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七周胸闷(怀孕七周胸闷怎么回事)怀孕七周胸闷(怀孕七周胸闷怎么回事)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怀孕七周胸闷(怀孕七周胸闷怎么回事)

怀孕七周胸闷(怀孕七周胸闷怎么回事)

遇到负面事件一定会产生心理危机吗?

“戒网”就能治疗网瘾吗?

孩子在鬼屋遇到惊吓怎么办?

5月23日,由广州市科协、广州日报社、广州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共同主办,市科普中心、市科普志愿者协会共同承办的“广州科普大讲坛第147讲——心理危机与危机干预”活动在五山街文化中心举办。本次讲座特别邀请到华南师范大学博导、珠江学者特聘教授范方,从个人及社会层面解析如何有效干预心理危机,并回答了听众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一、遇到负面事件一定会产生心理危机吗?

与个体经验有很大关系

说到“危机”这个词,许多人头脑中都会自发地闪现出一些与灾难、事故场景有关的画面,伴随这些画面的出现的,是紧张、焦虑、担心、害怕、恐惧、绝望等情绪词。

那么,心理危机又有哪些因素构成呢?

范方解释,心理危机的构成有两个要素,一是遭遇突发的重大事件或者挑战和困难,二是伴随事件发生所产生的紧张焦虑、痛苦不安、抑郁绝望或者麻木不仁,甚至还会出现一些身体反应,如心悸、头痛、胸闷、腹泻等等。而在这过程中,有一个条件,就是当事者认为自己没有这样的能力、经验及资源来处理这件事,因此产生了这样的负面情绪。

范方表示,一个突发的事件是否会导致心理危机的出现,与个体经验阅历、对自己的资源和能力的评价等有很大关系。“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一个人第一次失恋,可能会难受得觉得天塌下来一样;但一个有过失恋经验、已经成功走出来的人,情绪波动就不会那么大,因为他的应对能力提升了,不会轻易地进入心理危机状态,这被称为‘接种反应’。相反,如果在上一次恋爱失败后,还没有走出来,没有成功应对,留下了伤痕,下次再遇到这样的事情可能会更严重,会雪上加霜,这种被称为‘累积效应’。”

基于这种现象,范方得到启发,研发出一种“心理韧性发展方案”,即通过操作一些事件,让参与者去感受、去体验,相当于进行了‘接种’,当类似的事件发生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免疫力,心理应对能力也就随之提升。

二、什么人不容易出现“心理危机”?

心理支持系统强的

“什么人容易出现心理危机呢?”

范方告诉听众,这取决于事件的性质和严重程度、以及一个人的素质、经验、支持系统。一般来说,支持系统强大的人比较能够缓冲事件的冲击,耐受性比较强。“打个比喻,就像一堵墙,如果背后有强大的支持系统,当受到外界冲击的时候,这堵墙就不容易倒。而这一支持系统,分为客观的支持系统、主观的支持系统,以及支持系统的利用度。”

如何构建强大的支持系统?可以用四个动词来阐释,即“寻求、构建、维护、利用”,有了这样的支持资源,在应对突发事件的时候就更不容易出现心理危机。

三、遭遇重大事件后波澜不惊

可能是“内伤”

范方进一步解释,心理危机是一个“暂时的状态”。当没有受到冲击的时候,心理状态是宁静平和的,当受到冲击时,平衡被打破,但是失衡状态是暂时的,总是要恢复平衡,可以是恢复到原来水平的平衡,也可能是功能降低了的,甚至是功能损毁了新的平衡状态。

范方介绍,当人的心理受到冲击的时候,可能出现以下几种可能性。第一种是出现一些波澜,但很快恢复。第二种是受到的冲击比较大,很长时间走不出来,慢慢好了以后,尽管能正常地生活、工作,但是阴影总是解除不了,带着伤痕,功能与原来相比降低了,在心理学上面称为“康复”,就像运动员受伤之后,尽管还能继续参加运动,但是已经很难参赛。第三种情况需要特别小心,就是刚开始的时候显得“波澜不惊”,但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在某些特定因素的作用下,效应慢慢显现出来,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后发生问题,这种被称为“迟发性功能障碍”,最典型的案例是,经历重大的灾难事件之后,自杀的高峰期往往发生在两年后、三年后。

范方以打沙袋比喻第三种情况:“刚开始练打沙袋,一拳打过去之后,沙袋飘好远。练到一年多两年的时候,一拳打过去,沙袋反而不动了,但是里面的沙粒在沸腾翻滚。如果一个人受到冲击,当时没有反应,很有可能的情况就是他受到的是心理的内伤,他当时不能够表达。”范方提示,如果一个人受到重大的冲击,但是他平静得令人害怕,这是很可怕的事情,很可能过一段时间发作,那就是要命的发作。比如,汶川地震之后,两到三年出现自杀情况的人,有的是当时的英雄模范,是当时表现出非常勇敢和坚强的人,其实是受了心理内伤。这些人的心理痛苦往往没有被关注,没有及时得到疗愈,就很危险。这类人往往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愿意或者不能够去表达自己的心理痛苦,有个专业名词是“述情障碍”。对于这一类人,应该提供机会、用一些策略及去引导他们表达,在表达的过程中去整合、重建、修复。

还有可能出现几种情况,有的人刚开始的时候有强烈的应激反应,但是能够比较快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甚至比原来更好,愈挫弥坚,成长了,发展了,这种人往往是有良好支持系统的人,是得到了有效的心理援助的人。而有的人在经历危机事件后出现时好时坏的情况,心理问题反反复复;有的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障碍,长期存在;这往往与后续继发的事件、个体的素质和支持系统有关系。

四、危机干预有时限

要把握心理救援“黄金期”

当遇到心理危机后,心理的恢复时间有三个重要节点:三天、七天、七周。一般在重大心理冲击后,应该把握住心理救援的“黄金72小时”。但是一些重大灾难事件后,黄金72小时往往是生命抢救的关键期,心理援助有时不得不延后一步。心理援助重点是要支持,要陪伴,要倾听,要及时纾解情绪,要引导表达,在表达中重建安全感、控制感、信任感、价值感。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有差别,危机干预就像一个人落入水中,要首先给人一个救生圈,把人救起来,这是当务之急,后续才是提升今后的应对能力。

范方表示,心理危机还有“情绪按钮”。比如某一些经历造成了当事者的心理创伤,他自己意识不到、感受不到,但是在某种特定情境下,一旦被触及到,这个陈旧性的心理创伤就会被激发出来,就会构成我们所谓的“情绪按钮”。比如别人的一句话、一个声音、一点气味,对于普通人来说没什么,但是引起当事人失控了,这就是心理创伤的按钮被环境中的某一个元素激发了。

五、如何识别心理危机?

“吃”和“睡”入手

怎么样识别心理危机?范方介绍,识别心理危机是一个技术活,包括行为观察、面谈诊断、心理测量等等,但对于非专业工作者来说,“发现异常”是最重要的。这里说的“异常”有三点:一是这个人与往常不一样,与其他人不一样;二是他的行为、情绪、语言表现有异常,比如说一些奇怪的话,容易流泪、容易被激怒、注意力不集中等。三是这个人最近是否遇到什么大事情。而在行为表现中,最容易看出端倪的是“吃”和 “睡”。饮食如何、睡眠怎样,这两点在心理健康判断上也是非常关键。

对于普通人来说,信念系统里面有几个东西是最重要的,就是安全感、控制感和信任感。当一个人遇到重大事件冲击的时候,最重要的是陪伴和支持,而不是讲道理。经历危机事件之后,个体出现的危机反应主要包括急性应激障碍、PTSD、持久性的心因性反应、适应性障碍等等。

范方特别提到了自杀的干预。“有一句话,叫‘自杀往往是心理危机的一种极端的、毁灭性的解决方法’。这句话是自杀劝说的依据,他告诉大家,很多人的自杀往往不是为了自杀而自杀,而是为了摆脱痛苦,走出困境,解决问题。如果我们能够让他意识到还有一个方法、还有一种策略比自杀更好一点,更有利于你摆脱痛苦、走出困境、解决问题,他就可能会放弃自杀,去选择其他方法。”

如何阻断自杀?范方指出,面对要自杀或自杀未遂的人,可以尝试三句重要的话:自杀是很多人一生中都曾经出现过的想法;自杀是一个人遇到困难还没有找到解决办法时的一种想法;你遇到了什么困难让你痛苦得想到要自杀?这些困难具体是什么?把话题引向深入,发现他的具体困难和痛苦是什么,他遇到了什么问题,为下一步提供心理援助打下基础。“这三句话对一般的有自杀想法的个体有很重要的帮助,当然这三句话有前提,就是他能够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如果他处于神志恍惚状态或者在幻觉妄想状态,这些话就完全没有用;如果他处于极度冲动状态,那要设法把他的理性召回到当下,召回到现实中,并且要固定在现实中,当然这有一些心理技术,这不是一下子可以解决的问题。”

六、如何处理群体心理危机

要“安心、暖心、攻心”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一旦进入危机状态,就会发生三个变化:第一,理智会受到抑制,原来一个聪明的人在应激状态下思路没那么清楚,逻辑没那么清晰;第二,情绪和行为容易失控;第三,在应激状态下,人容易听信谣言、传闻,容易被蛊惑,容易被利用,并且在应激状态下人与人之间的情绪容易相互传染,这就容易发生群体心理事件。

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后,政府怎么应对?范方提出三个工程:安心过程、暖心过程、攻心过程。在一个危机事件发生以后,往往也有人试图利用这个危机事件达到其他目的,此时政府部门需要科学管控这些不友善的力量。

范方介绍,群体危机事件一般也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的特点是当事人震惊、易盲从,焦虑、无助、恐慌等等,群体容易失去主见和理性,容易被谣言或错误的信息误导。这个时候最需要做的是权威信息的传播和分布,称为“信息发布与续报制度”。信息传播有一个基本的规律,称为“管道竞争”,权威信息占领阵地之后,可以起到正确引导舆论的作用。

第二阶段,是事件发生4-5天后,此时受影响的人群出现了求助动机,但是容易受暗示,很敏感,容易被激怒、冲动。这时一定要注意“公平处置”,因为群体会对不公平特别敏感。此时,促进理解和支持,疏解不满与对立情绪显得尤为重要。要设法让大家将情绪表达出来。心理治疗有一句格言:表达就是疗愈,这句话对于个体、群体都特别重要。

第三个阶段,是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后,受到重大创伤或者损失的人依然存在问题,突出反应是失落,易怨恨等,应对要点是危机干预须持久。

范方特别提到,心理危机干预系统重点是“预防、预建、预警”,就是事先给人进行心理建构,使其拥有某种经验,在遇到类似事情的时候,做过“预建”的人处理、加工就会不一样。比如武警战士执行任务前,对他们进行心理预建,事先告知他们会遭遇什么事,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等等,在遇到突发情况时,执行任务者就能更好地应对,也会降低发生心理危机的几率。

讲座结束后,听众还针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提问。

Q 现代人的孤独感是不是一种心理危机?如何消除这种心理危机?

范方: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们心理学有一个词,SSS,叫社会支持系统,如果有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就不会有孤独感。社会支持系统指的是能够“寻求、构建、维护、利用”社会支持资源。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本来有很多社会资源,包括朋友、老乡、亲戚、同事等等,但是可能由于心理方面的某种原因或某种缺陷,或者是某种退缩,使他们不够自信,或者觉得麻烦,于是通过网络寻求支持资源。网络的支持资源是一个虚拟的支持资源,它也可以起一些作用,也可以去宣泄,但由于其虚拟性,让很多沉迷网络的人觉得孤独。此时,还是要引导当事人去寻求、构建、维护和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支持资源。可以多参加真实的社会活动。另外也可以多运动。运动让我们身体的产生多巴胺,这种物质可以使人快乐起来,开朗起来,视野开阔了就不会那么感到孤独无助了。

Q 怎么去看待那些宅在家上网、玩网络游戏的青少年,家长可以做些什么呢?

范方:就是现在所谓的网络沉迷的现象,对这个问题我们是这样看的。

成瘾在精神医学里面是一种病。成瘾的判定有几个条件:第一,要不断加大剂量才能满足需求;第二,有依赖,有戒断反应;第三,个人健康和社会功能受损;第四,不择手段地需求满足。而沉迷网络与物质成瘾、行为成瘾本质上还是不一样的,通常成瘾是要戒瘾的,但上网是不能戒网的,网络是一种生活方式,是我们学习、工作、娱乐的重要途径,如果一个孩子戒了网,可能融入群体都有困难。因此准确地说,不能叫“网络成瘾”,应该叫“网络过度使用”。过度使用要调回来,所以我们提倡适度上网和健康绿色上网。

有的人确实沉迷网络,严重影响生活,影响社会功能,影响身体健康。我们发现这类人往往已经有以下几个或其中一两个问题:第一,有焦虑性情绪问题,心神不宁,坐立不安;第二个,有抑郁性情绪问题,他觉得活得没价值、没兴趣、没意义;第三个,有学习问题,比如学业失败;或者同伴关系问题、时间管理问题、冲动控制问题、家庭功能问题等。对于这种人,沉迷网络很多时候就像“发烧”之于身体健康,还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或者“缓冲效应”。这个人本身有很多问题,沉迷网络对他的心理问题可能还有一个缓冲效应。

所以,我们首先要知道的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沉迷网络,是家庭功能问题,还是这个孩子本来有学业问题,还是本来就已经有焦虑抑郁症状,盲目戒网就像孩子一发烧就只想到退烧一样,很可能把这个孩子推到深渊里面。沉迷网络的背后,需要解决的是更根本的问题。

Q 孩子小学一、二年级时候去春游,去了某个游乐场的鬼屋,当时只有几个孩子进去,受到了惊吓,晚上就突然间坐起来在那里哭。过了两年之后,看电视看到有关这方面的,没有哭,但是睡不了,起床走来走去。男孩子,11岁。

范方:这是急性应激之后留下的长期反应。讲其中一种处理方法,叫暴露。什么叫暴露呢?打个比方可能好理解一些,比如我摔一跤,这个地方出血了,一般的处理方法先要消毒,消毒的时候痛不痛?痛,我们叫清创,再消炎,再包扎。当时你的孩子出现这个问题的时候,你就没有清创这一步,你只是去安慰,去否定,没事了没事了,等于马上给他包扎,一包扎之后外面好像没事,里面还在发炎,这个就是陈旧性创伤。

当时应该怎么处理?应该清理伤口,暴露,就是要想办法和孩子聊这个事情,但是也不能急,要他愿意。具体来说,可以先“脱毒”,降低恐怖程度地聊这个事,逐步地让他放下,甚至再带他去看一次,然后鼓励他自己再去看一次,这个要有一段时间。刚开始受到惊吓时,要理解他,呵护他,关怀他,但是要跟他聊这个事,他肯定会拒绝,因为清理创口都会痛,再痛也得用双氧水去洗,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逐步清理创口。怎么慢慢去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经验。这就叫暴露。

现在过了几年了应该怎么做?现在他已经长大了,看到类似的情况,看到鬼片,他知道那是假的,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没那么怕的,我们有一个专业术语,叫做“用现在的智慧和理性处理当时的情绪”,这个也要跟他聊。在聊的时候,他头脑中会呈现那些场景,会进行加工,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可以让他写写当天的感受,他肯定还记得一部分,他记得这一部分已经是加工过的。你可以跟他一起回顾这个事情,和当时一起去的同学或者相关的人一起聊天,让他写下来。到一定条件成熟的时候,可以带着他再重游鬼屋。这是一个过程,一定要处理,不然会成为陈旧性创伤。

他能讲给你听,这是好处理的,一般情况下随着时间的推延,慢慢自己也会处理好,但是既然过了这么多年了还没处理好,我们还是要帮助他一下。

范方,现任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专业领域为应用心理学,主要关注情绪和行为问题的机制和预防干预、心理弹性机制和发展、应激心理与创伤修复、睡眠与心身健康、心理测评与心理素质提升。

广州科普大讲坛介绍

“广州科普大讲坛”是由广州市科协牵头主办,围绕科技为经济社会服务的内涵,聚焦政府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重点战略发展产业,聚焦公众关心的社会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邀请各领域的科技专家,面向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社区等举办科普讲座,满足市民的需求,营造科学文化氛围、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自2005年第一讲开讲至今,已经连续12年成功举办147场科普报告。2011年,广州科普大讲坛被纳入市委宣传部“书香羊城”全民阅读重点活动之一,同时被列入广州建设文化强市培育世界文化名城规划纲要(2011-2020年)。近年来,广州科普大讲坛多场优秀科普讲座被纳入广东省干部培训网络学院培训课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怀孕七周胸闷(怀孕七周胸闷怎么回事)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