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贫血的(治疗贫血的药有哪些)

治疗贫血的(治疗贫血的药有哪些)

作者:高丽丽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导读

贫血是外周血中单位体积内血红蛋白(Hb)浓度减低或红细胞数量减少,而使机体不能对组织细胞充分供氧的疾病。根据红细胞形态,贫血可分为大细胞性贫血、正细胞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根据血红蛋白浓度,贫血可分为轻、中、重、极重度贫血;根据进展速度,贫血可分为急性贫血、慢性贫血;根据骨髓红系增生情况,贫血可分为增生性贫血(如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和增生低下性贫血。

贫血治疗药物的区别

贫血治疗药物主要有铁剂和促红细胞生成素类药物(ESAs)。其中口服铁剂主要有硫酸亚铁、琥珀酸亚铁、富马酸亚铁、多糖铁复合物等,静脉铁剂主要有蔗糖铁(IS,蔗糖酸铁)、低分子右旋糖酐铁(ID)、羧基麦芽糖铁(FCM)、异麦芽糖酐铁、葡萄糖醛酸铁、纳米氧化铁、山梨醇铁等;无机铁剂有硫酸亚铁,有机铁剂有葡萄糖酸亚铁、富马酸亚铁、琥珀酸亚铁、右旋糖酐铁、蛋白琥珀酸铁、山梨醇铁等。ESAs类药物主要包括红细胞生成素α、达依泊汀α等。

1.铁剂

常用铁剂包括口服和静脉两类,静脉铁剂优于口服铁剂,适用于口服铁剂无效或不能耐受、胃肠吸收障碍、慢性病贫血、感染、有持续失血者等。

口服铁剂中的二价铁的溶解度大,易被人体吸收,三价铁在体内吸收仅相当于二价铁的1/3,一般首选亚铁制剂。

静脉铁剂蔗糖铁和右旋糖酐铁改善贫血的疗效相似,大多数患者对蔗糖铁及右旋糖酐铁的耐受性良好,但蔗糖铁因不含过敏原右旋糖酐,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右旋糖酐铁。与右旋糖酐铁相比,蔗糖铁的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病死率均明显降低。考虑到安全性和药代动力学特点,推荐使用蔗糖铁。研究表明,右旋糖酐铁的不良反应主要与高分子质量右旋糖酐铁有关,推荐的右旋糖酐铁为低分子右旋糖酐铁。

2.促红细胞生成素类药物(ESAs)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药物,其中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包括EPO α及EPO β两种制剂。

抗贫血药物使用的注意事项

静脉铁剂不能与口服铁剂同用。

铁剂治疗促进氧自由基产生,增加感染机会,同时静脉补铁有促进炎症和细菌生长的可能性,因此全身活动性感染时禁用,禁用于急慢性感染者。

静脉铁剂产生的羟基自由基能损伤肝脏,肝功能不全者补充铁剂时要注意,且铁过载是持续加重肝脏损伤的因素。肝硬化导致的上消化道大出血因肝功能较差应慎用静脉铁剂。

因EPO有引起血栓的风险,不推荐用于血液高凝状态及未控制的严重高血压者。此外,EPO可促进肿瘤生长和转移。

参考文献:

1.中国髋、膝关节置换术加速康复-围术期贫血诊治专家共识[J].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16,9(1):10-14

2.妇科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的专家共识[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19,20(6):560-563

3.缺铁性贫血中医药防治康复-体化专家共识[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8):3487-3491

4.静脉铁剂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9年版)[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9,40(5):358-362

5.铁缺乏症和缺铁性贫血诊治和预防多学科专家共识[J].中华医学杂志,2018,98(28):2234-2235

6.患者血液管理-术前贫血诊疗专家共识[J].中华医学杂志,2018,98(30):2386-2399

7.妊娠期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诊治指南[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4,17(7):451-454

8.药学专业知识(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181

9.肾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8修订版)[J].中华肾脏病杂志,2018,34(11):864-865

10.王方海等.补铁剂研究进展[J].药学进展,2016,40(9):680-687

11.儿童慢性肾脏病贫血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8,33(7):493-496

12.童荣生等.药物比较与临床合理选择-肿瘤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71-275

13.中国肿瘤化疗相关贫血诊治专家共识(2019年版)[J].中国肿瘤临床,2019,46(17):869-874

14.邓窈窕等.重视癌症患者贫血,早期筛查与治疗铁缺乏-欧洲《成年癌症患者铁缺乏的管理意见书》解读[J].中国全科医学,2018,21(3):249-253

15.李明等.达贝泊汀-一种长效促红细胞生成素[J].中国药师,2002,5(7):394

16.肿瘤相关性贫血临床实践指南(2015-2016版)[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5,35(11):921-929

17.EPO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中国专家共识(2010-2011版)[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0,15(10):925-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