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治疗(理疗是什么)

理治疗(理疗是什么)


《黄帝内经》是理论结合实践的经典著作,其中文词精奥,言简意赅,无论理论或临床,对后世均有启迪作用,兹就《黄帝内经》论肝病三法而言,具有高度原则性和指导意义。


《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篇》指出:“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寥寥数语,指出了甘缓、辛散、酸收三项治肝大法。为肝病的治疗,开辟了蹊径。

尔后历代医家在此基础上,各自发挥;

如《难经·第十四难》提出:“损其肝者缓其中。”

《金匮要略》进一步指出:“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之原则,并创制四逆散、小柴胡汤、半夏厚朴汤、芍药甘草汤、酸枣仁汤、乌梅丸、甘麦大枣汤等重要方剂,从使辛散、酸收、甘缓等治则的运用,更为具体。

金代张元素结合临床,示例举出三法用药,元代李杲以脾胃立论著名,对脾胃肝胆的关系,及其治疗用药,多有创见。

清代叶桂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内经肝病,不越三法。”“考内经治肝,不外辛以理用,酸以治体,甘以缓急”。“考《内经》肝病主治三法,无非治用治体”。“《内经》肝病三法,治虚亦主甘缓。”等等,并将三法结合临床,创制辛温通络,辛柔通补,辛苦泄降,辛泄宣瘀等具体治则,对后世影响颇大。

清代林佩琴更推崇三法,认为“古圣治肝,治尽了此。”

近代秦伯未认为“肝病的治则,相当复杂,主要根据《内经》上三个原则性指示。”肝“发生病变的时候,即用酸收、甘缓和辛散的方法来调和恢复其正常的功能。”秦氏此论,使肝病三法,得到进一步肯定,内容亦更趋完善。

下面将“三法”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叙述如下:


1、辛散理用法及其应用:肝以生化为事,流行为用,倘肝气失疏,流行涩滯,则肝失所用,使用辛散理气药物,疏泄气机,调理肝用,此即叶天士所谓“辛散理用”法。该法适用于肝气抑郁,胸闷爱噫,胁肋胀痛,甚则引及胸背肩臂,或疼痛走窜不定,或妇女月经不调等症。

辛散(疏肝)理用法代表方剂,如柴胡疏肝散、天台乌药散、逍遥散等。

肝气失疏乃病理之一大门,其为病,常与寒、热、痰、湿、瘀、虫、食等相互兼挟,其病变往往正虚邪实,错杂为患,因此临床中常将辛散理用,和酸收、甘缓以及其它相应治法配伍使用。


2、酸敛治体法及其应用:肝以阴血为体,以阳气为用,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酸能补阴血而敛肝气,通过治体,而使用有所归,故酸敛虽有补泻之分,而叶氏通称为治体之法,该法适用于阴血不足,肝气不收,风阳妄动所致的眩晕目涩,肢麻抖颤,脘腹胀满,胁肋隐痛,心神不安等证。

酸敛治体法,多与它法配伍,组成方剂。其代表方剂如《《伤寒论》芍药甘草汤、《医醇賸义》调营敛肝饮、拙拟加味一贯煎。


3、甘缓理虚法及其应用:经云:“肝苦急”,是谓其气过急,急食甘可以缓和肝急。张介宾认为,甘缓是柔能制刚。叶天士指出“甘缓益肝”作用,明确了甘缓理虚法则该法主要用于血(阴)虚失,肝气过急的患者,亦可用于肝用不足,疏泄不及之证。

《金匮要略》甘麦大枣汤是甘缓理虚法代表方剂,常用甘缓药物,养血如生地、枸杞、沙参、麦冬、阿胶、何首乌、大枣之类,益气如人参、黄芪、甘草之属。

关于补肝方法,前人有“用辛补之”,“补用酸”、“治虚亦主甘缓”等法,其说不一,《血证论》提出:“以酸甘补肝体,以辛甘补肝用。”指出了补体补用的主要方法,此为直接补肝法。如五脏亏虚,肝失所养,而肝气过急,使用甘缓药物,调补五脏,缓肝急,此为间接治肝法。


——摘自《章真如医学十论》


#大家健康超能团##超能健康团##中医##黄帝内经#@大家健康#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