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饥饿(婴儿饥饿的征象)婴儿饥饿(婴儿饥饿的征象)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婴儿饥饿(婴儿饥饿的征象)

婴儿饥饿(婴儿饥饿的征象)


“本文为糖果妈妈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小宝宝在饿肚子的时候,会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比如大哭不止,双腿乱蹬,或者用“啊、哦”等声音来呼唤妈妈,这属于“物质饥饿”。

人类还存在另一种饥饿——精神饥饿,这在小宝宝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宝宝出生后随着脑部的完善以及与外界的接触,精神活动也开始萌芽了。

宝宝一边在长身体,一边在进行着心灵的滋养活动,如果此时孩子有了精神饥饿,会累及孩子的体格发育以及智力成长,为人父母要尽量避免出现这种情况。

12岁女儿摸着妈妈的胸才能入睡,背后原因令人心疼

沫沫今年12岁,下学期就要成为一名初中生了,从身高等方面都能看出来是个大孩子了。可是在她的内心深处仍然有个“小孩子”始终没有长大。

12岁,每天晚上仍然要摸着妈妈的胸才行,不让摸就会翻来覆去睡不着。爸爸心疼女儿,说“又不是男孩子,怕什么”。

可是这背后隐藏的原因,如一根刺一样深深地扎进了妈妈的心里。沫沫的父母是在外打工认识的,两个人积蓄不多,未婚生子。

在生下女儿5个月后,小两口再次出外打工,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回来。从沫沫5个月大到6岁,她一直都是奶奶在带。

沫沫上小学后父母返乡务农,也是从那时候起沫沫必须要摸着妈妈的胸部才睡觉。

分析: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在睡前的这种行为,特别是大孩子,是内心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孩子出生后失去了子宫和羊水的保护,进入了一个“全新而陌生的环境”,会本能地产生对搂抱、抚摸的需求,这就是“皮肤饥饿”。

如果孩子在婴幼儿时期的皮肤饥饿长期得不到满足,孩子就会萌发出不安全的感觉,在心智发育上会较同龄孩子慢,性格上也容易出现缺陷,如胆怯、暴躁或者抑郁。

皮肤饥饿

恒河猴实验

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哈洛进行了一项实验:他让新生的婴猴从出生第一天起就和两个特殊的母亲在一起——铁丝妈妈和布料妈妈。

当婴猴同铁丝妈妈在一起时能喝到奶,因为她身上挂着奶瓶,而布料妈妈则没有。可是小猴子宁愿不喝奶,也要同布料妈妈在一起。

实验由此得出结论:母婴间的身体接触对婴儿的影响,甚至要超过哺乳的作用。心理学家认为,它对人类宝宝同样适用。

★宝宝的皮肤饥饿表现

在平时的生活中,你会发现即使孩子会走、会跑了仍然要妈妈抱,懒得走路是一方面,而对于心理发展来说,这是他渴望得到大人搂抱的一种表现。

再比如,孩子喜欢扯着大人的衣襟或者靠着大人坐,他们渴望得到抚摸和拥抱,这就是孩子的小心思,并不复杂。

而缺乏父母肌肤之亲的孩子会怎样呢?处于“饥饿”状态的孩子可能会爱咬嘴唇、啃指甲,或者毫无理由地去撞墙

据欧美的外刊报道,在这些国家中近年来流行精神饥饿症,这样的儿童往往行动迟缓,反应迟钝,表情淡漠,而在身高上会普遍低于同龄人。

如何填满宝宝的“皮肤饥饿”呢?

美国一项研究观察到:出生后30分钟内即被母亲搂抱的孩子,以后比其他婴儿哭得少些、睡得更好、喂养也较为顺利。 

这是因为当宝宝被母亲抱在胸前时,母婴之间就建立起了一种最具安抚功能的接触,宝宝的不适立即得到了母亲的抚慰,随之趋于平静,心理饥饿就此得到满足。

① 宝宝的最高心理需求就是父母之爱,尤其是母爱,所以在婴幼儿时期应该对孩子多亲亲、抱抱、举高高。轻轻抚摸孩子的头、颈、背部和四肢,增强安全感。

② 宝妈要留神宝宝发出的“求抱抱信号”,他们一听到母亲的声音会伸出小手来,咿咿呀呀地叫着,如果一时得不到满足,转而用哭声要挟。

这都是在要求母亲敞开胸怀来抱抱他,妈妈要对宝宝的需求及时做出回应,不要呵斥或打断。

③ 婴儿出生后为他做抚触操,室温保持在24℃,每次抚触时间在20分钟左右。还可以轻轻捏捏宝宝的小手,摸摸他的耳垂,亲亲额头、脸蛋甚至是小屁股等。

3岁是个分水岭,此前母子间亲昵的行为,比如摸妈妈乳房,此时要有所改变了。而在形式上,父母可以和孩子玩些身体接触的游戏,像是互相搂抱之类的。

通过游戏的方式能很好地满足宝宝与妈妈接触的愿望,孩子也不会感到难为情。

⑤ 父母在和孩子的亲密接触中,可以通过眼神、语气、表情等,用发自内心的温柔爱意和宝宝互动,让孩子从小就能满足“皮肤饥饿”,并在接触中形成健康的情绪。

多为孩子创造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带着孩子去大自然走走看看,扩大孩子的交际圈和眼界。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他的活动兴趣在扩大,会逐渐取代皮肤饥饿症。

感觉饥饿

带过孩子的家长都了解,每次抱着小宝宝走出家门,置身于大自然的广阔天地中时,他们总是很兴奋很高兴,眼睛会不停地看,小嘴咿呀作声,两只小手也在不停摆动。

这种幼儿对大自然声、光、色、形等新鲜事物的渴求,即为“感官饥饿”。

与之相类似的概念是儿童的“感官敏感期”,在孩子6岁以前都处于这个阶段,他们会借助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来熟悉周围的环境,认识事物的本质。

★孩子感觉饥饿的表现

孩子在1岁之后,自主意识开始萌芽,也逐渐学会了走路,他们的活动半径和活动范围更广了。此时你还把他当成小宝宝一样圈在家里,他会感到不安。

尤其是当他接触过外面的事物之后,长见识了,就更不会安于在家里玩耍了。宝宝喜欢挖沙子,扔土。

即便很刺眼也努力地眯着眼看太阳,听到异动要么害怕,要么充满好奇地跑过去。而如果在家中过于沉闷了,他们并不介意自己搞点动静出来。

当孩子特别表现出对声音、光线、色彩等的渴求与探索时,说明他感觉饥饿了。

★光感敏感期

这是最先到来的敏感期,在宝宝出生后到前3个月,都属于光感敏感期。

之前有外媒报道,一个意大利的小男孩,因为出生时眼睛轻度感染而被绷带缠了两个星期,结果却失明了。

这是因为这只眼睛长久地无法接受外界信息,专门为这只眼睛工作的大脑部分停工了,太遗憾了。

建议:

① 在孩子的光感敏感期,可以给宝宝多看看黑白图片,距离宝宝30厘米左右,在左右两个方向缓慢移动,每次10~15秒,每天进行2次

② 白天要拉开窗帘,晚上应关灯睡觉,让宝宝能够适应自然的光线变化。

③ 4个月的婴儿能分辨的颜色更多了,6~12个月,婴儿已经能够知晓什么东西能够得到,对空间也有了一定的判断,他们会爬会走了,对眼睛的依赖也更大了。

不要阻止孩子用眼睛来观察这个世界,他越使用眼睛,眼睛就越能得到有效的锻炼。当然2岁以下的宝宝是不建议看电视的哦。

★色彩敏感期

孩子会在2~4岁之间,在某个阶段突然对颜色感兴趣,在看到事物的时候都是以颜色来开头。会说蓝色的车、红色的球等等。

建议:

① 和孩子玩颜色分类的游戏,比如今天出门专门找蓝色的东西,蓝蓝的天空,蓝色的垃圾桶,蓝色的塑料袋等。明天再换一个颜色。

② 领着宝宝在阳光下吹泡泡,说出泡泡的各种颜色,或者在家里养一缸小鱼,引导孩子来认识各种颜色。

③ 和孩子做调色的实践,红+蓝=紫,红+黄=橙,增强孩子对颜色的识别度和兴趣。

★听觉敏感期

《抓住孩子语言敏感期》一书中提到:出生第一天新生儿还无法发出各种声音进行交流,却能辨认出妈妈的声音。

孩子在6个月之前,听到巨大的声响时会产生“惊跳反射”,并开始留意各种声音,如水声、下雨声等。

在6到12月之间,宝宝会开始有意地“制造声音”,会特别偏爱掷地有声的玩具,并且乐此不疲。

建议:

① 宝宝听到的声音越丰富,神经联结也就越丰富,会更加聪明,静悄悄的环境并不利于孩子成长,所以不要怕吓到孩子而一味禁声。

② 半岁后的宝宝,可以考虑给他购买通过拍、敲能发声的小乐器了。一些挂图也能发声,比如公鸡的“喔喔”声,小牛的“哞哞”声

③ 多用“妈妈语”和宝宝沟通。在孩子的心中,妈妈的话语是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所以妈妈要多和孩子进行交流,多聊天,讲故事。

今天所说的这两种另类饥渴,既和宝宝的心理发展有关,又对其身体发育有着重要影响。家长要及时给宝宝补充“心理维生素”,满足孩子的精神饥饿才行。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婴儿饥饿(婴儿饥饿的征象)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