长,我在这里一并论述,太阴病主要就是论述脾之病,太阴病也有外感,称之为太阴中风,用桂枝汤。太阴有中寒吗?这里没有写,我们平时见到都是阳明中寒,用吴茱萸汤。太阴本病,是脾阳气不足,寒湿中阻。和肺没有啥关系。为什么在仲景的六经辨证里,都是足三阴三阳,对于手三阴三阳涉及这是我一直想不通的事情,重新温习伤寒论,已经过半了,还是没有答案。哪位先生能不吝赐教啊。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太阴的主证是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都是在脾胃,阳气不足而运化不能,所以有这些症状,所以这种腹满是痞满,虚证而满,虽然腹满,大便反倒多,这就和肠燥便秘引起的腹满相鉴别。如果因为腹满腹痛呕用泻法,就会导致阳气更虚,所以胸下结硬,导致寒凝腹中。太阴病用理中丸治疗为佳。人参干姜是比较单纯用于脾胃阳虚的药物。

274.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275.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276.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太阴中风,表现为脉浮,四肢烦疼,用桂枝汤。阳微阴涩而长者,也就是浮取无力,说明表症要解,沉取涩而长,内有寒气,脉长说明正气来复。所以是快要好了。太阴病欲解时,21点-3点。此时脾气较旺盛。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腹泻都会伤津液,所以会口渴,如果没有出现口渴是因为是太阴病,也就是脾虚湿盛引起的腹泻,湿气盛大多口淡不渴。应该温脾止泻,可以用四逆汤。

278.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

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太阴的外感是手足自温的,这个和太阳和少阴厥阴都有区别,脉浮是外感的表现,但是缓是太阴的标志。太阴病湿气较盛所以容易黄疸,但是小便正常,湿气有去处,所以不会发黄。如果是脾阳气恢复,运化推动正常,原来的腐秽需要排出体外,所以腹泻虽然明显,但是自己会停止。这里大家可能有体会,如果是脾胃阳虚又加寒邪引起的腹泻,只要腹中之物排净就自然停止,主要是因为腹泻是由于脾胃运化无力引起。

279.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桂枝加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三两(切)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桂枝加大黄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大黄二两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280.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本来是太阳病,用了下法,导致中阳不足,变成了太阴病,出现了腹满时痛。那这个腹满而痛是邪气内陷引起的,还是中阳不足引起的呢?应该是由于中阳不足,寒邪盘踞中焦引起的。所以接着用桂枝汤,要祛邪外出,同时用芍药缓急止痛,但是一旦内有便秘,有明显得实证,而且应该是肠道有热,这时候就用了大黄。但是用大黄芍药的量还是要少一些为好。

太阴病,讲的就是脾,主证是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脉缓,舌胖苔腻。太阴病,虚是本,健脾利湿,温阳化气是主要治疗方法。太阴病中风,手足自温这个特点要记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引起疼痛的邪气(引起疼痛的邪气是)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