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晕不能出汗是什么原因(出汗就不头晕怎么回事)

头晕不能出汗是什么原因(出汗就不头晕怎么回事)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关注袁大夫,科普健康知识,同享健康生活。欢迎收藏+转发!

医学知识科普我们是认真的,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


作者在临床上经常会遇到一些看头晕的“老病人”,常常是经常往返于各家医院,各相关专科,就诊过多位医生,做了很多检查,试了很多治疗方式……

结果呢?各项检查结果基本没有问题,或提示的问题和病人的头晕关系不大,解释不了其头晕的原因,治疗的效果不理想。病人长期苦恼于这种挥之不去的头晕头昏,极大影响了生活质量。

图片来自网络

而这种恼人的反复头晕,往往是在某一次严重的头晕或一些较大情绪波动的事件之后出现的,从此之后便留下了反反复复的头晕、昏沉不适的感觉,躺着或静坐的时候不晕或是仅有轻微的头晕,一旦活动行走,甚至是站立时头晕随即加重,虽说不至于倾倒但自己总是觉得“不稳当”;往往在用眼的时候,如看书,看电视,特别是看到快速移动的物体,如奔跑的汽车,头晕也会加重。

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PPPD)

这种头晕有一个“洋气”且拗口的名字——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PPPD),是一种慢性前庭功能障碍性疾病。这个疾病名称是近几年才确立下来的,不过人们对于这类疾病的认识却可以追溯到150年前。早在 1870 年三位德国内科医生首先描述了一种疾病,即在复杂运动环境中,病人会出现头晕等不适,伴有恶心、心悸、出汗等自主神经症状,有些还会出现焦虑情绪,且病人会主动躲避上述触发症状的环境(文底专门有一段,作者参考相关资料,总结了PPPD的“前世今生”,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阅)。

内耳前庭器官(图片来自网络)

需要给大家介绍的是,

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首先是一个慢性病,病人的反复头晕不适至少存在了3个月以上;其次,它是前庭器官的问题,关于前庭器官,作者以往的科普中介绍过,存在于耳朵里,是重要的平衡器官(耳朵除了听声音外,还是重要的平衡器官);第三,它是一种功能性疾病,这种叫法主要是和器质性疾病相区别,也就是说,这是一种“软件问题”,而没有伤及“硬件”(具体的细胞/组织/器官),所以一般的检查(CT、磁共振、彩超等)难以查及问题。但是,这类疾病也明显区别于精神心理疾病,“功能性”不是“心理的”或“躯体化”的同义词,因此不代表这类病人有精神心理方面病理异常的可能性,但长期的头晕等不适可造成精神心理方面的问题,同样的一些慢性心理问题也有可能会造成PPPD,二者可以共存。

举个例子,有些人一紧张(如上台演讲,开会发言等)就要上厕所,甚至上吐下泻,如果没有这些能引起他/她紧张的场景刺激就啥事没有,这就属于功能性疾病。因为一般情况下,病人的肝胆脾胰肠等消化器官都没有什么大毛病,就是在某些刺激因素下容易出现问题。

出现哪些情况需要考虑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PPPD)?

1.几乎每天都头晕,持续时间大于3个月。

头晕。一般是指朦胧、不清醒、头胀头沉头昏,或是对于空间感觉不灵敏,视觉聚焦不清晰(看东西模糊,但是好像也没有明显的视力问题)。这需要和眩晕相区别(相关链接,点击蓝字部分即可查看相关内容—— 头晕和眩晕的区别)。摇晃、跳跃、反弹、上下跳动的感觉,病人会形容会觉得自己的头部或身体在运动的感觉,或者是周围环境在运动,但没有固定的方向,也没有“天旋地转”那么强烈。 部分病人有时候可以出现短暂的症状加重并伴随运动感,但这种突然加重一般仅持续数秒,并不在每个患者身上都出现,这种情况的发生与头的位置变化没有关系,和耳石症也是有区别的。不稳。是当病人在站立的时候出现摇晃的感觉,或走路时轻飘飘的感觉,觉得自己好像有往某一侧倾斜,但行走时却没有往一边走偏的情况。时间。PPPD的病人在每个月的30 天中至少 15 天 出现上述头晕、不稳的症状,多数人几乎天天有症状,在一天内随着清醒时间的延长症状会有加重。

图片来自网络

2.直立的姿势;任意方向或位置的主动或被动运动;受到移动的视觉刺激或复杂的视觉环境等三种因素可使病人头晕症状加重。

关于直立姿势。很多PPPD的病人,在站立、行走时,甚至在坐立时感觉头晕症状会较为明显,躺下后症状明显减轻甚至消失。有些人行走或站立时仅仅需要轻轻的扶着别人或助步器等支持物就可以明显减轻症状。关于运动。这类病人普遍反应,无论是自己运动(主动运动),还是坐车,乘电梯等被动晕动,都会造成头晕不同程度的加重,且表现出随运动的速度、持续时间和反复次数的增加而症状加重的特点。关于视觉刺激。视觉刺激可以是移动的,也可以是静止的,还可以是视觉环境中的大物体,如过往的车辆、大屏幕上的影像,甚至是地面或墙壁上混乱的大片图案。也可以是小物体刺激,如书籍、电脑、手机等,如在近距离看书、手机等也能引起头晕。需精准视觉聚焦的操作,如使用电脑、看电视也能加重症状,即使当时病人坐着,甚至躺着也能因“视觉刺激”而加重症状。所以这类病人,在人流量大的地方,在空旷的场地都会感觉不舒服,看书、看手机时也会觉得头晕。

图片来自网络

3.在出现这种“持续性”的慢性头晕之前,病人往往会因为某次急性出现的头晕而诱发。比如慢性头晕在某次突发的且明显的头晕问题(耳石症、梅尼埃病、头外伤等急性前庭综合征)之后。还有些病人没有明确的“诱因”,但仔细询问,他们可能存在着焦虑情绪等心理问题,或者神经系统的退化性疾病。

图片来自网络

4.长期反复的慢性头晕症状引起病人显著的焦虑情绪或者功能障碍。表现为对于头晕的恐惧与焦虑,由于害怕头晕,不敢活动,不愿出门,甚至不愿与人交流。夜间睡眠不佳,白天情绪不高。因为害怕摔倒,不敢快走、跑动,甚至需要他人搀扶或助步器的辅助。

5.用其他的可引起头晕的疾病解释不了。也就是很多病人来院时抱怨的“看了多家医院,看了多位医生,做个各种检查,都没有确定我的头晕到底是怎么回事!”

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PPPD)常见吗?

因为PPPD这个疾病本身是一个在2017年才正式确定下来的疾病名词,所以具体的发病率情况并没有明确,但是这类疾病在临床上却较为常见。在PPPD之前,有很多病人被诊断为慢性主观性头晕(CSD),根据现在的疾病分类,这个病属于PPPD的范畴。

据国外高等级的研究提示,在老年诊所以前庭症状就诊的患者中PPV(也是PPPD前身疾病的一种)和CSD的流行率为15%~20%,在青年人中占第1位,在所有成年人中占第2位,仅次于耳石症(BPPV)。这类疾病平均病程为 4.5 年,最长达数十年。轻症病人只对日常生活功能有少数限制,重者甚至无法工作。

图片来自网络

什么人容易得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PPPD)?年龄。PPPD的平均起病年龄为45岁左右,但青少年到中老年均可发病。性别。有报道提示,女性病人占多数(具体数据不详)。相关疾病。在急性或阵发性前庭疾病之后,PPPD 有较高的发病率。如在前庭神经炎、耳石症、前庭性偏头痛和梅尼埃综合征等之后,容易出现PPPD症状。什么原因导致了PPPD?性格问题。这类病人往往有强迫人格、焦虑人格特征。如果性格弹性大、乐观,在急性前庭综合征后,发生持续性头晕的危险减小,提示某些人格特征是PPPD的危险因素。在某次急性前庭综合征后,有些人对头晕出现高度焦虑,这类人往往将在 3~12 个月之后出现持续性头晕。提示初始的焦虑反应是发生PPPD的初始病理过程。可能的姿势控制改变。有研究提示,部分病人姿势控制特点改变,表现为总是纠正姿势,站立时下肢肌肉收缩,身体摇晃幅度变小。而在正常人中,只是在遇到平衡难度大的挑战任务时,如站在高处,才采用这种姿势控制办法,这类病人却在很容易做到的平衡姿势时就不自觉的采用上述姿势。对视觉的过度依赖。部分病人在复杂的视觉环境中走路头晕加重、摇晃幅度加大,可能是因为对视觉依赖程度增大。人类保持平衡需要三大信息的平衡,视觉只是其中之一,对于此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查阅以下这个链接——晕车的秘密。脑部活动异常。部分病人脑功能磁共振显示,刺激在顶岛叶前庭皮质、前岛叶、齿状核下部、海马和前扣带回等脑部的姿势-平衡控制功能区引起的反应较正常人减弱。

图片来自网络

如何治疗?心理治疗。即向病人进行疾病的宣传教育,详细的解释精神心理问题导致持续的头晕等躯体症状的原理。这一治疗对于其他治疗的顺利开展很重要,能让病人明白疾病并对治疗医生产生信任,让较长期的后续治疗能够得以顺利完成。不过,心理治疗对于病程时间较长的PPPD作用不大,但如果在早期干预,可以降低发展为PPPD的概率。药物治疗。主要是治疗焦虑障碍的一些药物。最常用的是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如氟西汀、西酞普兰、帕罗西汀、文拉法辛等。疗程一般需要至少8-12周。不过前提是,正规医院神经内科的医生诊断或高度怀疑为PPPD的头晕病人,并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这一点很关键也很重要。前庭和平衡康复治疗。传统的康复治疗包括平衡和步态锻炼、凝视稳定等,其通过特定的锻炼促使神经系统对前庭功能的障碍做出相应的代偿。有研究提示,前庭康复几乎对所有的PPPD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此类疗法在国内的开展并不多,如希望通过这个方法治疗的朋友,可以咨询国内著名的耳鼻喉专科。认知行为治疗。是一种通过改变病人思维和行为达到改变其不良认知,以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治疗方法。这类疗法国内开展得好的就更少了。

图片来自网络

延伸阅读: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PPPD)的“前世今生”

PPPD是近年来才确定的疾病名称,此前的这类病人常常被诊断为其他疾病,也就是它的前身疾病,共有 4 个:恐惧性姿势性眩晕(PPV)、空间运动不适综合征(SMD)、视觉性眩晕(VV)和慢性主观性头晕(CSD)

恐惧性姿势性眩晕(PPV)。 1986 年,由德国慕尼黑大学医院神经内科眩晕及平衡失调中心的 Brandt 和 Dieterich 提出。特点是直立及行走时出现头晕及不稳,伴有轻到中度焦虑和抑郁,有强迫人格特征。

空间运动不适综合征(SMD)。1989年,由美国匹茨堡大学精神科 Jacob 及其同事提出。特点是空间定向不适和对运动刺激感觉增强。在视觉刺激丰富的环境中(如在超市的过道中或骑自行车时)及在静止状态下看移动的物体(如过往的汽车等)时出现症状。

视觉性眩晕(VV) 。1995 年,由英国伦敦帝国大学神经耳科医生 Bronstein 提出,特点是在周围及中枢前庭急性病变之后,病人在复杂视觉刺激或移动视觉刺激环境中,出现不稳或头晕。并且,当病人急性前庭病变恢复后,视觉性眩晕通常持续存在。引发视觉性眩晕的视觉刺激和环境也能诱发出SMD。国际上,在耳神经学及眩晕研究方面的权威专家组织——巴拉尼协会后来又将 VV 改名为视觉诱发性头晕(VID)

慢性主观性头晕(CSD) 。2004年,由美国美国梅奥医学中心头颈外科-耳鼻喉-精神心理科的Staab 及同事提出。CSD 的特点是持续性非旋转性头晕或不稳,对运动或环境运动高度敏感,完成任务时需要准确的视觉聚焦。2007 年,他们对 CSD 又做了进一步阐述。CSD 与PPV有许多相似之处,但CSD更强调躯体症状而非心理症状。这一疾病诊断曾广泛用于临床。

而 PPV、SMD、VV 和 CSD 的祖先是 1870 年 三 位德国内科医生描述的一种综合征,即在复杂运动环境中患者会出现头晕和不适,伴有自主神经症状、焦虑,并且患者会躲避上述触发症状的环境。

在2010年,巴拉尼前庭异常分类委员会成立了行为委员会,该委员会成员包括耳科、神经科、身心医学、精神科的专家,成员来自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对引起或加重前庭异常的原发性或继发性精神疾病进行了鉴定,同时回顾了关于 PPV、SMD、VV和CSD特征的证据。各位专家经过讨论,最终达成共识:PPV、SMD、VV及CSD均包括一组核心躯体症状,能代表一个明确的前庭异常综合征。委员会于 2012 年写出该种前庭异常综合征的草案,经过在巴拉尼协会大会上数次讨论、反复修改,最后确定该综合征名称为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PPPD)。这一命名反映出该综合征的主要诊断标准:持续性非眩晕性头晕、不稳和非旋转性眩晕,由于采用直立姿势和对空间运动刺激感知敏感而加重。巴拉尼协会已经准备了 100 字的定义,准备提交给 国际卫生组织(WHO),以便在即将到来的第 11 版国际疾病分类(ICD-11)中更新前庭疾病章节。

图片来自网络

由此可以看出,疾病虽然很早就存在了,但人们对于疾病的认识程度是逐步提高的,很多疾病虽然表现得并不复杂,但是简单症状背后却隐藏着太多的值得研究的问题,所以,当您到了医院去看这个本以为“没啥大事”,却“总也治不好”的“小头晕”的时候,不要总是埋怨医生“技术不行”,因为很多时候,很多看似简单的问题足可以难倒全世界的医生。尽吾所学,治病救人的是医生,学一当十,包治百病的只能是骗子。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关注袁大夫,科普健康知识,同享健康生活。欢迎收藏+转发!

#健康科普大赛# #新作者扶植计划# #青云计划# #把健康带回家#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