眶下间隙感染中药治疗(眶下间隙感染中医诊断)眶下间隙感染中药治疗(眶下间隙感染中医诊断)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眶下间隙感染中药治疗(眶下间隙感染中医诊断)

眶下间隙感染中药治疗(眶下间隙感染中医诊断)

“痛风”属于中医学“历节病”“白虎历节”“走注风”及“痹证”等范畴。痛风所伴随的高尿酸血症也已经成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它严重危害着人类的生命健康。在治疗上,现代医学对本病间隙期的治疗因长期服药不良反应大。中药虽然不良反应小,但难以入口、煎药麻烦等,最终导致患者医从性及耐受性较差,血尿酸降至正常后,患者往往自行停药,导致痛风反复发作,最终甚至累及肾脏等重要脏器。临床研究在痛风间隙期运用中药散穴位敷贴来进行治疗,以健脾温阳除湿通络为原则,积极预防痛风急性发作,能减少痛风的急性发作,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临床资料

共治疗35例,其中男25例,女10例;年龄35~50岁;病程3~10年。

病例纳入标准均符合1977年美国风湿学会制定的痛风诊断标准,且无关节炎的急性发作;中医辨证证型为脾阳亏虚型,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功能障碍,身困倦怠,脘腹痞满,大便溏薄,舌质淡胖,苔白腻,脉沉弦滑;未服用其他降尿酸药物及影响尿酸代谢与排泄的药物达1周以上。

病例排除标准:痛风急性发作;过敏体质或对本药过敏者;合并心、脑、肝、肾及造血系统等严重的原发性疾病;伴有精神病、老年痴呆等治疗及观察时不能配合者;疾病晚期关节出现重度畸形、僵硬者;合并其他风湿免疫性疾病,正在服用相关药物治疗者。

治疗方法

处方: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各100克。

用法:上药混匀研粉,做成药饼,平放于胶布上,分别贴于大杼、太白穴,每晚1次,每次6小时。治疗期间宜低嘌呤饮食,随访3个月。

结 果

35例患者治疗3个月后,血清尿酸水平、血沉、C反应蛋白均有所下降。有效率为100%。

体 会

痛风治疗目的是迅速控制急性发作,预防急性关节炎复发,纠正高尿酸血症。目前治疗仍以口服西药为主,中医治疗常常使用防风、桑枝、羌活、土茯苓、薏苡仁等清热燥湿、祛风通络之品。以上方法,可取效迅速,但长期服用不良反应大,而且反复发作,使得患者发作间隙期缩短,不断服用以上药物控制急性发作,脾胃受损严重,反复耗伤人体的阳气。所以临床上痛风发作的间隙期常常可见脾阳亏虚患者。脾阳亏虚使得运化功能失司,痰湿积聚于体内,血尿酸水平高居不下,使痛风更容易急性发作,形成恶性循环。而且痛风好发于饮食不节之人,常年的饮食不节,也是导致脾胃亏损的原因,由此可见,本病的发生与先天禀赋、体质及饮食习惯有关,胖人多发、饮酒食肉可诱发加重。综上所述,中医认为痛风间隙期根本病因病机多为阳气不足、气化不行,以脾阳亏虚为多见,脾失运化、痰浊湿毒积聚于关节、肌肉、经络而起病,本为脾阳亏虚,标为痰湿积聚,属本虚标实之证,所以治疗应注重化湿泄浊,标本兼顾,治法当以温阳化气泄浊为法,扶正祛邪,从而降低痛风的急性发作,阻止病情的发展,减轻痛风所引起的一系列病变。本方由桂枝、猪苓、茯苓、泽泻、白术组成,该方温阳化气与淡渗利水相配伍,使阳气振奋,湿毒之邪从小便而出,取其温阳化气利湿之功效,达到治疗痛风间隙期脾阳亏虚型的目的。本研究取穴大杼、太白。太白为脾经五腧穴中的俞穴,大杼为八会穴之骨会穴。可以起到温通经络、祛风除湿、调节气血的的作用。

中药散穴位敷贴治疗脾阳亏虚型痛风间隙期,方便易行,可以使患者血尿酸水平、炎症因子处于一个较低的稳态水平,改善患者各种临床证候,医从性较好,远期疗效显著,同时减少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来源:医药星期三

编辑:彭海波 周思初 曹琤媛

“南方健康科学”是《医药星期三》报的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医药星期三》报是全国邮发的,以中医药治疗为特色的,刊发医药保健、健康养生知识为主的专业保健科普报。开设有“中华医药””中医精粹“”民族医药“”药膳食疗“等中医专版。全国邮发代号47-66.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眶下间隙感染中药治疗(眶下间隙感染中医诊断)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