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正常异常(心理正常异常三原则)心理正常异常(心理正常异常三原则)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心理正常异常(心理正常异常三原则)

心理正常异常(心理正常异常三原则)

来自一名活色生香的心理咨询师整理

刘熹微 | No.96

正常的心理活动具有如下功能:

第一:保障人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

第二:保障人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使社会组织正常运行。

第三:保障人正常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

变态心理学把丧失了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称为异常。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

一、标准化的区分
李心天(1991)的标准化区分:

(一)医学标准
这种标准是将心理障碍当作躯体疾病一样看待。

根据一个人身上表现的某种心理现象或行为,便可以找到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根据,在此基础上认定此人有精神疾病或心理疾患。

其心理表现则被视为疾病的症状,其产生原因则归结为脑功能失调。

这一标准为临床医师们广泛采用。

他们深信心理障碍病人的脑部应有病理过程存在。

有些目前未能发现明显病理改变的心理障碍,可能在将来会发现更精细的分子水平上的变化,认为这种病理变化的存在才是心理正常与异常划分的可靠根据。

医学标准使心理障碍纳入了医学范畴,对心理障碍学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

这种标准也比较客观,十分重视物理、化学检查和心理生理测定,许多医学的概念现在仍为心理障碍学所采用。

(二)统计学标准

在普通人群中,对于人们的心理特征进行测量的结果常常显示常态分布,其中的大多数人属于心理正常范围,而远离中间的两端则被视为“异常”。

因此决定一个人的心理正常或异常,就以其心理特征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来决定。

显然这里“心理异常”是相对的,它是一个连续的变量。

偏离平均值的程度越大,则越不正常。

所谓正常与异常的界限是人为划定的,以统计数据为依据。这与许多心理测验方法的判定是相同的。

统计学标准提供了心理特征的数量资料,比较客观,也便于比较,操作也简便易行,因此,受到很多人欢迎。

但这种标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

例如,·智力超常或有非凡创造力的人在人群中是极少数,但很少被人认为是病态。

再者,有些心理特征和行为也不一定成常态分布,而且心理测量的内容同样受社会文化制约。所以,统计学标准也不是普遍适用的。

(三)内省经验标准

这里的内省经验指两个方面,

其一是指病人的主观体验,即病人自己觉得有焦虑、抑郁或说不出明显原因的不舒适感,或自己觉得不能适当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因而需要寻求他人支持和帮助。

其二是从观察者而言,即观察者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被观察对象心理正常还是异常的判断。

当然这种判断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其标准因人而异,即不同的观察者有各自评定行为的标准。

但由于接受过专业训练以及通过临床实践的经验积累,观察者们也形成了大致相近的评判标准,故对大多数心理障碍仍可取得一致的看法,而对少数病人仍可能有分歧,甚至截然相反。

(四)社会适应标准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能够维持着生理心理的稳定状态,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

因此,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亦即其行为符合社会常模,是适应性行为。

如果由于器质的或功能的缺陷或两者兼而有之的原因使得个体能力受损,不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致使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产生不适应现象,则认为此人有心理障碍。

这里正常或异常主要是与行为的社会常模比较而言的。


二、郭念锋的心理学区分原则
郭念锋(1986)认为具体标准一时难于确定,但基本原则是可以说清楚的。为此,从心理学对人类心理活动的定义出发,明确提出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

根据心理学对心理活动的定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是脑的机能”,理解心理正常与异常应从心理活动本身的特点去考虑:

(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因为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所以任何正常心理活动和行为,必须就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性。

不管是谁,也不管是在怎样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中,如果一个人说他看到或听到了什么,而客观世界中当时并不存在引起他这种感觉的刺激物,那么,我们必须肯定,这个人的精神活动不正常了,他产生了幻觉。

另外,一个人的思维内容脱离现实,或思维逻辑背离客观事物的规定性时便形成妄想。

这些都是我们观察和评价人的精神与行为的关键,我们称它为统一性(或同一性)标准。

人的精神或行为只要与外界环境失去同一,必然不能被人理解。
在精神科临床上,常把自知力作为是否有精神病的指标,其实这一指标已涵盖在上述标准之中。

所谓无自知力或自知力不完整,是一种患者对自身状态的反映错误或称为自我认知统一性原则的丧失。

(二)心理活动的内在一致性原则。

人类的精神活动虽然可以被分为知、情、意等部分,但它自身确乎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这种协调一致性保证人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的高度准确和有效。

比如一个人遇到一件令人愉快的事,会产生愉快的情绪,手舞足蹈,欢快地向别人述说自己内心的体验。这样,我们就可以说他有正常的精神与行为。

如果相反,用低沉的语调向别人述说令人愉快的事,或者对痛苦的事做出快乐的反映,我们就可以说他的心理过程失去了协调一致性,称为异常状态。

(三)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每个人在自己长期的生活道路上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心理特征。

这种人格特征形成之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没有重大外界变革的情况下,一般是不易改变的。

它总是以自己的相对稳定性来区别一个人与其他人的不同。如果在没有明显外部原因的情况下,这种修改的相对稳定性出现问题,我们也要怀疑一个人的心理活动是否出现异常。

这就是说,我们可以把人格的相对稳定性作为区分心理活动正常与异常的标准之一。

比如,一个用钱很仔细的人突然挥金如土,或者一个待人接物很 热情的人突然变得很冷淡,如果我们在他的生活环境中找不到足以促使他发生如此改变的原因时,我们就可以说他的精神活动已经偏离了正常轨道。

来自一名活色生香的心理咨询师整理

刘熹微 | No.96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心理正常异常(心理正常异常三原则)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