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儿一小时不动正常吗(胎儿一个小时不动正常吗)胎儿一小时不动正常吗(胎儿一个小时不动正常吗)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胎儿一小时不动正常吗(胎儿一个小时不动正常吗)

胎儿一小时不动正常吗(胎儿一个小时不动正常吗)

注意力不集中,上课各种小动作不断,写个作业要把所见之处所有东西都摸个遍,凳子上好像有钉子似的坐不到5分钟。

刚上小学两三个月已经叫了四次家长了,威逼利诱各种方法都用了,还是没用。

“我都要绝望了,真不知道这孩子咋回事?我儿子还有救吗?我还指望他好好学习给我考大学呢!照这个进度下去,他怕是小学都难毕业了……”

朋友一大早就给我打电话吐槽她刚上小学的儿子,听她说的感觉孩子就是个小魔王。但在我看来,他的儿子非常可爱、好奇心旺盛、很有探索精神。

这让我想到了日本作家黑柳彻子,她在《窗边的小豆豆》中写了自己小学时的一段被退学的真实经历。

书中小豆豆是个非常活泼的孩子,每天都有用不完的精力,对所有东西都充满了好奇。

可上了小学的小豆豆必须安安静静的在书桌前坐四五十分钟,还要专注的听老师讲课。这对活泼好动的小豆豆来说,简直是种折磨。

在课堂上,小豆豆忍不住一遍遍地开合抽屉,不断从桌斗里拿出各种文具;还总是站在窗边,看到化妆广告宣传员就大叫着要看他表演节目,最后引得整个班的孩子都挤在窗前看表演;画画时,会固执得把本子画不下的旗杆画到桌子上……

在老师眼中小豆豆是个“怪小孩”,精力无限、不知疲倦、一会一个主意、不服管教,让教小豆豆的老师们都头疼不已。

学校的老师觉得这样的小豆豆没救了,还会影响别的孩子学习,决定开除小豆豆。

像小豆豆这样难以专注于一件事情上的孩子真的没救了吗?

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下这些孩子身上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潜力。

注意力不集中

可能不是孩子的错

持续性注意就是能把注意力长时间保持在某个事物上的能力,也叫注意的稳定性。

巴普洛夫说天才就是能把注意力集中到所研究的学问上的最高能力。

持续性注意对于孩子学习知识技能至关重要,孩子只有把注意力长时间集中于所学的知识上才能最大限度的接收信息。

而调查结果显示,在课堂上注意力能持续40分钟的学生只占总数的0.4%,大多数学生的注意力只能保持10-19分钟。

这说明孩子注意力不稳定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并不是巧合,这可以说是人类基因设定的一个精妙的游戏。

Elkind研究发现与成年人相比,婴儿拥有更加丰富的神经元和神经联结。这为孩子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孩子的思想往往天马行空,更富创造性。

但是也正因为孩子脑中的神经元细胞更加丰富,所以孩子的思维更加跳跃,也就不能长时间专注于一个事物。

随着婴儿的成长和某些方面经验的积累,脑中跟这些经验有关的神经元细胞受到刺激进一步发展形成数以百计的神经突触。

比如,孩子学习画画,大脑中跟画画有关的神经元细胞受到刺激形成大量神经突触,随着孩子练习画画的次数越来越多,神经突触的数量不断增加,孩子的绘画技能也就越熟练。

但如果长时间不画画,脑中与画画有关神经元细胞未能受到适当的刺激,它们就会消亡。这就是为什么掌握了一项技能后长时间不用就会生疏的原因。

大脑中那些未能接受足够刺激的神经元细胞被淘汰掉,以便更好的掌握新的技能。

所以,孩子的可塑性比成年人更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更强。

随着大脑细胞的分裂生长,每个神经元细胞的周围开始形成一层髓鞘。髓鞘就像包裹在电线铜丝外面的胶质绝缘体,能够加快细胞间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增加信息的传递效率。

Fischer等人研究发现,虽然细胞的髓鞘化在孩子出生一年内进展迅速,但是大脑的一些区域直到15、16岁还没能完成髓鞘化。

尤其是大脑的前额皮层(使我们把注意力长时间集中于某个事物的大脑区域)甚至在青春期到来时还未能完全髓鞘化。这就使得孩子的注意力稳定性天然就比成年人差很多!

那孩子注意力差就没救了吗?

当然不是,随着孩子大脑发育的成熟注意力稳定性也会慢慢提高,家长也可以通过一些技巧帮助孩子改善注意力问题。

家长的引导是孩子一生的财富

1.安排孩子做有内源性快乐的事

当我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更容易长时间保持专注的状态。比如孩子玩游戏的时候,经常会非常专注,半天都不动一下,甚至叫他吃饭跟他说话都听不到。

明明写作业的时候连五分钟都坐不了的孩子,为什么玩游戏的时候就可以保持一个姿势几个小时不动一下?

这是因为玩游戏这个活动本身就能给孩子提供愉快的感觉。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不断感受到愉快的刺激,将注意力保持在游戏上就轻而易举了。

我们感受到快乐的来源有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种。内源性快乐即活动本身带来的快乐,比如,纪录片《小小少年》中热爱跳舞的云儿,没有老师教、不用家长催、每天自己看着视频学习跳舞,跳舞本身就让她感到快乐,这就是内源性快乐。

外源性快乐是指活动本身不能带来快乐,但是通过完成这个活动可以得到别的快乐。比如,大多数人都不想上班,上班这个活动本身是不快乐的,但是通过上班可以得到工资,拿到工资的快乐就是外源性快乐。

内源性快乐使我们的注意力可以轻而易举的长时间保持在自己喜欢的事物上。

家长给孩子安排活动的时候尽量以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孩子喜欢做这件事了,才更容易保持专注,才能真正取得效果。

2.合理运用番茄工作法

番茄工作法是1992年弗朗西斯科·西里洛创立的一种高效的时间管理方法,他的灵感来源于厨房里的一个番茄计时器。他发现给自己定一个固定的工作时间而后奖励自己一个休息时间,可以使我们在工作中保持专注,提高工作效率。

番茄工作法的具体流程如下:

1.把当天计划的任务逐条写下来

2.开始第一个任务并设置一个25分钟的闹钟

3.响铃后停止任务,自由活动5分钟,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

4.继续25分钟学习—5分钟休息的循环,四个周期后休息25分钟,直到完成当天的任务

经过无数后人的实践检验证明番茄工作法确实可以有效提高注意力和专注度,减少活动过程的注意力转移。

家长可以利用番茄工作法安排孩子的学习时间。比如,孩子写作业的时候以25分钟为一个周期,跟孩子说好如果在这个时间段能够专心写作业不分心,就奖励孩子5分钟的游戏时间。

如此循环,如果孩子在学习时间都能保持专心的话,结束后剩余的空闲时间就交给孩子自己支配,看电视、玩游戏等都可以。

这里面利用了选择悖论这个原理,当我们拥有太多的选择,就会因为难以抉择而无法集中注意于一件事情上。

孩子放学后明知道要写作业,但是又想要玩游戏,而勉强迫于家长的压力选择了先写作业,可总是因为心里想着玩游戏而无法集中注意力,导致写作业的效率非常低。

总是磨磨蹭蹭到睡觉时间才勉强写完,这就没有了玩耍时间,长期如此孩子也会非常累,甚至会厌恶写作业。

而番茄工作法明确的对学习时间跟玩耍时间进行了划分,使得孩子对自己的空闲时间有了整体的把握,有助于孩子把学习时间和玩耍时间区分开,从而能够在规定的时间段专注于当前的任务。

史蒂夫·乔布斯说专注意味着对成千上万的其他好主意说不,你必须小心选择要做的事。

人生能够专注于一两件事,并把它做好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孩子活泼好动、容易分心不是错,我们不妨多点耐心,学点技巧,做个专注于孩子成长过程的家长。

参考资料

[1]林崇德. (1995). 发展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2]Shaffer, D. R. , & Kipp, K. . (2013).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Childhood & Adolescence.

[3]Manabu, Makinodan, Toshifumi, & Kishimoto. (2013). Social experience and myelination in the prefrontal cortex. Japanese Journal of Biological Psychiatry, 24(2), 111-116.

-END-

策划:M T

作者:Lisa

编辑:雪梨

设计:多纳

(文中部分图片均来源网络,侵权可联系删除)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胎儿一小时不动正常吗(胎儿一个小时不动正常吗)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