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症消瘦怎么治疗(焦虑症引起的消瘦怎么治疗)焦虑症消瘦怎么治疗(焦虑症引起的消瘦怎么治疗)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焦虑症消瘦怎么治疗(焦虑症引起的消瘦怎么治疗)

焦虑症消瘦怎么治疗(焦虑症引起的消瘦怎么治疗)

以前我很爱追美剧、看经典电影、探究有深度的纪录片,但近几年,我变了,书没看几本,电视剧嘛,大多数时候,更愿意做无脑剧的观众。总之,整个人变肤浅了- -。

为什么会有这样?很简单,因为我已经无法专注了。

不能专注地看书,更不能专注地看剧,尤其美剧,节奏快,边玩手机边看,根本顾不上剧情,于是放弃了。现在的我,就连洗个澡这样的放松时刻,也不能没有视频/电视剧的陪伴。我或者我们,已经彻底沦为“无法一次只做一件事”的人了

刷着视频,吃着零食,关心着朋友们的动态,忙着手头的家务活,想着明天的工作,学习着新技能,每天逼着自己健身打卡,羡慕着高层的精英生活,追赶着各类新鲜资讯……

生活看似满满当当,内心却越发浮躁、不安,因为信息多、因为节奏快,不甘心一次只做一件事,总怕时间不够,总怕落于人后。我们也许不悔过去,但都惧怕未来

现实是:有限的精力、时间和能力,并不允许我们做太多,所以就算已经做了很多很多,但在自己看来,还是远远不够,于是想要的永远比做的多总认为自己还不够优秀,不够有钱,不够精致

焦虑便由此而来。

我曾经写过2篇关于如何应对焦虑的文章:《我是这样治愈焦虑的 | 当我谈焦虑的时候我谈些什么?》、《不浪费的消费观 | 为什么女性极简那么难?| 买买买的分寸》。自认为能有效地缓解部分焦虑,但现在看来,这些措施还只是停留在浅层次上的急救办法而已,并不能根治

泡个热水澡、看一部喜剧、吃几份甜品、去爬山去运动、跟朋友喝酒等等,做这些事时,我们确实会短暂地忘记烦恼,情绪得到舒缓。但当我们再次回到生活本原,面对那一地鸡毛时,烦恼还是那个烦恼,焦虑感再次袭来

周而复始,不得脱离。就像陷入泥潭,有时拔出了一只脚,以为要得救了,没想到之后又陷得更深。

本文思想的来源:几周前,我开始在“樊登读书”app听樊登老师讲书。听完他对几本书的精髓总结后,将其中对我有明显帮助的部分提炼了出来,梳理总结。于是有了今天这篇,聊胜于无,算是给你我的一个共勉。

为什么焦虑?

社会压力:网络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因为网络的发达,我们身边多了社会舆论和亲朋友好友间的“关心和问候”。只要身处社会中,由此产生的焦虑就很难不存在。

工作压力:每天除了睡觉,工作占了大部分时间。可以说工作事事顺心,人生的一半都是美好的。工作中的任何一点不顺,都可能成为焦虑的来源,包括同事关系、工作任务、工作前景、个人竞争力……

没有信仰(或者说没有终身奋斗目标):没想到吧,还有这个原因。有信仰的人,内心有依靠。心坚定了,就不会轻易被打乱步伐。没有目标、没有信仰,会对自己的行为缺乏自我判断能力,容易把别人的眼神和看法作为唯一判断标准:我做或不做这件事,别人会怎么看我?他们不会像有信仰的人那样,坚定地朝着目标的方向前进。

思维方式:我们安慰人,不是经常会说“你得换个角度想想”,其实烦恼有时就是思维方式有问题引起的,你的烦恼对其他人来说可能屁都不是,但在你这,天就塌了。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原因,但不主流就不说了。

我们因为这那的原因,都在焦虑,甚至焦虑到头秃,那怎么办?(不好意思,今天不是来推荐洗发水的)

今天这篇想说说最深层次的治愈疗法,主要是针对的是内心。至于看喜剧、泡澡什么的咱就不说了。

正念疗法

焦虑和痛苦大多来源于两个地方:过去、未来。对于过去抱有执念,或后悔、或懊恼、或遗憾。对于未来总是担忧,怕穷、怕丢人、怕不被人爱。

但这俩地方恰恰是我们无法掌控的:“人生根本不在未来,也不在过去,人生唯一能够体验到的地方是此刻”

而正念疗法,刚好直击要害,就是要你活在当下。人人都说“活在当下”,但我们真的懂怎么去活吗?

正念疗法:专注当下正在发生的一切,不偏不倚,不去分析,不去联想,不做判断,只是静静地感受这一时刻,深深地沉浸、专注、陷入此时此刻,脑子里没有其他任何人或事,只有当下的感官感受,做到真正的“活在当下”。

具体点,它是这么操作的,比如:

【吃桃子】

关注手碰到桃子的触感,感受刀片在桃子身上上刮过的感觉。当张嘴开始啃桃子时,关注牙齿咬在桃子上的瞬间,用力啃下去,感觉桃子带着汁水被你的口腔包围。每一次咀嚼,都深深体会桃子在唇齿间的清香,汁液在齿间流淌,嚼碎吞下,感受桃子经过喉咙,沿着食道慢慢下滑的感觉。静静地、不带任何一丝想法和判断地去感受吃下一颗桃子的全过程。

【工作之余看着窗外】

脑子里没有杂念,没有写不完的报告,没有下一步工作计划。单纯地看着蓝天白云,观察云朵的变化,这朵云在慢慢飘散,速度不是很快,不去想下班时会不会下雨;看楼下的树,叶子在风中摇曳,不去想它一天会飘落几片;看人们在广场上走动,不去猜测这些人在干嘛或要去干嘛。

【读书】

关注书本上的每一个字,深深地看进脑子里,感受书中主人翁的情绪,不做任何关于自己的联想。此刻的脑子里,没有“一会要吃什么”、“怎么他还不回我微信”诸如此类的想法,仅仅是与书本融合在一起。

你们是不是注意到了,其实正念说的就是专注。

但不一样的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专注是专注工作、专注学习,但并没有专注到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里,比如吃饭、呼吸、洗澡、聊天、走路等,当我们做这些琐碎的事情时,通常注意力都不在这件事情上,而是在想其他的事。

所以get了么各位,这可是真.活在当下啊!

我最近一直在试进入正念状态,其实挺难的,每一次尝试都像是一次修行。这相当于给大脑做一次清理,清理掉杂念,只留下对当下的关注,是内心的极简。

修行并不需要出家、隐居,或是朝拜。感受此刻(无论悲喜),专注当下,也可以是一种修行。“正念的力量”演讲中,樊登老师问:你说坐在监狱里,和你坐在自家沙发上,有区别吗?讲真,如果你在正念状态中,还真是没区别。

正念疗法从冥想、坐禅发展而来,创始人是卡巴金老师。目前已在西方国家广泛应用,比如google也引入了正念疗法来帮助员工缓解焦虑、提高工作效率。

卡巴金通过大量实验证明,这个疗法能对生理产生影响,比如抑制压力激素-皮质醇的产生。工作压力大的时候,皮质醇会分泌过多,长期如此,身体出问题是迟早的事。现在不是很多人过劳死,或者也没干嘛,就这病那病的,大多就是受皮质醇的影响。

“烦恼来自于错误的思维方式”

《思辨与立场》一书中提到“所有烦恼,都是因为思维方式不对”。

这让我想到了一件事,有一回梁同学跑回来跟我说他借了钱给一个小学同学,数额还不小,因为那个同学家里遇到了走投无路的困难。当时我挺生气的,我说第一你不跟我商量,第二都走投无路了这钱能还吗?他跟我说,这钱对我们来说不至于日子过不下去,但对他们来说可能就是挽回一个家庭的救命稻草,就当我们捐的好吗?虽然他不跟我商量这点我还是无法接受,但他后面的话我确实听进去了,如果“借”换成是“捐”,我就不会再去纠结“这钱到底什么时候还啊!我得怎么要回来啊!”,甚至觉得他做的是对的,真的能帮助到一个家庭,难道不值得么?这事也就不再是烦恼了。不然,我可能还在纠结,这钱我能买多少衣服鞋子啊!(不知道举这个栗子恰不恰当,但换个思维方式,我确实就没再苦恼了。当然我也不是在说大家得把借钱当捐钱哈)

别想没用的

1

我没房、我没钱、我没车、我很丑、我很胖、我孩子成绩不好,是是是……它们都是事实(扎心),但你老想着这些,能挣钱吗?能变瘦吗?有用吗?

除了没用以外,还会加重自卑和焦虑,对身体一点也不好。所以,一旦脑海里有这些想法时,还是想想今天吃点什么好吧哈哈哈。

灾难化思维

2

焦虑的人都有个通病:想太多!而且,非常容易有灾难化思维。灾难化思维的通常句式是“如果XXX,就会XXX”,应用如下:

如果你现在不做规划,未来就会越混越差。

如果你不买房,资产无法保值,会越来越穷。

如果不嫁有钱人,生活质量就会下降,过得很惨。

如果孩子成绩不好,以后就没法进名校,没法有好工作,就会一辈子没出息。

……

这些话无论是你自己对自己说,还是父母对你说,还是任何一个人对你说,都请当放屁好吗?

用灾难化思维想问题,除了焦虑以外,就是特别容易否定自己。

一旦否定自己的思维形成,就潜移默化地带到生活中,未来?未来可能就成真了。所以,请不要因为有概率的存在,就轻易否定自己。

这些有灾难化思维的人,都对未来都充满了担忧,一旦事情没有朝着他们设定的方向发展,就会焦虑、受不了、恐慌。

为什么?因为他们都在追求人生的确定性:要确保孩子长大能过上好日子、确保自己能永远能比身边人过得好、确保一份工作能做一辈子……一旦觉得事情不确定了,就会开始焦虑。

有灾难化思维的人,无论他们多有钱有权,都一定会焦虑,因为人生本来就无法确定啊。

如果你刚好是这类人,可以通过“质疑三部曲”来消除担忧:

【质疑三部曲】

第一步:识别。识别这些想法,把假设句式改为肯定句式。

1、我没买房,所以我肯定会越来越穷

2、我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他以后一定会没出息。

第二步:质疑准确性。这些事情,发生的概率有多大?

1、是不是没买房就一定会穷?并不是呀,买了房背负着房贷,不敢离职不敢突破,或许一辈子就捆绑在房子上了,而不买房,通过努力工作或创业,说不定有更好的人生呢?

2、是不是成绩不好,就一定没出息?案例简直不要太多,看看我老弟哈哈哈哈。成绩好和长大有出息,完全两码事,根本无法通过成绩判断一个人的未来。当然,书还是要读的。

第三步:找出更符合现实的方案。

1、如果手里的钱暂时买不了房,那买买保险、买买理财,出去旅游、投资自己、提升技能,是不是会让未来更有安全感呢?

2、孩子成绩不好,那让他开心开朗一些,让亲子关系更和谐一些,是不是比成绩来得更重要呢?

“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认为自己不应该有痛苦”,笃定自己不应该痛苦(而却在经历痛苦)的人,就是痛苦的人,因为人生怎么可能没有痛苦。承认痛苦的必然性,反而更加轻松。

猴子思维

3

杂念会让人疲惫。这些杂念,就是猴子。

我们总说上班如上坟:因为一会老板又要diss我了、那傻逼同事又来烦我、一大堆报表做不完、报告没头绪但deadline已到、晚上还得培训……这些烦恼就像一群猴子一样,在脑子里吵闹,简直要爆炸!

这里分享一个从烦恼中抽离的“月台法”,只需几秒

【月台法】

第一步:这时候,请把自己想象成月台(没错,就是车站的那个月台)。

第二步:请把坏念头想象成列车上的猴子/乘客,这些猴子从你眼前一次次经过,你静静地看着他们,没过多久,他们就乘车离开了。

你是月台,你是不会动的,总不能跟着乘客跑吧。

我们都知道上帝视角,但怎样才能拥有上帝视角?

这个方法就超好用,亲测真的可以把自己从杂念中抽离出来,成为情绪或想法的旁观者。不信你试试(因为刚才我还在恼怒着几个人呢,做了一会月台,就从情绪中抽离出来了。

告诉自己:我允许这些事情的发生,但我不会被这些猴子牵着鼻子跑。

慈悲心

4

工作生活中,我们大多的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讨人厌的同事、没礼貌的熊孩子、唠叨的父母、暴躁的上司,这些不是过去时或未来时,而是现在进行时啊。除了用猴子思维抽离出来,还要怎么做,才能彻底放下呢?

要有一颗慈悲心,真的佛了。。

这个同事如此自私小气、惹人讨厌,大概是原生家庭的影响吧,没让他养成好的性格。

熊孩子的熊,主要是家长教育的原因,孩子就是一张白纸,也无法改变父母,挺可怜的不是么?

父母唠叨时,请使用正念疗法,不争辩、不分析、不联想,就做一个倾听者,感受这些唠叨。能听父母唠叨,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孝顺。

我记得高中的时候,有一次和我爸聊天,我就问他为什么不憎恨他的原生家庭(我觉得爷爷奶奶对我爸不好,但我爸对他们特孝顺),我爸当时就跟我说过,要有慈悲心。

讲真,当时觉得我爸好傻,但现在想想,也许对别人慈悲,也是放过自己吧。

(这个境界有点高,自认为我还没那么豁达哈哈哈。该怼我还是会怼。

生老病死

5

还有一些痛苦,是我们当下就在经历的,无论你怎么抽离,它就发生在此刻,比如父母重病,你必须每日看护,按照一般思维,那就是心力交瘁,苦大仇深,为什么有要经历这些。

换个思维方式(一个百岁老者的口述),这也许是老天让你和父母换了一种方式长久的独处。这段时间,虽然痛苦,但你和父母始终在一起,对抗苦难,彼此依偎,相互扶持。好好珍惜每一个与父母在一起的时光,无论以哪种形式。

怎样才算爱自己

爱自己不只是买买买。

1

我没有说买买买不是爱自己,我只是说爱自己并非只有买买买。

因为媒体的诱导,现在的口号“爱自己”几乎已经等同于“买买买”了。买最好的,用最好的,去健身、去做医美、去买口红、去买包……买了才是爱自己,不买就是对自己不好!

what?!什么时候价值观都扭曲成这样了?如果只是为了让别人看得起你而去买,那这种买,非但不是在爱自己,更是害自己。花光钱,成为负债鬼,你确定是在爱自己吗?

真正爱自己,不单单只体现在“买”这件事情上。有时候,不买,也是在爱自己呀。

喜欢的合适的,想买就买;不喜欢不想要的,就不买。满足物欲固然是爱自己的一部分,但绝不是全部。

爱自己,更在于不要过分苛责自己;不要时刻感到自责、内疚;不要一味用完美的标准要求自己;不要总对自己说“我应该怎样怎样”,设定各种任务、目标、人设,一旦做不到、做不好,就陷入自责、焦虑,觉得自己很糟糕,不够优秀。

爱自己,就请放过自己。开心一点,阔达一点,总有人比你更优秀,这很正常。

敢于休息

2

不知道你们是不是跟我一样,这几年我越来越不敢真正的休息了。

周末在家,我总会给自己找任务:几点收拾屋子、几点做美食、几点看电影、几点看书、几点码字、几点画画……

唯独不能单纯地发呆、喝茶、聊天,不然会觉得这一天又白过了,又没提升(你看,多焦虑)。其实我做的这些事情,表面上看,都属于休息消遣。可一旦把它们目标化了,写在to-do list上,那就变味了,成任务成负担了。千万别这样,我也在改。

休息就单纯地休息。

休息分为三种:

【休息的方式】

(1)纯休息。什么都不干,喝一杯茶、发一会呆、看窗外的云雨,最好什么也不想,连书也别看,静静地呆着。

(2)消遣。就是找点项目玩,比如旅游的时候跑跑景点,像我上面会做的,画画、看书、看电影。找点乐子。

(3)感受爱。这个得好好说说!

“幸福来自于你与他人的愉快交往”。想想,好像生活中很多不愉快,都是因为某些人际关系不好。人际关系好的生活,先不说每天开不开心,起码情绪比较稳定,能有余力去做想做的事情。

人际关系里,有短期关系和长期关系。我们常常说社交、利益互换什么的,这些都是短期关系,短期关系能带来利益,但无法提供幸福感

只有长期关系(亲情、友情、爱情)才能给我们带来心灵的支撑,才能让我们感受到爱,而这种长期关系与金钱、地位无关。比如你的发小,也许并不是权贵,无法给你带来什么利益,但你们呆一起就是开心、舒服,那这就够了。

不要太功利,把所有的交往都建立在“我能得到啥资源”的基础上,如果你真这样,一旦短期关系全无,那你就什么都没了。

如何去维护长期关系,如何去感受爱?请抽出休息时间,单纯地跟家人、爱人、孩子、朋友呆在一起,沉浸式地感受亲密关系带来的愉悦。

这期间最好不要和外界联系,好好享受属于彼此的时光(这对于很多人来说,太奢侈了,但让我们慢慢学习这样的专注)。

那休息该以什么频率进行呢?不能没有休息,但一直休息也不好吧!

有一本书中的作者(忘了谁。。)提出,最好是一天里有1小时、一周里有1天、一年有4周的休息时间,如果没有带薪假期,那就自己给钱。

我就问,你敢这样休息吗哈哈哈哈。如果不敢,那起码从一天里面抽1小时、一周里面找1天来休息吧!

以上方式,几乎都是从内心出发的根本疗法,但不是一下就能痊愈,比如正念疗法,是需要时时练习的(我现在也经常提醒自己)。当然,也可以尝试冥想啥的,但最好有专业老师指导。

真正能够幸福、不焦虑的人,是不管身边的物质、地位、关系怎么变化,都能感受到幸福的人。幸福不依赖于物质而存在,幸福是一种能力

本篇涉及书目:

《正念的奇迹》,作者:一行禅师。

《高效休息法》,作者:久贺谷亮。

《学会吃饭》,作者:珍·克里斯特勒 、艾莉莎·鲍曼。

《睡眠革命》,作者:尼克·利特尔黑尔斯所。

《不管教的勇气》,作者:岸见一郎。

《应对焦虑》,作者:埃德蒙·伯恩、洛娜·加拉诺。

《感受爱》,作者:珍妮.西格尔。

《心理医生为什么没有告诉我》,作者:艾德蒙·伯恩 。

对了,今天这篇文主要针对焦虑情绪(大多数人会有,不影响正常生活)。如果焦虑症状已经明显影响到生活,有焦虑症的可能,那一定要去看医生哈。

【互动】:随便说点啥吧~关于内心的极简、关于最近的焦虑、关于你的专注力等等。都行。

P.S.置顶头条文章有小浮力噢!是好吃的!快来我微博吧,我的微博:撸大包。

我的微博/公主号:撸大包。

我的微信:lubigbread。

商务合作请看后台信息栏。

叨叨生活小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焦虑症消瘦怎么治疗(焦虑症引起的消瘦怎么治疗)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